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楚霸王项羽传
3219500000012

第12章 破釜沉舟一战成功(4)

第三,楚军的核心是项氏叔侄从江东带过来的八千子弟兵,他们是项家的私人力量,是楚军中一股任何人也无法左右的力量,他们随时随地给项羽以支持。

第四,楚怀王是项羽和他的叔父拥立的,项羽说他的行动是奉怀王秘令,这也是完全可信的。

第五,多数将军们以前都是项梁的部下,与项羽私人关系都不错,他们也愿意接受项羽的领导。何况从另一个角度说,项羽也是一个让人惹不起的人物。

因此部队中无人对项羽的领导表示异议。诸将军一齐拥立项羽作了代理上将军。

项羽先是派人追上宋义那个去齐国的子,并且将他杀了。然后。他派桓楚作为使者到首都去朝见楚怀王,向他报告这里发生的一切。

桓楚本是一个亡命之徒。自从项氏叔侄起事以来,他就一直忠心耿耿地追随着项家。项梁在世的时候,他凡事惟项梁马首是瞻;项梁去世以后,他对项羽也是惟命是从。派他到首都去不仅是为了显示事情的机密,而且项羽知道,在都城中的人们知道他擅杀宋义以后,一定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意见。

有的人会主张除掉他,当然,这种不识时务的人只是少数。多数人会认为,不如作个顺水人情,任命项羽取代宋义,认可项羽已经取得的地位。以桓楚这样的虎将作为使者,会给都城中的人们一个暗示,如果不同意项羽的要求,他可能采取极端的办法。这是在众人确定意见之前,先给他们一个心理上的压力。

果然不出项羽之所料,楚怀王和他的大臣们选择了后一种意见。见到桓楚,就等于是看到了项羽本人的态度。楚怀王与他身边的大臣们没有一个人希望在这种情况下激怒项羽,以免他带着他的部队进攻楚国。

楚怀王正式任命项羽接替宋义的官职,作上将军。统率救赵的所有楚国部队,军队中的将军们都归项羽指挥。同时,楚怀王还命令项羽立即率军救赵,与秦军作战。

楚怀王与他的臣下们感到,虽然因为宋义的被杀,使他们对这一支楚国的精锐部队完全失去了控制,但是项羽也不见得就可以打败章邯的部队。只要项羽对章邯的部队发起进攻,他们原来所设计的借刀杀人之计就仍旧可以成功。即使是项羽战胜了章邯,他的部队也会因此而实力大减,他也就失去了可以威胁楚怀王与他身边的大臣们的统治权的力量了。

楚怀王与他的大臣们的具体想法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又一次把他喜爱的人物推到前台。

项羽以前不过是在项梁的影子中生活,项梁的光辉掩住了他,使他不能成为历史舞台上的明星。现在,项羽开始了他自己作为独立的最高领导的生涯。正是从这里开始,项羽一步步地走向他事业的顶峰。

权力有时候是一个人成功的开始。可是有的时候它又成为一个人堕落的起点,只有能真正地把握权力。使之为自己所用的人才是英雄。

项羽是英雄!

项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项羽对宋义的那些理论根本上就是不同意,现在他自己是这一支部队的领导了,他要按他自己的方案来进兵,而他渴望的就是冲杀。前方就是杀死他叔父的章邯,项羽早就等得不耐烦了。他要为他的叔父报仇。项羽是项梁一手带大的,虽然那是他的叔父,但是在项羽的心目中,项梁几乎就是他的一切。为了给项梁报仇,他可以不惜任何代价。项羽也不相信章邯是不可战胜的。现在,有十几万的楚军听从项羽的指挥,项羽不相信自己凭着如此雄厚的实力还不能战胜章邯。

英雄最难得的品质就是自信。

在当时的情况下,项羽也许是惟一没有被章邯的勇猛所吓倒的人,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历史才选择了项羽来北方战场上对付章邯。

一切自有它的劫数。

项羽是沿着他自己的轨道前进着,章邯也是如此,历史命令他们的轨道相撞,他们谁也没有办法使自己停下来。

一个是楚国的将军,一个是秦国的将军;一个在尽全力灭亡秦国,一个在尽全力扑灭各地的起义军;一个自民间崛起,一个来自于贵族阶层;一个曾流亡在江南各地,一个却一直生活在中国的西部;一个有着辉煌的战绩,一个却是刚刚独立地指挥大军;一个渴望着战胜后的荣华富贵,一个想的只是为自己刚战死的叔父报仇。项羽与章邯,他们的人生经历是如此的不同,但是他们却有几点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出色的军事家,都向往着胜利,他们都指挥着几十万人,决定着他们的命运。历史在推动他们相互冲撞的同时,也就是把几十万人推向了战场。

历史在前进!

大战在即!

6破釜沉舟

当六国的统治者都提心吊胆地看着连连胜利的章邯的时候,章邯的感觉却也并不轻松。

他虽然一来到河北作战,就轻松地打败了赵国君臣,但是他并没有从根本上消灭赵国的军事力量,在接下来进行的围城战中,章邯部队的进展就变得十分缓慢起来。以章邯的威名,以秦军的众多,竟被阻在赵国的都城下两个月之久,不能将赵国君臣怎么样,这也使章邯感到丢人。可以说,这是他自出关中以来所进行的各场战役中打得最不顺于的一次。

章邯渴望着胜利。

如果他能攻下赵国的都城,不单是赵国的军事力量从此烟消云散,还可以从根本上打击其他诸侯的力量。

现在,赵国战场已经成为全国关注的地方。前来救赵的部队也不仅仅是楚国一路,像齐将田都、燕将臧茶、齐王建的孙子田安、张耳的儿子张敖等等,都带兵驻扎在附近。他们的心理章邯是十分清楚的,他们既不能不来救赵,让天下的反秦武装说自己胆小怕事,见死不救;他们也不敢向秦军发起主动进攻,以免自己的部队实力受损。一方面他们任何一支人马都不具备与秦军一战的力量,同时,他们又不积极地寻求一个可行的联合进攻秦军的方案。另一方面,他们对秦军的畏惧心理都是很强的,既有昔日秦灭六国,战无不胜的观念在先,又有章邯大败楚军,杀项梁的印象在后,他们都感到自己决不是章邯的对手。他们等在这里,为的是一个救赵的空名,也是为了观看战局的进展。其中多数人的想法与宋义是一样的。有的人想得也许更为长远,他们是想保存自己的实力,以便在章邯战败,秦国失去了所有可依赖的部队之后,与其他诸侯作战,以争夺对天下的领导权。

章邯明白他们的心理,所以并不害怕他们。他是在想,如果能攻下赵国的都城,解决了心腹之患,他不等诸侯的军队进攻,就会主动向驻扎在附近的救赵部队发起进攻。单是从心理上讲,他们就不是秦军的对手,章邯相信他可以打败救赵部队。这样一来,各诸侯国的军事力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失。章邯在灭亡赵国以后,再进攻其他诸侯国,达到他各个击破的作战方案,就可以说是易如反掌了。到那个时候,章邯就可以给自己军事生涯画上个完美的句号。

所以章邯在进攻赵国的都城时,有意识地使自己的部队不可以伤亡太大,以便他有能力在灭赵以后马上发起对救赵各国部队的进攻。而这样一来,就使攻城的进展缓慢下来。

章邯总是盘算着攻下赵国都城以后的事情。可现在他就在不知不觉中犯了兵家的大忌——屯兵于坚城之下。

章邯最可以依赖的就是士气,可是长久地屯兵于坚城2下,他的部队的士气不可能不受到影响。

巨鹿是赵国君臣最后的一点希望了,所以他们的防守是全力以赴的。陈余率数万士兵驻扎在巨鹿城北,与巨鹿城中的守军相呼应,构成犄角之势,章邯的部队一时间也没有一个万全的攻城之策。

秦兵在心理上倒是没有出什么问题,但是士气上却已经大不如前了。

项羽率领他的部队对章邯的部队发起进攻之前,他就在审视着这一切。

他看出了诸侯救赵部队的各怀心腹事,看出了诸侯部队的不可依赖,也看出了秦军士气的下降。他知道历史赋予他的使命是依靠楚国自己的部队战胜章邯。在这次战役中,他不可能得到协同作战的部队。但是项羽还是相信,他自己有能力战胜章邯。

项羽派出英布与蒲将军作先锋,率两万人马渡河与秦军交战,秦军失利。

项羽这只是作了一次试探性进攻,他是想摸清秦军的实力再发动全面进攻。他也希望可以先以小的胜利鼓起自己部队的士气,同时,使秦军本已低落的士气更加振作不起来。另外,派小股部队先过河,在渡河时受到敌军进攻的可能性要小得多,而一旦这一支小部队渡过河去并站稳了脚跟,大部队再过河也就不成问题了。

章邯并没有对这一场战斗的失利重视起来。他应该马上派重兵守住渡口,不让项羽的大部队过河,然后以优势兵力围歼英布与蒲将军的两万人马。先声夺人,可以给楚军一个下马威,又使楚军渡河发生困难,也可以让诸侯部队的心理压力更大,使他们无人敢与项羽一起对秦军发动进攻。

但是章邯并没有这么做。

章邯正在想尽一切方法引诱诸侯的部队与他作战,他怎么会不放项羽的人马过河来呢?

自从章邯围困巨鹿以来,诸侯的救赵部队虽然很多,但是包括驻扎在巨鹿城北的陈余的部队,没有一支人马敢于向章邯的部队发起进攻的。章邯早就有心进攻诸侯的部队,但是他也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那就是他一旦对诸侯的部队发起进攻,他们立即会溃逃。

章邯并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后果。这些部队虽然名义上是救赵,但是对他对赵国的进攻也没有任何影响,为什么不让他们呆在这里呢?他们如果不在这里干呆着,而是去别的地方进攻秦国的什么要地,岂不是更麻烦的事。能吸引这么多人马在这里发挥不出一点作用,这可是章邯求之不得的事情。

章邯看着那么多的诸侯王的部队,他更大的希望却是消灭其中的一部分。但他们不主动进攻,章邯也就不能主动进攻他们。这种心理是微妙的,只有章邯知道其中的秘密,其他人都是陪着章邯消遣的人。现在项羽的部队发动进攻,章邯感到很高兴,他终于可以吃掉一部分了,他不愿意打草惊蛇,以至项羽带他的主力部队不肯与章邯的部队作战,也像其他诸侯的部队一样,在附近驻扎下来。

项羽与他的大部队顺利地渡过河来。

项羽在河岸边发出一道命令:每个士兵准备好3天的干粮。砸毁军中所有的做饭用具——釜,把帐篷烧掉。把渡河用的船一律凿沉。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有名的“破釜沉舟”。

项羽心中比谁都清楚,项梁的死,在楚军将士的心理上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们对秦军也有一定的惧怕心理,只不过不像其他诸侯的士兵那样严重而已。这种心理如果不消除,指望着他们对付比自己实力强大的秦军是不可能的事。

可是这种心理又不是短时间内能用教育工作克服的。于是项羽作出了一种不胜必死的姿态来。他是要用死亡威胁每一个士兵,以便他们可以拿出所有的勇气来战胜他们所面临的死亡。

当人经受到死亡威胁的时候,他可以进发出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的伟力。

人身上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它全部激发出来。

望着焚烧帐篷发出的袅袅青烟,看着河里慢慢沉下去的船只,楚军将士们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心情。

他们是去战斗吗?

他们还是去送死?

为什么一定会死?

秦兵有什么可怕之处,难道我尽全力与他们死拚也打不过他们吗?

项羽放心了,因为楚军的所有退路都没有了。

7巨鹿之战

项羽命令部队进攻。

楚军出发了,不是走向战场,而是走向死亡。

每一个楚军士兵都感觉到一种压力,——死亡的压力。

“置之死地而后生”!

楚军现在是真正地处于死地之中,每一名战士都充满着求生的渴望。

项羽指挥着他的部队向正在围攻巨鹿的王离的部队进攻。王离战败,陷于楚军的反包围之中。

楚军士气大振,他们又想起了就是他们自己也曾在项梁的领导下,打破过秦兵不可战胜的神话。从这个意义上讲,秦兵前不久,也曾经是他们的手下败将。

当王离的人马在楚军的进攻下惊慌逃窜时,楚军将士们发现,在他们的心目中无法战胜的秦军也不过是如此而已。

章邯的军事部署一下子全被打乱了。他再也想不到会有项羽这种人,先自绝了全军的退路再来与敌人交战。章邯得到消息说,楚军每个士兵都只有3天的粮食,章邯又一次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他采取消极避战的态度,希望等到楚军绝粮。到那时候,他再对楚军发动总攻,他相信,他可以一举打败楚军,让他们一败不可收拾。章邯不相信楚军会有多强的实力,因为前不久,楚军才被他打败,而且主将项梁死在他的手下。但是章邯没有考虑到,当人走到绝路,或者说是发现他自己在绝境中的时候,他可以发挥出多大的潜力。楚军10万将士,现在就是在这种绝境中,他们能发挥出的潜力是无法准确估计的。只有3天的粮食固然是部队的一个极大的弱点,是可以被敌人加以利用的弱点。当楚军将士们都知道自己只有3天粮食的时候,他们所激发出的战斗力完全可以将这一弱点弥补上。在这个时候,楚军的冲击力就是天下无敌的。

同时章邯也没有想到,这样对自己的部队的士气会有什么影响。

项羽从一过河就注意到了,秦军的弱点在于它的甬路。攻下甬路就是绝了它的粮道,而为了守住甬路,就必须花相当大的兵力才行。

项羽放弃了与王离的部队作无益的争夺,他也不急于进入巨鹿城,在项羽的进兵方案中,他甚至是把各救赵部队置之事外,根本不予考虑,他相信自己可以打败章邯,为叔父报仇,他也用不着任何力量的帮助,有他的子弟兵就足够了。

项羽直接向章邯的甬路发起了进攻。

攻敌之不得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