书城政治中国自信:民族复兴大思维
3218500000059

第59章 中国好,世界好!(1)

2013年两会结束后不久,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其中提到”中国梦“。这是习近平首次在国外公开场合阐述”中国梦“。习近平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蒙受了外国侵略和内部战乱的百年苦难,深知和平的宝贵,最需要在和平环境中进行国家建设,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促进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同时呼吁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始终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2013年3月27日,习近平在南非德班召开的“金砖五国峰会”上发表题为《携手合作,共同发展》的主旨讲话,明确向世界介绍了“中国梦”的具体目标,即“两个翻番”和“两个百年”。习近平指出,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国需要发展,“这一发展是开放的发展,我们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一发展是合作的发展,我们将坚持共同发展的理念,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通过合作促进自身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

实现“中国梦”,中国需要世界。世界各国、各地的人们都有自己的梦,它们的梦与“中国梦”并不冲突,而且能相互促进。中国人聪明善良、热爱和平,追求幸福;中国人勤劳朴实、乐于助人,喜欢广交朋友。“中国梦”需要和平,需要在和平的环境中,与各国、各地的人们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互惠互利,这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根本相通之处。

一、中国为天下:广德不广地

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使得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种种猜测。从文化的角度,我们很能理解西方世界这一不安猜测的原因。西方文化是一个富于侵略性的文化,西方自大航海时代五百年以来,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的扩张无一不伴随着武力征服和侵略。当中国也开始迈向现代化,尤其是如某些人强烈主张的那样全盘照搬西方文化的时候,西方从自己的历史经验出发,很容易就产生重大的疑问:难道未来中国强大了,也要像西方一样,在全世界实行武力征服和侵略?面对中国的发展势头,西方世界按照他们的逻辑思维习惯,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尤其是中国国内有一部分亲西方的人长期以来都要求中国全面向西方学习,以全盘西化来要求中国;尤其是西方世界也有很多人一再强调中国的传统是落后的、是无用的,强调中国只有照搬西方才能避免现代化道路上的困境;尤其是国内外不少人或者认为历史的阶段不能跳跃,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先补资本主义的课,或者认为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是人类文明的终点;那么,当中国听信了这些言论,接受了这些观点,严格按照这些指点去行事、做西方的好学生时,中国为什么不能像西方一样用武力打败对手,扫清崛起道路上的一切障碍?

因此,基于西方世界的狭隘思维,当今中国的发展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威胁,这很正常。因为他们以前就一直是这么干的。西方主导的世界从来都是一个争霸的拳坛,为了世界拳王的金腰带,挑战者必须打败老拳王,卫冕者必须打倒所有的挑战者。因为拥有那条金腰带便名利双收。因此,在这个拳手龇牙咧嘴、皮开肉绽的拳坛上,以武力获胜者心安理得,被武力打败者下次再来。因此,不管中国如何强调“和平崛起”“韬光养晦”,中国都很难消除西方的这一疑虑。

当今中国应该明明白白地告诉西方世界:如果你们一定要中国的现代化只能处处以你们为样板,如果你们一定要中国只能走西方的道路,那么,你们当年对中国、对众多殖民地、对自己内部所做的一切,那些战争、那些死亡、那些破坏、那些奴役,早晚有一天会落在你们头上。因为,那就是你们的逻辑,是你们的行为方式,是你们给世界树立的榜样。所以,中国不按你们的方式行事,中国不全盘接受你们的制度药方,中国在相当大程度上按照自己的逻辑、自己的传统行事,这是你们莫大的幸运。中国只有不照葫芦画瓢地学习你们西方,中国繁荣和发展以后,才不会像你们当初用武力征服世界一样用武力对付你们。西方世界只有认认真真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才会理解中国从来都不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复仇者;中国从来都是一个胸襟宽广的和平主义者;中国从来都是高尚、宽容、仁慈、开放的道德遵守者和维护者。西方世界只有放弃自己僵化的固定思维模式,放下你们自以为是的傲慢,谦虚地了解中国、学习中国,对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明保持永恒的尊敬,才能使你们摆脱成天无端猜测的紧张和焦虑,才能让你们走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狭隘,才能与中国展开真正对双方有益的合作。否则,西方世界将在中国不断繁荣发展的势头下忧郁成疾。

大约一千年前,欧洲还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欧洲屈指可数的思想家正在羊皮纸上用经院哲学烦琐地论证基督教信仰。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北宋时期,有一个名叫欧阳修的人。他是一位学者,一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一位著有青铜、碑文考古研究专著的古董文物鉴赏家,一位著有世界首部关于牡丹专著的博学者,更是一位著有数百卷历史著作的史学家。欧阳修在他的《新唐书·地理志》中曾写有这么一段话:“盖自古为天下者,务广德而不广地,德不足矣,地虽广莫能守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中国自古以来就主张“以德服人”,注重道德的力量,而不注重攻城略地,不注重占有更多的领土。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道德,即便占有了很多领土也终将失去。

欧阳修去世二十多年后,欧洲发起了一场长达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欧阳修当然不可能知道万里之遥的欧洲发动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但是,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欧阳修知道了,他会怎么评价?他会不会说欧洲人的“十字军东征”就是“广地”而不“广德”的战争呢?事实上,“十字军东征”的结果正应验了欧阳修的话:“德不足矣,地虽广莫能守也。”欧洲长达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得到了什么呢?

欧阳修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欧阳修之前1000多年,孔子便提出“为政以德”,孔孟之道要求施“仁政”,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由此再来看两千多年的中国尊孔孟为圣人,以孔孟之儒学为治国首要原则,充分说明中国传统政治就是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轻易使用武力。如今,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普世原则”,它既是人与人之间的原则,也是国与国之间的原则。通俗一点可以解释为:如果你不想被别人打,你就不要打别人。中国传统政治奉行这一原则长达两千多年,欧洲人从何时开始懂得并贯彻这一原则的?当初欧洲人在全世界到处进行武力扩张时,懂不懂得这个“普世原则”?

1945年,美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里试爆成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20多天后,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扔下两颗原子弹。不到二十年后,1964年,中国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当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中国随即向全世界宣布自己的“核武器三原则”:在任何情况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普通西方民众是否知道,中国是唯一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中国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要这样束缚自己?这就是中国爱好和平的传统,这就是中国自古以来、直到今天依然比西方高贵的体现。

那么,中国为什么又一定要拥有核武器?就像当今中国为什么要发展现代化军事装备?因为,中国人至今依然奉行欧阳修“务广德而不广地”的原则,但是,中国历史上曾多次被他人武装入侵,自从西方向全世界武力扩张后,中国又多次挨了西方的打,中国人再不愿意接受被野蛮的武力征服的命运。因此,毛泽东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中国只是想以这种方式告诉全世界:别再想用武力欺负中国,中国再也不是任人欺负的“东亚病夫”。中国并不想打人,只是不想再挨打。

只要理解了中国的传统,理解了中国的文化,理解了中国的历史,尤其是饱受西方欺凌的近代史,西方人就应该相信中国人的高尚。中国即便以后再怎么繁荣富强,再怎么强大,也不会挑衅别人。中国绝不会主动向别人动武,中国人绝对是爱好和平的,这个世界上没谁比中国人更热爱和平、珍惜和平,中国绝对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最主要的力量。当今中国的强兵政策,只不过是吸取历史上被欺负的教训,在穷兵黩武者面前,要摆脱挨打的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个问题上就意味着,今后谁再胆敢对中国动武,绝没有好下场。在伟大的中国传统中,这叫“先礼后兵”,不谓言之不预。

二、中国历来奉行开放与共赢

当今中国与哪个国家走得比较近,国际舆论便猜测中国要与谁结盟,抗衡西方的哪个同盟。这种判断的背后还是把中国想成与西方一样,是对中国的误解。所谓结盟,换一个角度说,就是只向结盟者开放,对于同盟之外的,就区别对待,甚至全封锁或者反对。中国历史上,通过结盟而形成盟主、霸主的现象,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比较常见。对于中国人来说,不断产生盟主、霸主的那个年代是一个长期战乱的年代。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对战乱就有一种全民性的排斥心理。两千多年中,除个别特殊时期,中国几乎从不结盟。西方人主导的近代世界,同盟、结盟现象很多。西方人认为这很正常,但对于中国来说,这只是一个扩大版的春秋战国时代,是早已经被中国淘汰的历史阶段,是中国早已经迈过去的一个历史门槛。因此,当今中国对于结盟也没有明显的欲求。

西方世界近代以来不断出现的各种结盟,实际上是造成两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本来有可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冲突,因为结盟关系便被放大,成为全球性的大战。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完全是出于无奈,被动地、身不由己地卷入西方的同盟关系。

有人说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很幸运,碰巧都站在胜利者一方,这个观点并不正确。中国被动卷入两次世界大战,最终都处于战胜国地位,并不是凑巧,而是由于中国的本能。出于历史经验,中国对于西方炒春秋战国冷饭的结盟对抗,有着历史赋予的敏感的判断力。加上中国自我求生存的本能,使得中国自然而然做出正确判断。当有人说中国比西方落后,中国学习西方不如日本之类的话时,他们应该面对一个问题:为什么诞生了一系列在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的德国,在历史的潮流面前会选择错误?为什么西方最好的学生日本也会选择错误?为什么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孕育西方文明源头的意大利也会选择错误?而中国这个对西方总是存在抵触的“落后国家”却在最关键的时刻总是选择正确?这恰恰是中国传统在起作用。

两千多年前在中国经常出现的结盟,盟主和霸主争夺世界的举动,对于文明成熟的中国来说,那只是人类文明早期经常出现的行为方式,就好比青少年更容易拉帮结派打群架,有时候这只是壮声势唬人,关系未必牢固,一到关键时候便作鸟兽散。这种拉帮结派对于人类文明好处不大,更多的是破坏和威胁。因此,在西方形成的“冷战”中,中国既反美也反苏,本质就在于中国的传统导致中国反对一切霸权。现在有些人把当初中国的“反美”看成是冷战的一部分,还有些人延续这个思路希望继续中美之间的对抗。这种观点是受西方影响而产生的狭隘。中国并不想对抗谁,只是反对指手画脚的霸道。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出发,中国自己也不想称霸。毛泽东改造了中国古人的话说“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那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中国人一贯的原则。

在对外关系上,中国自古以来就主张在和平基础上进行合作。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的国家,西方人说中国“闭关锁国”只是他们为向中国动武而寻找的借口。清朝时期的中国最多是面对西方的无尽欲求以及不道德做法显得有点不耐烦而已,例如鸦片,而绝非西方所称的“闭关锁国”。除了近代西方人的霸道,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与合作几乎都是对双方有利的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