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单是项羽的思维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在项羽的思想中,还有着一种不良倾向,他不会客观地判断分析形势。而总是把他的个人好恶夹进去。
项羽似乎就一直不知道,他自己在为什么而进行战争。与其说是为了他的天下,我们认为倒不如说是为了他的好恶感情。他从来就不是从大局利益出发去用兵。他只是在消灭他自己认为应该消灭的人。
这一次的战斗也是进行得莫名其妙。
季布与项庄的部队还没有赶到河内,司马邛顶不住韩信的攻势,已经投降刘邦了。
到这个时候,项羽所封的18个诸侯王中,已经有6个成为刘邦的部下了。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魏王豹、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邛都是战败之后投降刘邦的,他们的封地都成为刘邦的地盘了。常山王张耳是因为与他的好朋友陈余翻了脸,陈余杀了他的全家,他来投奔刘邦,是希望可以借刘邦的力量报仇。项羽所封的韩王郑昌也投降了刘邦,但是他可没有另外几个诸侯王那么好运气,能保住王位。因为刘邦已经立了韩庶子信作韩王,郑昌只好是作一个普通臣下了。
项羽还不知道,刘邦接受了陈平的建议,要派他的主力部队取项王的都城——彭城。
当项羽在城阳城下与田横交战的时候,刘邦与他的大将韩信已经来到了洛阳。
在洛阳,刘邦大张旗鼓地为义帝发丧,命令全军穿孝3天。然后刘邦向各诸侯王发出了通告:“当初,是天下的反秦义士共同拥立了义帝作为他们的最高领导,听从他的指挥。可是现在项羽竟然在江南放逐并杀害了义帝。
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我不但现在亲自为义帝发丧,而且我还要动员我的所有军事力量,发兵下江南,与诸侯王一起,讨伐杀害义帝的人。”
在未归顺刘邦的诸侯当中,赵国派来了使者,传达了他们相国陈余的意见:如果刘邦能够杀掉陈余的对头张耳,赵国也就可以发兵随汉一起去进攻楚。
刘邦已经收留了张耳,他是绝对不会杀了他的。因为刘邦心里很清楚,在当前正在用人之际,他如果杀了张耳,实际上也就是宣布,他不欢迎他人来投降他。这种事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做的。但是他又十分希望赵国能出兵。于是刘邦退了一步,找了一个长得像张耳的人杀了,把他的人头送到赵国去。陈余未能分出是假,于是赵国也随同汉出了兵。
诸侯的人马一共是56万。刘邦自己的信心很足,认为完全可以与项羽一比高下,甚至他有一种一战可以定乾坤的幻想。张良与韩信却不这样认为。
韩信以一个军事家的判断力敏感地指出,这一次的军事行动参加的人马虽然多,但却是乌合之众,他们并不是项羽子弟兵的对手。彭城是项羽的根据地,项羽一定会全力回兵救援。即使刘邦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攻下彭城,也不会避开与项羽的一场大战。刘邦的人马虽然多,却都不是打硬仗的人。面对项羽久经沙场的八千子弟兵,他们所能做的也只是望风而逃。
刘邦对他的大将的意见也不是那样地尊重了。他有一点洋洋自得起来。
因为自从他出陈仓以来,他的发展实在是太过于顺利了。
顺境才导致轻敌。
刘邦把韩信派去守成阳,而另以从项羽的阵营中投降过来的魏王豹作总指挥,开始了他对彭城的进攻。
今天看来,我们很难解释,刘邦为什么放着自己手下的将军们都不用,却任用一个中途投降过来的魏王豹。从这件小事上是不是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刘邦从一开始就对韩信持不信任态度。
那个接受刘邦的大将印,并在刘邦的引导下走上反对项羽之路的彭越,也带了3万人马来帮助刘邦。
项羽的主力部队完全在齐地前线上。彭城的守备力量是极其薄弱的,只有一个虞子期带兵镇守。这也反映出项羽对刘邦估计不足,他只担心田氏的齐国有可能在他与刘邦作战的时候偷袭他的老家,却没有想到刘邦在他与田横作战的时候也会有如此的举动。
战略意图是不受地理环境与空间距离限制的。
刘邦的人马以多胜少,打了一个不大漂亮的大胜仗。
虞子期率残部退到项羽的军中。
本来,项羽对刘邦的事情置之不理,是因为他想在彻底消灭齐地的异己力量以后,再以全力去对付刘邦。他不想使自己陷入在两线同时作战的被动局面。
历史却在不时地逼迫某些人。
出现巨大的失误的人往往也是因为他自己不得已,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才会越陷越深。
当收到彭城失守的消息后,项羽再也无法在齐地呆下去了。他见到虞子期,了解了一下当时的战况及敌军的实力,他知道彭城的失守不能责怪虞子期,他是尽力的,应该受到责备的是他自己。得知刘邦的主将是魏王豹时,项羽心中可以说是已经有了必胜的信心。他了解魏王豹的能力,相信自己击败他可以不费吹灰之力。
于是项羽带了3万精兵,从齐地迅速返回彭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到彭城附近。
刘邦的部队仓促迎战。双方的人马在灵壁雎水岸边展开了一场血战。
项羽的人马只有3万,刘邦的人马号称56万。力量的对比是悬殊的。
历史又一次证明力量并不等于一切。
果不出韩信之所料,刘邦的部队打败了,而且是败得极惨。这次战役中。刘邦的部队的伤亡人数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知道,但是据可信的史料,我们知道,当时刘邦部队的阵亡士兵的尸体已经多到使雎水无法向下游流去了。
河南王申阳与殷王司马邛战死,刘邦委任镇守彭城的翟王董翳与塞王司马欣投降了项羽,刘邦的父亲与妻子都成了楚军的俘虏。
当汉军开始溃败时,刘邦在樊哙、周勃等人的保护下向战场外冲去,但是很快,他就在乱军中与诸将走散了。战场上实在是太乱了,汉军基本上处于没有领导、没有指挥、没有目标的状态。楚军人数虽然比汉军少得多,但都是跟随项羽身经百战的生力军,他们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四处追杀着汉军。而汉军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
那不是战斗,只是屠杀。
是楚军在屠杀着刘邦的部队。
刘邦独自一个人,也不知应该向何处去,也没有足够的力量保护他,在盲目的奔逃中,他走入楚军的包围中。幸亏在这个关键时刻,刮起了一阵大风。刘邦也知道自己身陷重围,所以就乘着大风刮得人睁不开眼睛的时候,不顾一切地策马冲了出去。
这也是历史制造的偶然。
项羽在风停后,派丁公与雍齿去追赶刘邦。战场上仍旧十分混乱,项羽手下的大将们都处在紧张的战斗中,不可能被抽调出来去追赶刘邦,项羽需要他们来控制战场上的主动权,以便可以把胜利稳固住。刘邦的部队数量比项羽的部队多出的实在是太多了,尽管他们已经战败,项羽也不能大意轻心。况且,丁公是楚军名将季布的弟弟,同样也是一员勇将。雍齿是刘邦手下出现的第一个叛变他的人。项羽相信,不论是他们谁追上了刘邦,都可以把刘邦生擒,或者是杀死。
是丁公追上了刘邦。
刘邦在马上回头看了一眼,对丁公说:“两个贤明的人能相互置对方于死地吗?”
丁公心动。他放走了刘邦,却回去向项羽报告说他没有能追上。
我们今天永远也弄不明白的一个问题是。项羽的部队中为什么总是有一些人身在项营心向刘邦。项伯是这样,丁公也是这样。刘邦能几次死里逃生,并不是他有着过人的机警,而是项羽的部队中有内奸放走他。
当刘邦平定天下以后,丁公去投奔他。刘邦却忘记了自己当初说过的话,杀了丁公。他的理由是:“丁公当初是项羽的臣下,但是他对项羽却不忠诚,也正是因为他放走了我,才使项羽失去天下。杀了他,也是让后代的人有一个借鉴,作人臣子的人,不可向丁公学习。”
彭城一战,关系全局。刘邦的大军不复存在了,他在项羽进攻田横的时间里所取得的一切军事上的进展也都不复存在了,他回到了荥阳,战线退向他刚出陈仓时的水平。虽然萧何又从汉中派出了不少的人马来增援,这次失败毕竟使刘邦大伤元气,不是一时之间所能恢复得了的。田横看到项羽以3万人马就将刘邦的56万部队打得七零八落,他也不由自主地有一些心虚,感到凭自己目前的实力与项羽对抗只怕有一点不自量力。何况他以前敢于对项羽作出强硬姿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知道刘邦一直是项羽的后顾之忧,会牵扯项羽许多注意力,所以项羽也不会把他怎么样。现在刘邦的部队一败涂地,形势大变,他的态度也不得不变。他投降项羽了。他只希望在项羽的名下做一个地方势力,项羽默认了,他也就投降了。
以战场上的辉煌胜利为后盾,项羽派人对魏王豹作了一点策反工作,魏王豹也阻断平阳关,宣布联楚反汉。
刘邦当初可以集合起来一部分诸侯进攻项羽,也并不是因为他们志同道合,不过是因为刘邦当时的武力正处于强盛时期。诸侯不敢与他对抗而已。
现在刘邦在项羽的攻击下一败涂地,诸侯自然也就都去追随项羽了。于是乎,刘邦部队的声势一落千丈。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彭城之战后的一个时期,是刘邦势力最弱的时期。
但这只是刘邦与项羽之间长达4年的拉锯战的开始。
5英布归汉
刘邦并没有为自己的失败而气馁,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战争将是长期的较量。
在彭城之战失利以后,刘邦也在想尽一切方法挽回失败对他的不良影响。他的最大的成功就在于,他派出的说客说服了九江王英布公开叛楚。
刘邦在战败以后,曾有一次当着他自己的臣下发牢骚说:“你们这一班人,没有一个人是我可以与他商议天下大事的人。”
当时,谒者随何答道:“我不知道大王说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刘邦对随何说:“如果有人能为我出使淮南,让英布公开叛楚,项羽一定会带兵去攻打他,只要英布能与楚兵周旋几个月,使他们没有力量西进,那么将来一定会是我的天下。”
随何说:“我倒可以去试一下。”
当随何带着20名随从人员来到九江的时候,英布也知道他是刘邦的说客,一定是来劝说自己投降刘邦的,英布于是拒不接见他。
随何于是找到英布手下的官员说:“大王不肯接见我,一定是他认为楚国是强大的,而汉国是弱小的。说实话,我也正是为了这件事才出使到这里来的。如果大王可以接见我,我说出的问题不外是两种可能,一种是与大王所想的一致,一种是与大王所想的不一致。如果我说的与大王所想的一致,那么,我的话也正是大王所希望听到的话,有什么不好呢?如果我说的与大王所想的不一致,就把我与我的20名随从都杀了,以表明大王是坚决支持项王反对刘邦的,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于是,在英布手下官员的引见下,随何见到了英布。
随何见到九江王英布,说:“我倒是很奇怪,为什么大王与楚国的关系这么好?”
英布说:“因为我是楚国的臣下。”
随何说:“大王您与项羽一样,也是诸侯王,可是您却自己承认是他的臣下,这一定是因为您认为楚国是强大的国家,依赖他们,可以保全您自己的地位。但是,现在项羽亲自率大军进攻齐国,项羽本人都身先士卒,您作为他的臣下不应该亲自带领人马,作他的先锋,去冲锋陷阵吗?为什么您只派了一个将军带了4000名士兵去帮助他。有这样为人臣下的吗?
刘邦带着他的人马打进了彭城,而这个时候项羽还在齐地没有能抽身回来。
您既然是项羽的臣下,就应该带上您的全部人马,渡过淮河去,与刘邦的部队作战。而实际上,您虽然手下有着上万的部队,却没有一兵一卒渡过淮河作战。您这是在坐山观虎斗,有这样为人臣下的吗?大王表面上是亲近楚国的人,实际上是想自己独立为王。我认为您的这种态度很不可取。那么您为什么不肯背叛楚国呢?是因为您认为汉王的力量还是相对比较弱的。可是楚兵虽然强,但是他们背着一个恶名,天下人都说是项羽背约,还杀害了义帝。项羽是靠战场上的胜利来巩同自己的地位。现在刘邦收聚诸侯的部队,回兵守住荥阳、成皋一线,从汉中运送上来粮食,分派士卒固守要塞。而项羽从前线回到他的根据地一次,不单要从梁地穿过,而且要走八九百里的路。他想要作战,但是刘邦不与他作战,他想要攻城,他又不具备这种力量。前进不知道如何才能进攻到敌人,退回却又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我才说:‘楚兵不是可以依靠的力量。’如果楚军战胜了汉军,那么天下的诸侯一定会感到恐惧而自动地相互帮助。楚军虽然强大,但只会是成为天下诸侯集体进攻的目标。如果楚军不能战胜汉军,那形势就更容易了解了。现在大王却不与汉兵协同作战,仍旧在说什么自己是楚国的臣下,这是不明智的。我并不是说凭大王的兵力就可以灭亡楚国,但是如果大王发兵叛楚,项羽一定得留下来与大王交战,只要他在时间上耽误几个月,汉王就一定可以取得天下。如果您可以归顺汉王,汉王一定可以裂土分封。”
随何的话说得英布很动心,暗中与刘邦来往。正在这个时候,项羽派来了使者。催英布发兵。
随何当面对项羽的使者说:“九江王已经投降汉王了,楚国已无权让他发兵了。”
英布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起兵帮助刘邦。
在刘邦平定天下以后,有一次曾骂随何是“腐儒”,并说“腐儒”对治理天下没有什么用。
随何跪下问刘邦:“就在陛下引兵攻下彭城以后,项羽还没有从齐地赶到彭城击败陛下的时候,陛下如果派出5万步兵,5000骑兵,是不是可以攻克英布的领地?”
刘邦干脆地说:“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