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市场与政府
3219400000055

第55章 把握中国经济的大局与动力

2008—2009年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是当今经济学家与政、商界领导不能遗忘的重大事件,有人把它与上世纪30年代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大萧条相比。今天的人们可能不关心2000年的网络科技泡沫,不关心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不关心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但不能不牢记这场让每个人深受影响的严重危机。

危机到来的时候,金融市场岌岌可危,信贷紧缩,企业家信心指数一落千丈,工业生产和销售快速下滑,就业形势急剧恶化,好像所有企业在同一时间都犯了错误,让人无法理解。我们知道,企业家的本职工作就是预测市场,判断未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成功的企业家就是因为比一般人更能把握市场未来的趋势,失败的企业家则是因为缺乏这种能力,但如果说大部分企业家在同一时间出现错误,那就不是企业家素质的问题了。

在预测个别市场的变化趋势方面,企业家比经济学家更在行,但要他去判断整个宏观经济的走势是困难的,恰恰这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又非常重要。好比你要在墙上挂一幅画,你可以把位置找得很准,钉子钉得很牢,画也挂得很漂亮,但如果这个墙根基不稳,哪天突然塌下来,你的画挂得再漂亮,钉子钉得再牢,最后还是没有用。所以,企业家要关注宏观形势,就像钉钉子的人要关心那面墙一样。

预测宏观经济走势的任务应该由经济学家承担,但这次危机的出现,表明经济学家不能胜任这一点。很多人都问,包括2008年11月英国女王访问伦敦经济学院的时候也问:为什么没有人预测到这次危机?后来一批经济学家对此表示道歉,他们说当前的经济学理论不足以对经济危机的时间、幅度和严重性做出预测和判断。可见,这次危机也是传统主流经济学的危机,会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危机也会影响改革的进程。这次危机发生后,有人认为自由市场又失败了,一些极端的观点说:“美国垮了,市场经济失灵了,中国为什么还要自由化?”“中国之所以没有出大问题,是因为金融体制没有自由化。”这对中国未来的改革提出了挑战。如果认为危机是市场失败的结果,我们就要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反之,我们就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对危机的不同理解,将导致完全不同的政策。

出于上述种种考虑,2010年1月举行的第十一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主题确定为“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我们希望通过对本次金融危机的反思,展望未来的经济前景和产业趋势,使各界人士在防范新的危机形成、顺应产业格局变化、寻找新的市场立足点等方面得到有益的借鉴。

现在看来,这一轮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或许已经过去了,但世界和中国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全球经济复苏与就业增长的基础非常薄弱,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纷纷抬头,人民币汇率受到来自各方的指责和压力。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各国围绕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空间展开了复杂的博弈。这将对中国未来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仍然是加快结构调整和深化体制改革。这不仅是政府和学者所关心的,也是产业界和普通大众关心的事情。本次论坛上几位主题演讲嘉宾有关国有企业改革、民营企业发展、产业重组、国内市场开发等方面的论点,对我们认识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人民币汇率而言,升值或许是大势所趋。这不是因为别人对我们施加压力,而是为了中国经济更健康的发展。美国政客把汇率问题政治化不好,中国人把汇率问题情绪化也不好。

2007年,在全世界各大经济体中,只有德国出口占GDP的比重略微超过中国,中国是37.5%,德国是39.9%,其他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加拿大,全部远远低于中国。再看外汇储备,日本和德国在实现工业化的阶段,1955年到1975年,外汇储备对美国GDP的比例从来没有超过2%,但中国的这个数字现在到了12%。以外汇储备占本国GDP的比重来看,德国和日本在高速成长期很少超过5%,而我们现在超过了50%。

过去20年来,中国经济中的单位劳动成本下降了40%左右,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只上升了20%左右。长期来看,两国的货币和购买力很大程度上是由劳动生产率来决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汇率就要提高。20世纪,德国从60年代开始,日本从70年代开始,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但中国一直没有走完这一步。

现在,无论是从外部还是自身的情况看,中国以出口为主导的增长模式都无法继续下去了,我们必须开拓国内市场。但如果继续保持人民币的低估,不仅会引起国际贸易的纠纷,还会阻碍中国企业家开发国内市场。所以,人民币升值是“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企业和相关各界的人士要做好准备。

从长期来看,中国与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创新的方向在哪里?新能源,生命科学,以及信息、生物、航天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综合,将构成未来产业与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这一切,又与低碳环保的世界潮流密切相关。为此,第十一届光华新年论坛邀请国家发改委领导对世界气候大会和中国的低碳发展规划进行介绍,并组织“新能源与中国经济”专场讨论,希望帮助有关各方认清发展趋势,洞察行业状况,及早采取行动,在未来的国家与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动。

汽车业是未来中国消费增长的重点之一。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超过1300万,增长超过40%,这是非常惊人的速度。在未来的10到15年,按照参加本届论坛的业界人士保守估计,汽车市场的平均增速至少能达到15%,它将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如何创建自主品牌,使中国从一个“汽车大国”转变为“汽车强国”,依然是一个的巨大挑战。其实不光是汽车业,整个中国产业界都面临着如何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问题。

无论技术创新,还是品牌建设,最终要由企业来完成。事实上,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就来自企业,所以,中国的企业家可谓任重道远。撇开体制环境不谈,企业家的出现和生长取决于人类的创业、创新精神。按照经济学家熊彼特的描述,那是一种追求“有创造的快乐,把事情办成的快乐”的秉性。在本届新年论坛中,能看到很多演讲嘉宾不仅体现出创业的激情,还有创业的智慧。如果这种精神在社会中发扬光大,中国经济的未来将是一片光明。

在企业创业、创新的过程中,金融的支持至关重要。随着市场化改革和竞争机制的形成,中国的银行业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他们之间有了差异化的定位,一部分银行的服务慢慢向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倾斜,并开始尝试国际化的经营。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本届光华新年论坛上,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银行业的领导就国际化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与各界听众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不仅为其他企业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也让我们看到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希望。

如果说有一件事值得担心,那就是我们的体制环境。中国宏观经济中的很多问题,背后实际上是体制问题,如城乡二元歧视、国有行业垄断、政府主导投资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所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内需等目标,都无法实现。我们必须认识到,体制环境有问题,不仅会打击企业家创业、创新的积极性,更会把人们的热情引向权力寻租和短期炒作,造成贫富分化、就业困难、资产价格泡沫等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所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建立一个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不仅是光华新年论坛反复强调的主题,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的关键所在。

本书是第十一届光华新年论坛的思想成果。由于篇幅所限,上述介绍远远不能涵盖本届论坛的丰富内容,所以我向更多的人推荐这本书。我相信,每一位关心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变化趋势的读者,无论重点在政府改革,还是产业格局,还是个人创业与发展的机会,都能感受到它的价值和分量。

最后,要特别感谢出席本次论坛的所有演讲嘉宾。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参加论坛,与上千参与者分享他们的所思所想,是这个论坛成功的关键。我要感谢听众和媒体朋友,也要感谢为本次论坛召开付出艰苦劳动的光华师生和各位同事,和他们一起,为探索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未来贡献微薄的力量,是我深深的荣幸。期待有更多的朋友参与到下一届光华新年论坛中来!

*本文是作者主编的《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的序,完成于2010年4月5日,曾收入《通往市场之路》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