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名胜目中无时空
3222900000014

第14章 其他名胜古迹(3)

居卢訾仓城是汉武帝西伐大宛后于罗布泊东部地区新建的粮仓,专门为往返的军士、使节、商贾等提供食粮。遗址是70多年前中国学者陈宗器率先发现的。1934年,陈宗器先生考察罗布泊后发表文章说:“出沙不远,有废墟,垣址可辨,想即居卢訾仓遗迹。”在那之后,多次有人怀着浓厚兴趣进入罗布泊想一睹居卢訾仓的风采,却终未能如愿。

后来,人们在三陇沙、阿奇克谷地、库姆塔格沙漠交界处发现一口径2米、深1米的古井,周围芦草丛生,外围却一片平沙,想必这就是陈宗器先生所说的“居卢訾遗迹”。

1996年6月,石油地质勘测队在三陇沙古井东南数百米的平沙丘中,发现数万枚汉代古钱币,计有半两、五铢、剪边五铢等。从他们所绘的勘测图计算,钱币存放地西距古井约500米。从居卢訾仓遗址所在地的周围环境及地貌看,古井、钱币与居卢訾仓有密切关系。古井似为居卢訾仓人的生活用水之源,古钱可能是途经居卢訾仓之商旅所携。他们或许是在此现。但这一推测尚待今后的考古发掘证实。

汉朝修筑长城总长约两万里,是历史上修建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其工程之浩大,施工条件之恶劣,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之巨,在西汉以前是绝无仅有的。汉武帝的大将赵充国在他的《屯田奏》中说:“自敦煌至辽东,一万一千五百里,乘塞列燧。”汉代花如此大的气力筑长城,除了军事上的防御目的之外,西部长城还起到开发西域屯田,保持“丝绸之路”畅通的作用。

岁月流逝,沧桑巨变,疏勒河流域的汉代长城尽管许多已经面目皆非,但仍然是耸立于人们心中的丰碑。

“九龙壁”共有多少条龙

如果问,北海九龙壁上有多少条龙?许多人会立刻说:壁前壁后共有18条。

其实不然。你仔细一看就会发现:除了壁前壁后各有九条蟠龙正在戏珠外,壁的正脊、垂脊、筒瓦、陇垂等地方都有龙的踪迹。九龙壁顶呈“庑殿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前后各有九条龙,垂脊左右各有一条龙,正脊两侧有正吻(也称吞脊兽)两只,它的身上前后也各有一条龙,这样五条脊上就有龙30条。往下,每条瓦脊前面的“筒瓦”(俗称猫头)、“陇垂”(俗称羊尾巴低子),多彩斗拱下面,镶嵌着的龙砖都各有一条龙,壁四周共有“筒瓦”252块,“陇垂”251片,“龙砖”82块(前后各41块),加上跃于云雾之中的18条蟠龙就有633条了。再仔细找,在正脊两侧“吞脊兽”下,东、西还各有一个“烧饼形”的筒瓦盖(俗称“气不忿儿”),上面各有一条龙。总共算来,就有635条龙了。

婺源县明清建筑

婺源县在江西省东北角,西距景德镇80千米,官宅、府第、祠堂、民居等明清建筑随处可见。其中较为集中的在沱川、浙源、江湾、流头、思口、龙山、许村等乡镇所辖的某些村庄。有的村尚有廊桥、路亭、门楼、店面、戏台等。近年这些村镇已发展为江西旅游的新景点。

沱川乡里坑村的官邸建筑群,气势雄伟,金碧辉煌,雍容华贵。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府,崇祯年间广州知府余伯怡奉旨敕造的官厅(后改友松祠),明末工部尚书余懋学之尚书府第、兵部主事余维枢宅第等都集中在这里。大门多为石库门,地面用水磨青砖铺成,梁上雕刻着花卉和戏剧人物,门窗雕刻精细,别具一格。思口乡延村的清代民居古建筑群也很有特点,多为富商住宅,雕工精细,堆花砌锦。刻在梁枋、斗拱、雀替、门楣、窗棂上的满是松柏花草、戏曲人物。门楼上飘檐卷角,青石铺地用白灰填缝,全村宅第用游廊连通。古坦康熙年间修建,面积为1200平方米,主要包括庭院、门楼、正堂、后堂、后寝,全是砖木结构。大梁上雕刻精细,全装饰着中国传统吉祥图画,1982年其照片曾在法国巴黎展出。江湾乡汪口村的余氏宗祠为清代中期歇山顶式,全部用砖木建筑而成,占地1000多平方米。所有梁、枋、驼峰、雀替,均为雕刻精致的三面浮雕,全祠堂有立柱70根,地面全用青面铺砌,雄伟壮丽,别具一格,被专家们誉为“艺术宝库”。

苏州园林

苏州从西汉时起就有皇家园林,三国时期的孙权也曾于此兴建园林。江南最早的私家园林是号称“吴中第一”的东晋的辟疆园。南宋时期,江南人大力兴起建私家园林。这些园林一般建于苏州、杭州、扬州、湖州一带,而以苏州的园林最多。苏州园林到了明清时达到鼎盛时期,现存的苏州园林大部分是这一时期的遗迹。

拙政园位于苏州楼门内,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由当时御史王献臣兴建。当时失意归乡的王献臣取晋代文人潘岳“拙者为政”之意,将自己新建的别墅取名为“拙政园”。清初归海宁陈之遴所有。

乾隆时,为蒋诵先拥有,改称复园。太平天国时,李秀成将它作为忠王府的一部分。清代同治十年,又改为拙政园,并被作为奉直会馆。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中部为园的主景。园以水为中心,所有建筑几乎都临水,景物层次多样而又深远,屋宇辽阔疏朗。此外,还有远香堂、南轩、澄观楼、浮翠阁、宜两亭、见山楼、枇杷园、玲珑馆等楼阁轩榭环池而筑,其间连以漏窗、回廊,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这代表了明代园林的建筑风格。

网师园位于苏州城东南的十全街。离苏州、南林等饭店仅几十米。它占地仅5000平方米,是苏州最小的园林,但建造精巧,布局紧凑,是典型的花园住宅。全园由东、中、西三部分组成:东部为布置雅洁的住宅区,代表当时封建官僚宅第的建筑格式。中部为主园,有一泓清澈如镜的池水,又有廊、轩、亭、榭等环池而建,夹岸的叠石曲桥疏密有致,配合得当。池角的引静桥是园内最小的石拱桥。西部为占地一亩的内园,园中的屋宇、亭廊、泉石、花草无不疏密相间地搭配在一起,体现了苏州庭园布置的精粹。和“看松读画轩”隔池相望的“濯缨水阁”是读书作画的所在;和“射鸭廊”遥遥相对的“月到风来亭”极适宜观鱼和欣赏水中倒影;自成院落的“殿春”则适于读书修身。

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

留园在苏州市阊门外,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修成,主人为徐时泰。园内的空间被建筑物划分成各部,各建筑物上设有多种可沟通各部景色的门窗,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看到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扩大了视觉空间。中部为池塘,并有明瑟楼、凉台、小蓬莱等山石楼阁环水而建。而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亭”“林泉耆硕之馆”“还我读书处”等十数处斋、轩则位于园之东部。西部漫山枫林绕以清溪。这里的布置曲折多变,景色幽雅。

周庄

周庄古镇位于昆山市昆山南境,离苏州市约30千米,面积约0.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4000余人,是江苏省著名的历史文化村镇。

周庄具有900多年历史。春秋战国时,周庄镇被称为摇城,是吴王少子摇的封地。到了北宋元元年(公元1086年),因周迪功以舍宅为寺,故被称为周庄。元代中期,由于周庄镇的白蚬江水运极为便利,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走浏河出海通商贸易,因此成为江南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成为苏州的一座大镇。

现存古镇的建筑仍以明清时期建筑为主,其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别具江南水乡之韵味,其曲折有序、临河筑室、沿街成市,更是将一派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展现无遗。河道上有许多古桥,其中有14座元、明、清的古桥梁,是国内古桥的精品。

豫园

豫园位于上海南市旧城东北,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上海人潘允端曾任四川布政使,据说他为了奉养他的父亲而造此园,“豫园”即取“豫悦父亲”之意。园林面积现有2万平方米,有亭、台、楼、假山、阁、池塘等30余处,还有一些工艺精细、生动形象的砖刻、木雕,具有明、清两代南方建筑的艺术风格。

三穗堂位于豫园北门入口处。因其每扇窗格的花纹都雕刻着稻穗、麦苗、瓜果而得名。三穗堂内布置着豫园全景图的简介,成为豫园的“序厅”。在清代,豫园为园内最大的豆米业公所管辖着,是豆米业同行议价、议定标准斛的地方,所以又被称为“较斛厅”。

当年,官府也常在这里召集地主士绅传达皇帝的谕旨。因此,当年这里也是上海富商、士绅活动的重要场所。

豫园内有一面围墙,由五条巨龙装饰而成,这五条巨龙一是伏虎龙,二是穿云龙,三、四是戏珠双龙,五是睡龙。这五条巨龙蕴含了豫园的精灵秀气,乃是游豫园的必游之地。

得月楼是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以后的建筑,在楼上可以俯视荷花池中的月色,故得其名。上海文人墨客常在此谈古论今,吟诗作画。清道光时期,得月楼又归上海布业公所管辖。楼上曾供奉过中国元代著名的纺织家黄道婆。?织亭位于得月楼西侧的回廊内,亭中16扇屏门上的16幅黄杨木雕图案记载了中国古代的纺纱织布技术和棉花栽培技术。

“桃花源”究竟在哪里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他那篇清新、飘逸、光彩而恬淡的《桃花源诗并记》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安乐的理想社会,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源风光尤其令人神往、称羡。

1000多年来,有人指责这桃花源是不存在的“乌托邦”,有人却能数说出桃花源的许多模特儿……“桃花源”究竟是纯属虚构,还是有真实的原型?

湖南桃源县西南15公里的水溪,俯临沅水,背倚青山,景色绮丽,松竹垂阴,被人称作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唐代人开始在此建有寺观。宋代更加兴盛,并建造了渔人遇仙的“延请楼”。此楼元末毁于大火。明代景泰六年(1455年),又在此建造了殿宇,明代末年又毁于大火。直到清代光绪十八年(1892年),又重修了“渊明祠”,并顺着山势以陶渊明的诗文命名建造了观、祠、亭、洲,诸如“桃花观”“集贤祠”“蹑风亭”“探月亭”“水源亭”“缆船洲”等。

《学术月刊》1984年第七期载刘自齐所写《〈桃花源记〉与湘西苗族》的文章,认为《桃花源记》所描绘的那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美好的社会生活图景,并非作者的凭空虚构,也不是幻想的再创造,而是切切实实的当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写真。据《苗族简史》,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开始了“铁犁牛耕的农业生产方式,出现了自耕农的私有制,创造了父系氏族初期的物质条件。但由于生产力还比较低,所能提供的剩余生产品极少,因此,还产生不了突出的富户和显贵人物”,因此呈现出了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社会现象:“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如此世外仙境一般的苗家社会,初当做“异闻”传播。除了陶渊明有所闻,并见之于他的诗篇外,还有一个东晋文人刘敬叔也在他的《异苑》中记述道:“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这简直是又一个“桃花源”,所不同的是发现者一位是渔家,一位是猎户罢了。其他如武陵地区苗族人民素有对桃树的崇拜以及见客人“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习俗等,都能说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指武陵地区的苗家社会。

然而,“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这是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的成功的手法。除了桃源县或苗家寨,被大诗人陶渊明选作《桃花源诗并记》原型的现实境界外,还有没有其他地方呢?

古代海州即今连云港市地区有两个武陵的地名:一个是载入《魏书》的“武陵郡”,故城遗迹犹存,在今赣榆县沙河城子村;一个是云台山脉的宿城山西麓,至今保留有武陵古邑的地名。清咸丰元年以前,这里一直地处五羊湖的东岸,由水路顺山麓向南,直至海边山尽处,有一小径通入宿城山凹。

江苏连云港市的宿城山凹,三面环山,一面向海,除了翻越虎口岭,与外界无路可通。这样一个僻在“东海隅”天然巧成的“坞壁”堡垒,中间却是一片坦荡美丽的川原,山畔竺篁摇曳,地名大竹园。东面临海处,有一座半身浮浸于海中的峻峭的山峦,状如大船,故称船山。山脚转弯处,也有一条经过拓宽的石峡,逶迤通向高公岛。这样的世外乐土,陶渊明在来到郁洲以前,早就闻名。陶渊明在写入桃花源的情景时说道:“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方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足以使我们产生有趣的联想了。而更重要的是:诗人陶渊明曾实实在在地亲身到过这个地方。他在著名的《饮酒诗》里唱道:“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根据《晋书·地理志》的记载,郁洲山于晋世应称东海,当时的海外州称临朐,隶属于东海郡。所以,陶渊明所说的“直至东海隅”的“远游”,正是处于东海一角的宿城高公岛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