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名胜目中无时空
3222900000018

第18章 其他名胜古迹(7)

三、全椒迷沟说。民国9年撰的《全椒县志》中载:“阴陵,东南二十五里,旁有楚迷沟。《项羽本纪》曰:羽困垓下,溃围南出,汉兵追之,渡淮,骑仅百余人,至阴陵迷道。即此。”《太平寰宇记》亦载:“寿春图经曰九斗山,一谓阴陵山,江表传云:项羽败,东走乌江,取此山过,汉遣灌婴追羽,兵至此,一日九战,因名九斗山。今山石犹有磨刀砺镞之迹。其西五里有迷沟,相传项羽迷道处也。”1951年出版的王伯祥《史记选》,王注道:“安徽省全椒乐南三十里有地名‘迷沟’(去阴陵五里),相传就是项王所陷入的大泽。”

四、和县说。这种说法就是认为,阴陵大泽在和县北40公里,接江苏江浦县西北。清光绪二十七年撰的《直隶和州志》载:“阴陵山,州北八十里,项王迷道处。上有刺枪坑,为项王立枪点。旁有泽,名红草湖,春夏之交,潦水涨发,弥漫无际。即阴陵九曲泽,泽中有项王村,项王失路于泽中。周围九曲,后人因以为名。”这里的阴陵大泽,也即是今天和县绰庙乡之裕民圩。《舆地纪胜》载:“(阴陵)在乌江县西北四十里,即项羽迷道处。”《纲鉴易知录》卷十亦载:“阴陵山在今安徽和县北,接江苏江浦县界。”唐著名诗人刘禹锡,在任和州刺史时,留下的《历阳(和县)城。”项羽曾尊称范增为亚父,封为历阳侯,故历阳城又称为亚父城。唐朝诗人张祜亦有《过阴陵山》一诗,诗中有“壮士凄惶到山下,行人惆怅上山头”之句,指的也是和县城北40公里的阴陵山。

以上关于阴陵大泽的四种说法,必然有真有伪,有正有误。我们必须辨别真伪,考订正误,才能弄清阴陵大泽的确切地点。

长江何以又称“九江”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几条著名的大河之一。长江流域面积广达180万平方公里,其干、支流通航里程达8万公里以上,约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里程之一半。长江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水量丰富,全年流到海里去的水量约1万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入海总水量的1/3以上。但是,古时长江却不叫长江,而叫“九江”,叫长江那是以后的事情。一直到唐朝,还有人称长江为“九江”,如李白长期流放夜郎前,获御史中丞宋若思帮助出狱,并在宋幕府任参谋。其时,李白写过一篇别具风格的文章——《为宋中丞祭九江文》。这是一篇誓师文。“祭九江”其实就是祭长江。

长江,何以称为“九江”?下面列举三说,以引起探究之兴趣。

一说,长江之所以称为“九江”,是因为在两湖和江西境内寻出了九条支流,说明所谓“江流九派”,因此称长江为“九江”。例如:1981年3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吕世安原辑,蔡东藩增订的《中华全史演义》一书讲到禹治江河之历史事迹时,就提到长江为“九江”。书载:“特命鲧子禹为司空,付以治水之任,益、稷二人辅之……以洪水之患,莫大于河,济次之。淮与江又次之。”可见,古时长江与淮河并提,地点当只在淮河南边之两湖与江西境内。该书又载,禹“仍先治河……疏河为九,使亦息。兖州事毕,乃至青州……青州之大患已除,遂至徐州,治淮水、沂水诸流。事毕,竟至扬州。扬州为江水下游,亦水患之大者”。这“江水”当然是指长江了。该书还载:“北条莫如河,南条莫如江。”意思是说论起水患来,北边最大的一条“水患”莫如黄河,南边最大一条“水患”莫如长江。又说:“禹乃平定九江之水。九江即沅、渐、辰、无、叙、酉、湘、资、澧诸流汇合而成。”禹平定“九江”之水患后,“又导沱、潜诸流,使之安澜,荆州水患遂平”。可见,古时所指“九江”是“荆水”以下的上述九条支流汇合而成的长江。这就是所谓的“江流九派”。

另一说认为,长江称“九江”,因为在“九江”的总目下涉及了在四川境内的支流和湖北境内的云梦,认为古时所谓“九江”并不是因为在两湖和江西有九条支流。例如《禹贡》一书载“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就说明了“九江”非单指两湖和江西的九条支流。

第三说认为长江称“九江”是因为长江上游有九条大支流,即岷江、大渡河、金沙江、沱江、嘉陵江、黔江、湘江、汉水、赣江。这九条大水综合成为长江,故长江又称为“九江”。例如1971年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郭沫若撰著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中,郭沫若介绍到李白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为宋中丞祭九江文》时,郭老明确指出:“‘祭九江’其实就是祭长江。”又指出:“长江,何以又称‘九江’……我揣想,应该是指长江上游的九条大支流,即岷江(古以为长江之源)、大渡河、金沙江、沱江、嘉陵江、黔江、湘江、汉水、赣水。是这样的九条大水综合成为长江,故长江又称为‘九江’。”这里,郭沫若言明古以为岷江是长江之源头,也是有所根据的。乾隆二十三年的四卷木刻版《增补幼学故事群芳》一书之第一卷就有“江之发源岷山”的记载,既然岷江在古时为长江之源,那么岷江以下的九条大支流汇合而成的长江称为“九江”也是十分令人可信的。但是《增补幼学故事群芳》一书第一卷(西昌程允升先生原本,闽汀周达用增订)却又这样记载的:“江之发源岷山,总括汉泗沅澧。”接下去作者还引并吞沅澧,波引沮漳。”这样看来,长江为什么古时称为“九江”,其由来又模糊了。

“江”是指长江吗

浩瀚千里,奔腾东流的长江,是我国境内最长的江河。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与黄河共同哺育了祖国悠久的文明。千百年来,在我国宏富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人们对长江的大量记载与赞美。但在古代汉语中,人们很少用“长江”一词,这样一来,古代汉语中的“江”字,在文献学上是否就有了特殊意义了呢?

对此,多数人的意见是肯定的。他们断言:“江”是专有名词,在古文献中,它特指长江,后来才引申为大江河的通称。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明确指出:“‘江’字一般总是指长江,如‘江东’是长江之东,‘江南’是长江之南。即使在后代,除非加上另一个江名(如‘浙江’),或加上数目字(如‘三江’、‘九江’),或‘江山’连用,否则仍指长江。

(见《古代汉语》上册第1分册,第308~309页)”南方的河流虽然多称“江”,如湘江、漓江、嘉陵江等,但这些都受了“江”字本意的影响。就是说,古文献中除了特殊的与“江”字连缀的词外,单独的“江”字即是代表长江。这种意见,在《辞海》等多种著作中都有所反映,成为人们阅读文言文的一条常识。早在清朝初年,胡渭在《禹贡锥指·略例》中,就“江”字的特殊意义曾指出:“南人得水,皆谓之江;北人得水,皆谓之河。因目岷江曰大江,黄河曰大河,此后世土俗之称,非古制也……禹主名山川,亦未尝假。江、河自是定名,与淮、济等一例,非他水所得而冒……

《水经》篇题,概曰某水,绝不相假借,深得《禹贡》之意。”

近来有人在《长江与扬子江名称初考》中,全面考证了长江在我国各说,见之于文献的“江”字在春秋时代的兵器上就有了,如吴王的铜剑上刻有“处江之阳”的铭文。先秦古籍中最早记述长江的有《山海经》“衋冢之山,汉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沦……江汉朝宗于海”。汉代以后,人们开始称长江为“大江”,六朝以后始出现“长江”这一称呼,而“扬子江”则是在隋代大业年间才出现和使用的。

对于上述流行的看法,有人指出了异议,不同意“江”是特指长江的专门名词。有人认为,古“四渎”(江、淮、河、济)中的“江”字,尽管人们普遍认为是长江,但从其最初的记载来看,并非如此。《史记·殷本纪》引《汤诰》云:“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如果“江”是长江的话,怎么淮河会在长江的南面呢?前人梁玉绳对此在《史记志疑》卷二中就有所怀疑,他推测《史记》关于江、淮二水的方位记载颠倒了。他为了加强自己的理由,说唐人徐坚《初学记》所转录的上述《史记》“四渎”中关于河、济的方位就与今本《史记》互倒(作“北为河……西为济”。见《初学记》卷六,江之四)。但《初学记》上江、淮二水的方位,仍与今本《史记》所引《汤诰》一致。因此,《史记》所记当是无误,古“四渎”之“江”不是长江《史记·封禅书》曾说过一句:“四渎咸在山东”,从方位来考证,古“四渎”之“江”只能在淮河下游以北,相当于今之沂河。其他一些先秦古籍中的“江”字也不是指长江,而是指沂河,直到汉宣帝时始以今之长江作为“四渎”之“江”。进而可知,在古代,汉水、蛮河、淮河也曾被称为“江”,所以,“江”不是长江的专称。至于“长江”之称出现的时间,至迟在东汉时就已有了,但仅指今湖北境内的那一段江面。

考辨古代汉语中的“江”字,是不是“长江”的专有名词,不仅仅是文献学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对于我们研究历史地理,正确认识与“江”有关的古地名、方位与地望,有着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

青海湖

青海湖坐落在青海东北部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间,又名西海。湖面海拔3196米,湖水含盐量为6%左右,湖面形似菱形,面积4635平方千米。这个湖因地壳陷落而形成,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海心山位于湖中央,山上云遮雾罩,若浮若沉。因海面水色青绿,故又称青海湖。在湖中的5个小岛中,鸟岛是最为壮观的一个。

鸟岛在青海湖中西北隅,又名海西皮岛。岛的周长约500米,宽约150米,西北低而东南高,形与蝌蚪相似。每年4月到7月初,十万余只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等地远飞而来的候鸟在这里栖息,使鸟岛成为鸟和蛋的世界。现在,这里已是亚洲地区密度最大的鸟禽繁殖场所。

长江的源头在哪里

长江的源头位于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的姜根迪如雪山海拔6621米,其上南北两条呈半弧形的大冰川融水孕育了长江正源沱沱河。这里气候寒冷,地势高峻,降水绝大部分为固体,积雪久而开成山谷冰川,奇妙瑰丽,高达数十米的冰塔林、长至数尺的大水晶石尽现冰清玉洁之神韵。

塔尔寺

塔尔寺在湟中县鲁沙尔镇,这个镇位于西宁市西南约30千米处,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黄教的圣地和佛教中心。中国黄教属于喇嘛教格鲁派,有六大寺院,它们分别是西藏的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甘丹法,意思是十万座佛像。相传宗喀巴(公元1357~1419年)诞生于此,他是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早年习经于夏琼寺,后赴西藏并创立黄教。宗喀巴圆寂后,人们为纪念他,在他的诞生地修建了一座高达11米的大银塔。此后,以大银塔为中心发展成寺院。因为这个寺院先建塔后有寺,故名“塔尔寺”。

塔尔寺的殿堂集合了汉式宫殿和藏式平顶建筑的特色,艺术性很高。众多的经堂、殿堂、僧舍组成了规模宏伟的建筑群。

小金瓦寺于1631年创建,屋顶是镏金铜瓦。小金瓦寺的大殿又称护法神殿,这是因为殿内供奉着佛身、功德、事业护法王和王臣、王佛母等护法神像。白马标本位于殿右,传说九世班禅骑此马从西藏来青海,仅用一天时间就赶到塔尔寺。殿前的时轮大塔,也称太平塔,象征着太平的意思,修建于1942年。

大金瓦殿是汉式宫殿式建筑,带有佛教藏式建筑的庄严特色。它是塔尔寺内主殿,正中的大银塔座高1米,相传宗喀巴出生时的胞衣就埋葬在这里。金银灯等装饰物位于塔前,莲台上坐着各种佛像。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黄河的源头位于青海省境内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关于黄河的源头,古今说法不一,现在人们多以约古宗列南面的卡日曲河(藏语,红铜色的河)为黄河正源。卡日曲长20多千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的各姿各雅山。黄河源头冬日银装素裹,夏天峰顶亦为白雪所覆。这里有美轮美奂的冰塔林、一如碧毯铺地的高山草原,牛羊悠然啃食其间,更有成群的野驴、马鹿疾驰而过,飞鸟翱翔天际,动静协调相融,色彩相映成趣,大自然之妙趣毕露无遗,造化之精尽现其中。

“天涯海角”究竟在何处

“天涯海角”原泛指僻远的地方,历代封建王朝往往把被贬谪的官吏流徙到“天涯海角”之地。古代诗人也喜用“天涯海角”抒发情感,唐代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句。白居易《春生》诗中有“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的著名诗句。究竟“天涯海角”在什么地方?人们至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