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互联网+:小米案例版
3222600000010

第10章 “互联网+”第二特征:虚实结合(1)

我们越来越发现,商业新生代的第二大特征就是:虚实结合。

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中提到,人类正在向互联网移民(从实到虚)。那部纪录片我从头到尾看完了全部十集,然后发了一条微博:

各位,我非常认真地推荐所有传统企业的最高决策者,组织所有高管,认真观看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互联网时代》,这是一部少有的能站在人类前途、国家战略、产业变革的高度讲明白互联网的超水平纪录片。看完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条评论被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引用。

我确实非常赞赏这套纪录片以及其中的观点。但是,我的老领导,前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百度集团总裁张亚勤在2014年11月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言说:

未来三十年互联网发展将走向何方?是把数字世界互联网的技术、商业模式又送回到物理世界。

他用了一个形象的词叫“互联网的物理化”,张亚勤认为未来的互联网是一个“由虚到实”的过程。

其实,他们在描绘的是一个统一的未来:虚实结合(O2O:Online to Offline&Offline to Online)。线上(虚)不可能从此取代线下(实),线下也不可能“反清复明”,消灭线上。中国的O2O,正在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融合道路。

2014年10月,我受全球五大猎头之一史宾沙邀请,与沃尔玛、史泰博、百胜、欧莱雅、万事达、TNT等企业的中国区总裁讨论互联网化。

我发现,商业环境的巨大差异,导致中美的互联网化,已经走向非常不同的两条道路。

中国传统企业研究的“互联网化”,在美国叫“Digital”,即数字化。在中国,几乎只有外企会用这个提法,另外就是市场部门,会把这个叫作数字营销(DigitalMarketing)。不仅是两个名词的不同,含义也不一样。

比如,我们讨论到百货业时,美国人很自然地认为,O2O是线上下单,然后到线下(如沃尔玛)自提;中国由于网上商品明显比百货商店便宜,O2O是线下体验,然后扫描二维码到线上下单。

所以美国百货业的O2O主流方向是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而中国百货业的O2O更多是Offline to Online,线下到线上。方向完全相反。

为什么中美O2O有这么大的不同?

第一,中国人口众多。实体商店辐射的范围有限,也就三五公里的范围,客户量有天然边界。而互联网是范围经济,在天猫网上商城,一家店就能覆盖全中国,辐射范围无限扩大了。中国人口众多,就能导致网络运营的固定成本平摊在每个用户身上,变得极低。电子商务的边际成本又几乎为零,这就使得中国电商在网上卖东西的成本优势比美国更明显--美国人口没那么多,销量没那么大,固定成本分摊后比中国高。

第二,互联网作为虚拟存在,跟现实是靠“物流”来连接,通过快递把货物送到你家来达成“虚拟现实化”。因此物流成本就成了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这非常非常重要。

在中国,你从家走到百货大楼或家电卖场的时间价值,相对快递把货物从商店送到你家,要贵得多。因为中国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可以做到江浙沪6块钱包邮、隔天到货。但美国人工服务是很贵的,所以物流效率没这么高。在美国上网买东西,两三天后送到是很正常的,在中国就会觉得怎么这么慢,我们晚上十点在京东网下单,第二天早上十点就应该到啊。在中国,有劳动力能非常拼命且廉价地干这个活儿。

今天中国的电商,其实还是在享受人口红利,只是廉价劳动力从原来的中国制造,转到了物流。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马云做菜鸟的原因,也是刘强东大量投资物流的原因。物流的成本优势,是电商的生死穴。以前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在工厂,现在的廉价劳动力在路上。

第三,美国是地贱人贵的商业环境,中国正好相反,很多房子卖得比美国都贵。地贵,导致线下商业的置业或租金成本高,租金传导到商品价格上,于是商品的定倍率通常也很高。而网上商品无须支付昂贵的租金,加上快递服务便宜,使得线下商业的劣势更加明显。

第四,美国商店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卖一些不一样的商品,创新带来的差异化使得消费者无从比价,创新,能带来高一些的毛利。中国百货业销售的东西同质化程度较高,这样消费者容易比价,商品价格就会被压低;同时中国百货业运营效率低下,成本较高。

前段时间有篇文章叫《淘宝不死,中国不富》,写得很好,但我不完全同意里面的观点。淘宝是把中国的“不创新”病给催到了膏肓,用极端的比价机制,让同质商品的利润极速趋向于零。最终大家会认识到,真正想赚钱,看来必须要做“与众不同”的创新产品了,然后倒逼创新和相应保护创新的法规出台,完成中国的“创新型国家”的转型。那一天,就会国强民富,淘宝才会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所以我们说,淘宝在加速这个涅槃的过程:中国不富,淘宝不死。

这四点导致了中美电商、O2O、互联网化的极大不同。

在美国,传统商业跟互联网的差距是很小的。因此,美国的十大电商里有七个是传统企业做的,沃尔玛、史泰博都进入了十强。而基于以上四个原因,中国的线下与线上差距悬殊,互联网优势明显,因此中国的主要电商都是纯粹的互联网企业。

中国叫互联网化,指的是商业模式的转型,更多是企业经营战略层面;美国叫digital,是因为它把线下的商业模式用数字的方式营销出去,互联网只是营销工具,更多是企业营销战术层面。人们还是会到线下来,你看美国亚马逊网站最近也在线下开店。所以在美国,线下的传统企业未必会遇到中国一样的巨大压力。

总之,因为线上线下实际情况的巨大差异,中美互联网化的发展方向截然不同。但是,我总结的四个原因也会发生变化,然后会影响互联网化的结果。

首先,很多人发现在网上开店成本低,纷纷把自己的店从线下搬到线上。这会导致商业地产租金降低、售价下降,目前中国商业地产的供应激增也在加剧这一趋势。最终商业地产的售价和租金会回归到“正常”水平。这将缩小线上线下的差距。

第二,随着中国劳动力供给的减少,物价的上涨,以及90后、00后吃苦精神的下降,中国劳动力的价格一定会越来越贵,所以物流成本会上升,这将导致电商优势不再明显。

第三,传统企业正在努力创新,提升效率,这是中国经济的进步。

我们再考虑一个因素,目前电商的流量价格已经比较高了,之前中国的电商平台非常集中,它有垄断权力去收取比较高的流量价格,而随着京东、拍拍、1号店、苏宁易购、国美等电商的兴起,商家可以分散到这些平台,流量价格会有一定下降,但这部分成本毕竟存在。

最终,线上的流量成本、物流成本跟下降中的线下租金、运营成本会达到平衡,在这个时间点上,中国的O2O会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所以,我的结论是,中国的线下商业一定不会被消灭,但它正在经历一轮线上线下再平衡的进程。过高的利润会被消除,过低的效率会被提高,过高的租金成本会被降低,过低的物流价格会回到正常水平。这些大的变革完成后,线上线下商业的格局会稳定下来,中国这一轮互联网化大的格局大致也会确定下来。

我们从成本角度分析了中国O2O的演变趋势,接下来我们再从时空不对称的角度分析中国O2O的趋势与机遇。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2013年至2014年中国O2O市场持续火爆。O2O即把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用线上取代线下的思维已被证实难以走通,阿里、京东、腾讯、小米等都在全力布局O2O。

现在很多传统企业想着向O2O转型,但对这个概念大家存在不同理解。在这种时候我们要追溯其本源,找到源头之后大家该怎么做就会比较清晰。

狭义的商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有传递价值的功能,能帮助消费者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时空不对称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指我不知道在哪儿有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它值多少钱、我怎么才能获得它。时空不对称是指,就算我知道东北有优质大米,成本才一块钱一斤,但我不能半小时就得到它。

传统商业在解决信息和时空不对称问题上做出了一定贡献,例如我们在沃尔玛超市可以看到特别多的商品信息,能以较快速度购得来自全国甚至全球各地的商品。

我认为互联网的本质功能是更好、更全面地消灭了信息不对称,例如我们可以在网上看到很多用户对商品质量、性价比的评价,这种信息透明是传统商业做不到的。

但互联网并不能非常好地解决时空不对称的问题。

例如我吃完晚饭在小区附近散步,突然想到要喝酸奶。我去京东或1号店买酸奶,会比身边的小卖部要便宜,但我不能到网上买,因为我马上就想喝酸奶,而1号店送到我手里最快也要明天早上了。互联网解决不了这种时间不对称。

第二种是空间不对称,我看电影会在家附近三公里看,买菜、吃饭一般会在一公里范围内--每个人必然会有自己的生活半径,以家和单位为圆心,画一个距离圈。线下商业的便利性使其有存在的合理性。

因此,Online能更好地消灭信息不对称,Offline能更好地消灭时空不对称。这个时候我们要找到线上线下如何去连接。

做O2O,战术上大家都在讨论统一物流、仓储、会员体系、价格,但首先要抓住其根本点。互联网没有实体,离我们是最远的,它能解决信息不对称,但不能很好地解决时空不对称;最近的(1公里、100米或零距离)商业,能解决时空不对称。而处于中间的商业(5公里、10公里范围)就会受到严重挑战。

我把离你家5公里,叫作商圈。商圈里有苏宁、万达、沃尔玛。人们之所以开车去沃尔玛,是因为它的商品极其丰富,并且价格相对便宜--沃尔玛解决的还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大卖场最直接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在中国,因为物流的优势,1号店(虽然也有沃尔玛投资)更好地解决了大卖场原来解决的问题。苏宁、国美、麦德龙、红星美凯龙也在受冲击的行列。

我把离你家1公里,叫作社区。我们走路1公里一般花10到15分钟,这个范围内能找到的是便利店。沃尔玛之类的大商超一般在5公里范围圈。今天我们发现沃尔玛开始不断地关店了,而便利店开得很好。这说明5公里范围还是远,并没有解决空间不对称的问题。未来1公里范围内(包含100米、零距离)的社区经济将迎来大发展。我们来看几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