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皇家养生:中国历代皇室养生法揭秘
3218900000024

第24章 仁养心,德养寿(1)

皇家心态调养之道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黄帝内经》

大德必得其寿

孔子说:“大德必得其寿。”一般来讲,不管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还是黎民百姓、贩夫走卒,其健康和寿命都与他们的胸怀与心态密不可分。

现代科学研究肯定了人的修养与健康长寿存在着重要的内在联系。凡是具有修养的人,都能与人为善,心态平和,不骄不躁,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顺应客观规律,从而使自己身心愉快,饮食增进,疲劳减少,保持旺盛的精力。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能提高免疫力,促进机体分泌一些有益健康的酶和激素等,使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调整到最佳状态,有效地抵制各种不良刺激和致病因素的侵害,进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缓衰老。

中国的封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各种特权,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但并非是一个长寿的阶层。据历史学家统计,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清朝灭亡,在这2132年中,我国共有封建皇帝259位,其中可查出生卒年月的有209位,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39.2岁。其中活到70岁以上的长寿皇帝仅有8人,他们分别是:汉武帝刘彻,寿70;梁武帝萧衍,寿85;唐玄宗李隆基,寿78;武后则天大皇帝,寿81;宋高宗赵构,寿81;元世祖忽必烈,寿80;明太祖朱元璋,寿71;清高宗乾隆,寿89,居中国历代皇帝长寿之冠。此外,还有一些皇帝活过了“花甲”,在医疗条件较差的古代,也算是比较长寿了。

中国宫廷医学表明,极少数皇帝之所以能够长寿或比较长寿,其中一条重要原因是他们胸怀仁义,为人善良,情绪乐观,印证了孔子关于“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著名论断。

历史上,一些比较开明的君主往往身体比较健康,寿命也比较长。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放弃暴政,爱惜民力,施行仁政,强国安民。

享年64岁的隋文帝杨坚,是隋朝这个只有38年历史的短命王朝三代皇帝中寿命最长的一位。由于他吸取了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认为暴政必然违背民心,丧失政权,自己做了皇帝后总是勤于政事,体恤百姓,轻徭薄赋,让饱经战乱的人民得到休养生息。

一方面,他宽政于民,用道德感化百姓。他认为,严刑峻法,以暴制暴,会遭到百姓的反抗,导致社会危机。因此,他下令制定的《隋律》中,废除了秦朝以来的许多残酷刑罚。他要求各地不能随便杀人,对判了死刑的罪犯不能在当地处决,必须押送到京城长安经皇帝批准后执行;另一方面,他严格要求王室人员和皇亲国戚,削弱他们的特权,不让他们依仗权势为非作歹,祸国殃民。

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隋文帝杨坚的仁爱之心。

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齐州一个名叫王伽的衙役和民夫们一起押解70多名罪犯到长安受刑。

按《隋律》规定,罪犯在押解途中必须带上枷锁,可这位胆大包天的衙役,却为免除罪犯们头顶烈日、颈带枷锁的不堪之苦,竟然冒杀头之险,让罪犯们解掉枷锁自行到长安与他集合。临别时,他严厉而富有同情地对罪犯们说:“你们犯了国法,受到刑罚,罪有应得。可是你们还给押送你们的民夫增添了巨大的痛苦,让他们陪着你们长途跋涉,受苦受罪,难道你们能忍心吗!”罪犯们都承认自己有罪,连累民夫,实在过意不去。王伽动情地说:“当然,你们带着枷锁长途跋涉,也很不好受。我想把你们头上的枷锁卸掉,让你们轻装行进。咱们约定时间,到长安城门集齐,你们能做到吗?”罪犯们深受感动,一齐跪在王伽面前说:“大人的慈悲,我们终生难报!”于是,王伽解散了民夫,卸掉了罪犯们的枷锁,说:“如果你们失约,我只好替你们掉脑袋了!”说完,王伽放了所有的罪犯,自己带着随从向长安进发。

结果,约定的时间到了,罪犯们一个不少地来到长安城门下,等候他们的恩人王伽。这件事传到隋文帝的耳朵后,他不但不降罪王伽,反而马上召见王伽,对他的仁爱之心大加赞赏,并把这批被王伽感化的罪犯召进皇宫,设宴招待,免除了他们的罪行。随后,隋文帝特地下了一道诏书,要求各级官吏学习王伽,多用教育和感化的办法治理百姓,而不要施行暴政,逼民造反。

还有一次,一个臣子做了一条绯红色裤子,在皇宫进进出出,说这样能升官发财。隋文帝认为此人以妖法惑众,下令将他处死。司法大臣赵绰觉得处罚太重,当面顶撞隋文帝说,依据法律,这样的事不足以定死罪。隋文帝龙颜大怒,下令要将赵绰一并处死。临刑前,隋文帝问赵绰还有何话可说,赵绰哭道:“臣一心执法,不敢惜死,只是陛下宁可杀我,决不可枉杀一人!”隋文帝愣了一下,终于明白了赵绰以死护法的用心,立即下令释放赵绰,并免除了那个穿绯红色裤子的臣子的罪罚。

成吉思汗的孙子、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活了80岁,是历史上8个寿至耄耋的皇帝之一。史书评价他“仁明英睿”、“度量弘广”。当时,蒙古族的铁蹄虽然扫荡欧亚大陆,威力无比,但这个“马背民族”在政治上仍处于半奴隶半封建的状态,野蛮行为比比皆是。

忽必烈对此深有感知,他在领导统一全国的战争中,一再告诫将士们勿滥杀无辜。他听到一些随便杀人的事情后非常气愤,怒斥道:“凡是死罪必须详细查明,罪证属实后才

能处死。”

有一年,蒙古军南下攻入江淮一带,俘获大量南宋军民,忽必烈下令全部释放。统一全国后,忽必烈下诏书让十路宣抚使酌情减免民间的赋税,鼓励人们恢复农业生产,对游闲懒惰者给予处罚。他还提倡尊老爱幼,关心民间疾苦,对贪官污吏和不孝敬老人的人,视情况给予不同的处罚;对确有真才实学和政绩突出者,要求申报朝廷,以便国家予以任用。南宋灭亡后,忽必烈下令各地对前朝圣贤之后、各界知名人士及隐逸山林的名士,要一一申报到朝廷,对其中的鳏寡孤独废疾者,视不同情况给予赡养。并颁诏保护名山大川、道观庙宇及前代名人遗迹。在大灾之年,他及时开仓救济灾民。

明成祖朱棣,享年65岁,是明代最有建树的皇帝之一,他不仅关心将士吃饭和行军中的各种困难,也把民间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中。朱棣跟随父亲朱元璋南征北战,历尽磨难,深知士兵不易,百姓生活更为艰辛,因而他坚持同战士同甘共苦,并让他们爱惜百姓,不要扰民、害民。据《明史》记载,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朱棣随军到达威虏镇。因连续行军,将士疲惫不堪,饥渴难耐,朱棣把跟随自己的骆驼所载的仅有的一点水分给卫士们止渴,“视士军皆食,始进膳”。有一次到开平,他念及士卒艰苦,便不吃荤菜,只吃素食。对于各地有关水旱灾荒的报告,朱棣总是朝告夕赈,从不耽误。他要求官吏要关心民众疾苦,曾命一千五百多名官员陈述民间疾苦,不发言者罪之。他还规定,“六军入关有践田禾取民畜产者,以军法论。”由于他关心民瘼,济贫救困,从而使人民群众得到休养生息,生产得到发展,国力大大增强。

本仁祖义,养生之大道

翻开浩瀚的清宫医案,可以看到,清朝前期几个最有作为的皇帝,不但享年最高,而且胸怀也最为开阔,最具仁爱之心。

清太祖努尔哈赤,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开创了大清王朝的宏伟基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功不可没。享年68岁的他,胸襟宽宏,不计小怨,甚至能容忍和录用仇敌。他率兵攻翁科洛城时,先被守城的鄂尔果尼以箭射中,血流到脚;又被守城的洛科射中颈部,血流如注,几乎丧了性命。后来终于攻克翁科洛城,鄂尔果尼和洛科被擒,众将士请求对他们施行乱箭穿心的酷刑,以雪前恨,可努尔哈赤却说:“两军交战,志在取胜。彼为其主,乃以射我。今为我用,不又为我射敌耶!如此勇敢之人,若临阵死于锋镝,犹将惜之,何以射我而杀之乎!”于是,命人给二人松绑,并授予“牛录额真”之官职。

清康熙皇帝,享年69岁,年近“古稀”,在当时也算个长寿皇帝了。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位60余年间,革故鼎新,勤奋工作,好学不倦,重农崇文,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大局面。他的宽厚仁爱,突出地表现在善治蒙古,正确处理朝廷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上。

据阎崇年《清朝皇帝列传》记载,康熙帝坚持以仁道安抚蒙古的政策大获成功。当时蒙古诸部内讧不止,互相残杀。康熙帝乘噶尔丹东犯喀尔喀之机,亲赴塞外高原,主持内外蒙古汗、台吉、济农等在多伦诺尔会盟。会盟期间,土谢图汗等蒙古王公贵族,由理藩院官员引领晋见康熙皇帝。康熙帝对土谢图汗擅自杀扎萨克图汗,引起喀尔喀蒙古内部分裂,给噶尔丹以可乘之机,颇为不满,令其“具疏引罪”。康熙帝在大蒙古包正式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臣服。而后,举行会盟,令蒙古部众心悦诚服,从而使喀尔喀蒙古冰释前仇,化解分歧,实现了内部的重新统一,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喀尔喀蒙古的统一管辖。

根据蒙古族信奉喇嘛教的习俗,康熙帝在多伦诺尔会盟时,特封蒙古人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为大喇嘛,掌管漠北黄教事务。后封章嘉呼克图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总管内蒙古、京师、盛京、热河、甘肃及五台山等地黄教寺院。这样,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章嘉呼克图四大活佛,分掌前藏、后藏、漠北、漠南喇嘛教务,而四大活佛都直辖于清廷。

康熙帝的胸怀和度量,还突出地体现在削平“三番”中的“仁德”。

三番是降清名将并效忠新主的三王:镇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镇福建的靖南王耿继茂。三番占据要地,拥兵自重,为患一方,成为清朝的三个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威胁着刚建立不久的大清王朝。

玄烨8岁登极后,就立志要削平三番,统一全国。他精心谋划,精心指挥,经过8年平叛战争,终于削平了三番。在这次大规模征战中,康熙严禁滥杀无辜。他后来回顾说:“削平三番,绥辑漠北,悉由(自己)一心运筹,未尝妄杀一人。”是否真的做到不妄杀一人,我们不得而知,但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帝的确是一个颇具仁爱之心的开明君主。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康熙帝在塞外视察时,发现一个人僵卧路边。他下马询问,知道此人叫王四海,是个佣工,在回家路上,因为饥饿,躺下后起不来了。康熙帝立即下令给他喂热粥施救。等王四海苏醒后,又将他带到行宫休息,并给他盘缠,供他回家。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北京发生大地震,康熙帝下令开设粥棚,救济灾民,还让太医院给伤病者送医送药。

在惩治犯罪问题上,康熙实行刑宽政策。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全国秋决(判死刑)的犯人不及40人。

康熙身后谥号为“仁皇帝”,这个”仁”字,恰晗是康熙一生为人、施政的一个显著特点。纵观康熙的一生,真不愧这个“仁”字。

康熙帝的孙子乾隆帝,心境也很豁达、仁厚。他25岁登极,在位60年,当太上皇3年,享年89岁,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享年最高的皇帝。

登极其始,乾隆就效法祖父康熙,在全国继续采取薄赋轻徭、休养生息的政策。哪里遇到水、旱、洪、涝、风、潮等自然灾害,朝廷就免除哪里当年的赋税,并酌情予以救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六月,由于全国受灾地方很多,乾隆帝弘历立即下诏减免灾区应征钱粮,并对群臣说:“朕临御天下,十年于兹。抚育蒸黎,躬行俭约,薄赋轻徭,孜孜保治,不敢稍有暇逸……持盈保泰,莫先足民。天下之财,止有此数,不聚于上,即散于下。我皇祖在位六十一年,蠲租赐复之诏,史不绝书,普免天下钱粮一次。我皇考(即其父亲雍正帝)无日不下减赋宽徵之令,如甘肃一省,正赋全行豁免者十有馀年。朕以继志述事之心,际重熙累洽之后,欲使海澨山陬,俱沾大泽,为是特颁谕旨,丙寅年直省应徵钱粮,其通蠲之。”

关于普免钱粮一事,在朝臣中曾引起争论,如御史赫泰就持反对态度,在朝议时请求皇帝收回成命,受到乾隆帝的斥责,指出其论“悖谬”,削了他的官职。

乾隆帝的“仁爱”之心,更表现在对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的“加急抚绥安插”上。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是清朝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原来,蒙古土尔扈特部驻牧于塔尔巴哈台即今新疆塔城一带,他们不堪准噶尔部贵族欺压,在明代末年逐水草而牧,移居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一带。

但其首领一直向清廷“表贡不绝”,乾隆帝也曾派人专程去看望过他们。乾隆平定准噶尔首领叛乱后,土尔扈特又遭受沙俄的欺辱,尤其是他们信奉的黄教受到蔑视,使他们在心灵上不堪忍受。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十月,渥巴锡汗率领土尔扈特部众十六万九千多人,风尘仆仆地踏上回归祖国的艰难路程。他们冲破俄军的追击堵截,受尽艰辛磨难,历时8个月,行程万余里,以牺牲八万多人的惨重代价,终于到达新疆伊犁附近的塔麻干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