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底奇异世界
3222700000009

第9章 阴影笼罩下的海域(4)

冬天的沙洲狂风频起,但1980年的冬天却是合作而友好的,既没有狂风,也没有暴雨,甚至出现了难得的艳阳天。连续几天来,在“亚特查”号西面用地磁仪搜索都毫无结果,乔丹驾驶他的船“卡斯第连”号来到东边搜索。不久,在一片宽阔的沙滩边缘,地磁仪在坐标图上绘出独特的线条,乔丹在此抛了锚。潜水员发现一只小锚,接着发现了一只1.8米宽的大锅。一个电子仪器引导“卡斯第连”号驶向北方。让他们兴奋不已的是,在他们下一个停船处的海底铺满了压瓣、西班牙陶器,他们还打捞上来4枚被一块厚皮包缠着的银币。

在第一个发现点以北的浅水中,“卡斯第连”号的潜水员发现了3块很沉的大金块。回到码头后,潜水员们兴高采烈地打开香槟酒,并用其中一块金块做搅酒棒。每个人都在猜测:这是一条什么船,会不会就是“圣玛格丽特”号?

“维格罗娜”号在费西的公司里被称为“财宝的发现者”。几天后,费西的高个子、长着红头发的儿子驾驶这条可敬的工作船来到一块可能的地区。他戴上水下呼吸器,跃入水中。

这个年轻的潜水员惊奇地看到6块银锭整齐地排成两行,间隔非常匀称地靠在基岩上,在清澈的水中一览无遗:他看见一条被压舱石、铜锭和密集的装饰物覆盖着的,大约7米长的木船的大部分。继续在周围的区域打捞,潜水员们发现了1块金块、2块很大的银锭和1只小银碗,还有摇沙器、炮台、盘子等。他们花了很大气力才把一包重47千克的银币拉上船。这些银币还保持着原来放在箱子里的形状,但盛放它们的木头箱子早已腐烂掉了。

拿银锭上的标志与“圣玛格丽特”号的舱单对照后,人们惊喜地发现这只船正是“圣玛格丽特”号。1980年5月2日,“卡斯第连”号的潜水员们靠近了“圣玛格丽特”号沉没中心的地点,碰到了一条“富矿带”:11块大金块,4块小金块,1个大金圆盘的一部分重约23千克,5枚小埃币斯库多金币,6块小银锭,2块古巴铜锭和58l枚银币。

接下来的7月8日可以被称为“金项链日”。当潜水员潘塔·卡林在一块银锭周围用手摸索时,一根大金链突然跃了出来,接着一根接一根,全附在一起缠成一个金团——共有15根之多。其中最大的一根有149个装饰链接。在“财宝的发现者”——“维格罗娜”号附近,不久又发现了6块金块和1个金盘。

1981年深秋,从“圣玛格丽特”号打捞出的全部财宝证实,它们被撒落在一条长达1200余米长的航道上。单是金块、金条、金盘就重达54千克,费西和他的水手们还发现了约55米长的金链和56枚金币。这是迄今为止从西班牙沉船中打捞出黄金数量最多的一次。

失踪的特提斯海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今天浩瀚的地中海在过去曾是一个比现在大上百倍的喇叭形巨洋。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当年的巨洋,今日的地中海,也曾有过一片干涸的时候。正因为如此,近两个世纪以来,地中海课题一直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地质学家们所关注。

大约在距今2.8亿年前,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格局与今天完全不同。那时的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和南极洲是连在一起的古陆,地质学上把它叫作冈瓦纳古陆。在冈瓦纳古陆北部和欧亚古陆的南部,存在着一个规模巨大的古海洋,也就是地质学家们所称呼的“中央地中海”。

1883~1909年,奥地利著名地质学家爱德华·修斯,出版了《地球的面貌》一书,首次提出稳定陆块的概念。同时,他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有关特提斯的传说,给这个古老的地中海起名叫“特提斯海”。希腊神话故事说,特提斯容貌美丽,有“美发女神”和“银脚女神”之称。她心地善良,对遇难的神灵总会尽力给予帮助。因此,直到今天,地学界的科学家们一直沿袭使用“特提斯海”这个美丽而尊贵的名字。

从特提斯海到今天的地中海,这片海域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时期。饱经沧桑的特提斯海的每一次变化,都在地球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不解之谜。特提斯海的演化史为科学家,特别是地质学家们提供了一个长期而又富有魅力的课题。

关于特提斯海消失的原因,多年来一直是地学界探索的老问题,也是今天地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20世纪末21世纪初,一些地质学家根据当时所获得的资料,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力,提出过种种有关特提斯海消亡的假说。到了近代,科学技术手段比过去有了很大发展,所取得的资料比过去丰富得多,于是,各种观点之间既有排斥否定,又有渗透融合,逐渐形成了两大学派:固定论和活动论。

固定论者认为,今天的地中海是一个复合式海盆。在其陆块沉陷与裂合作用下形成了边缘海,经常有火山活动和地震发生就是最重要的证明。固定论者还勾画出地中海复合式海盆的某些特征。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教授所创立的槽台多旋回说,对特提斯海的形成演变做了有说服力的论证。例如,在我国大陆及其他地区,发现了很多特提斯海全盛时期的生物化石、沉积岩、岩浆岩及火山喷发的物质。在我国新疆还找到了只有在冈瓦纳古陆上生长过的动物水龙兽、二齿兽化石。就连冈瓦纳古陆和欧亚大陆发生碰撞的缝合线,也在我国的西藏、新疆、青海的边界处找到了。不仅如此,人们还认为,阿尔卑斯山—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是一条中生代与新生代以来的地槽带。

活动论实际上是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地中海的成因。“格洛玛·挑战者”号钻探船在世界各大洋获得的大量钻孔岩心资料,以及海底古磁性条带的被发现,使人们有更多的理由相信是海底扩张造成了陆地板块的漂移。

根据这一学说,大西洋在逐渐扩大,太平洋则在逐渐缩减,而地处欧、非、亚大陆中的地中海,正处于逐渐消亡的过程之中。于是,有的科学家认为,今天的地中海是古特提斯海的一部分。2.5亿年前的特提斯海位于北方欧亚大陆和南方冈瓦纳大陆之间,由于大陆板块的漂移,南北两大块古陆逐渐靠近,使得东部的特提斯海在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板块同亚洲板块漂移缝合之后,逐渐归于消亡,喜马拉雅山就是板块缝合线上的山脉;西部的特提斯海,由于非洲板块和欧洲板块的靠近,逐渐发生抬升,形成了阿尔卑斯山系。因此,今天的地中海完全可以看做是特提斯海的残留部分。

不过,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结论至今尚未尘埃落定,真正让人信服的答案依然有待于发现。

死亡水域

1969年7月30日,西班牙各家报纸都刊登了一条消息,国内一架“信天翁”式飞机于29日15时50分左右在阿尔沃兰海域失踪。

人们得到消息后,立即到位于直布罗陀海峡与阿尔梅里亚之间的阿尔沃兰进行搜索。由于那架飞机上的乘员都是西班牙海军的中级军官(上校和中校),所以军事当局同样相当重视,动用了10余架飞机和4艘水面舰船。当人们搜寻了很大一片海域后,只找到了失踪飞机上的两把座椅,其余的什么也没有发现。

在这次事故发生前两个月,即同年的5月15日,另一架“信天翁”式飞机也在同一海域莫名其妙地掉进了大海。

那次事故发生在18点左右,机上有8名乘务员。据目击者说,那架飞机当时飞行高度很低,驾驶员可能是想强行进行水上降落而未能成功。机长麦克金莱上尉侥幸生还,当即被送往医院抢救。尽管伤势并不重,但他根本说不清飞机出事的原因。

人们还在离海岸大约1海里的出事地点附近打捞起两名机组人员的尸体。后来几艘军舰和潜水员又仔细搜寻了几天,另外5人却始终没有找到。据非官方透露的消息说,那次飞行本来是派一位名叫博阿多的空军上尉担任机长的,临起飞时才决定换上麦克金莱。这样,博阿多有幸躲过了那次灾难。然而好运并没能一直照顾他。时隔两个月,已被获准休假的博阿多再次被派去担任“信天翁”式飞机的机长。这次,他回不来了。这一事实促使人们得出结论说,这是两起一模一样的飞机遇难事故——两架相同类型的飞机,从同一机场起飞,由同一个机长(博阿多)驾驶,去执行同一项反潜警戒任务,在同一片海域遇上了相同的灾难。但谁也无法解释,失踪的“信天翁”式飞机发回的最后呼叫“我们正朝巨大的太阳飞去”,究竟意味着什么。

西地中海“死亡三角区”的三个顶点,分别是比利牛斯的卡尼古山,与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共同接壤的廷杜夫,再加上加那利群岛。在这片多灾多难的海域,不断发生着飞机遇难和失踪事件。

1975年7月11日上午10点30分,西班牙空军学院的4架“萨埃塔式”飞机正在进行集结队形的训练飞行。突然一道闪光掠过,紧接着,4架飞机一齐向海面栽了下去。附近的军舰、渔船以及潜水员们都参加了营救遇难者和打捞飞机的行动。他们很快就找到了5名机组人员的尸体。但是这4架刚刚起飞几分钟的飞机为什么要“齐心合力”朝大海扑去呢?西班牙军事当局对此没有做出任何解释,报界的说法则是“原因不明”。

有人做过统计,从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到1969年20多年和平时期中,地图的这个小点上竟发生过11起空难,229人丧生。因此,飞行员们都十分害怕从这里飞过。他们说,每当飞机经过这里时,飞机上的仪表和无线电都会受到奇怪的干扰,甚至定位系统也常出毛病,以致搞不清自己所处的方位。这大概就是他们把这里称为“飞机墓地”的原因吧。

如果说飞机失事是因定位系统失灵导致迷航造成的,那么对货轮来说,就令人费解了。因为任何一位船员都知道,太阳就可以用来作为确定方向的参照物。

西地中海面积并不大,与大西洋相比气候条件也算是优越的。然而,在这片海域失事的船只却一点也不比飞机的数量少。

这里发生的最早一起船只遇难事件是在1964年7月,一艘名为“马埃纳”号的渔船不幸遇难,有16名渔民丧生。此事相当奇特,在当时引起了人们各种各样的猜测。但8月8日,西班牙报纸刊登这则消息时却说:“对此没有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7月26日22点30分,特纳里岛的一个海岸电台收到从一艘船上发来的一个含糊不清的“SOS”呼救信号。但它既没有报出自己的船名,也未说出所在的方位。23点整,该电台又收到一个相同的告急信号,之后就什么也听不到了。

第二天上午10点45分,海岸电台收到另一只渔船发来的电报,说他们在距离博哈多尔角以北几海里的地方发现了7具穿着救生衣的尸体。有人认出他们是“马埃纳”号上的船员。电文还说,7具尸体旁边还浮着一只空油桶和6个西瓜,此外什么都没发现。

为了寻找可能的幸存者,海岸电台告知那片海域上的船只,让他们也沿着前一只渔船的航线航行。过了一天,一艘渔轮报告说找到了3具穿救生衣的尸体。几十只船在这里又整整搜寻了3天,均一无所获。后来在非洲海边的沙滩上又发现了两个人的尸体。这样一共找到了12个人,其余4人却始终没有下落。

事后人们提出了许多疑问。比如,在相隔半小时的两次呼救信号中,“马埃纳”号的船员怎么没能逃生?他们为什么两次都不报出自己的船名和方位?也许那些穿着救生衣的人是被淹死的?遇难地点离海岸不到2000米,为什么船上那些水性娴熟的船员竟连一个也没能游到岸边?还有人推测说他们是饿死的。但是这似乎也站不住脚,因为最先被捞上来的那7名船员在海里就多待了9个小时,这么短的时间,一般是不大可能饿死人的。还有一种认为船上发生过爆炸事故的假设也可以被推翻,因为捞上来的尸体完全没有伤痕。任凭人们如何猜测,制造了这场灾难的大海一直保持着沉默。不过,事情还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地中海7月份的气候总是风和日丽的。1972年7月26日上午,“普拉亚·罗克塔”号货轮从巴塞罗那朝米诺卡岛方向行驶。到了下午,不知怎么回事,这艘货轮掉转船头驶到原航线的右边去了。原来,船上的导航仪这时候奇怪地受到了干扰,并且船长和所有的船员没有一个人能够辨明方向。出发时船长曾估计,他们在第二天上午10点左右即可抵达目的地。但次日凌晨5时,“普拉亚·罗克塔”号遇上的几名渔民却说,这里离他们要去的米诺卡岛足有几百海里。

很难设想,在这段时间里,这艘货轮上所有的人都丧失了理智或喝醉了酒,以致连辨认方向的能力都没有了。这又是一起没人说得清楚的海上事故。

在地中海的土伦湾海域,从1964年到1970年的26年里,有6艘潜艇失去了踪迹。而这段时间全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潜艇遇难事件加在一起,也不过11起。相比较而言,这里潜艇遇难的比例委实有些太高了。在这方面,当获“金牌”的非法国莫属,一艘遇难潜艇中有4艘是法国的。

1968年1月20日,乘有52名艇员的法国潜艇“密涅瓦”号在土伦海域不见了。由于这里的海底有许多深沟,被认为是试验深潜器性能的好地方,于是该潜艇被派往该地进行这种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