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国宝有秘密
3223300000008

第8章 汉代古尸之谜

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的汉代女尸自面世以来,举世瞩目。这是中国继湖南马王堆女尸、湖北荆州男尸之后发现的第三具保存完好的汉代湿型古尸,在中国长江以北属首次发现。

2002年7月7日下午3时多,连云港花园路工地挖上来一口棺木,在场人员马上报警。连云港警方和该市文物保护委员人员立刻赶到现场进行保护。

接着,连云港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对墓葬进行发掘,发现有一座大型古墓葬,除了被挖出的一口棺木(3号棺)外,墓里还有三口棺木(1、2、4号棺)尚在原地未动。博物馆考古部判定,这是座汉代墓葬。考古人员先清理未出土的三口棺木,从中出土了铁剑、木牍等大量珍贵文物,并确定这三口棺木内尸骨分别为一男两女,其中地位最尊贵的男主人的头颅骨完好无损,颅内脑组织完好。当天晚上,考古人员将3号棺运回博物馆。

最后,考古部主任项剑云带领工作人员开始清理3号棺。他用一根钢钎撬开棺盖后,露出一层密封“天花板”。“天花板”裂开一道缝,一股恶臭直冲脑门。项剑云看见满满的棺液上浮着一截白白的东西,状似藕节。同事突然叫道:“腿!”于是,他们立即报告:“发现了不腐的尸体!”此时博物馆内像炸了锅:层层紧急报告,向古尸保护专家求援,请教古尸保存方法,寻找可以放置古尸的容器……当天下午3时,考古人员打开了3号棺棺盖,揭开“天花板”,一个仰面漂浮在棕褐色棺液上的古尸呈现在人们眼前。尸体皮肤新鲜白皙润泽,像是刚刚洗完澡,或刚游过泳。经测量,古尸身长1.58米。医生和考古人员用塑料布轻轻托起古尸,将其放入盛有福尔马林溶液的容器中。经鉴定,古尸为女性,年龄在50岁左右。考古人员随后用脱脂棉裹覆尸身,将其完全浸入溶液中遮光保存,周围用冰块降温。

考古人员在棺里还清理出图案精美的长方形漆盒等极其珍贵的文物。其中一枚边长为1.3厘米的青铜印章格外引人注目,印钮是一个栩栩如生的龟,上面清晰地刻着“凌惠平”,由此可以判定“凌惠平”就是这具女尸的姓名。考古专家分析推测,她生活的年代为西汉中晚期。

“凌惠平”被放置在连云港市博物馆第一展厅,里面温度为16℃。

在博物馆里,“凌惠平”平躺在一个专门为她定做的透明玻璃棺内,身体完全浸在福尔马林液面之下。她的体态虽已萎缩,但仍显得丰满润泽,有零星衣物碎片缠身。面部扁平,右眼紧闭,左眼半开,眼球微微上翻,露出部分雪白的巩膜和黝黑的瞳,并透出几许清亮。鼻部已下陷成一个扁平的轮廓,紧闭的嘴唇变成一道缝,两耳缩成直径为2.5厘米的圆形。

“凌惠平”头发稀疏,仅在头顶和枕后部有几缕长约10厘米的黑发浮动在液体中,但整个头皮很完整,整齐地密布着一层黑色的发茬,像是剃过。

经过10天福尔马林液的浸泡,她的身体颜色已明显变暗,但皮肤纹理细腻清晰,毛孔清楚可见,两只纤长的手交叉着放在腹部,手指修长,修剪成优美弧状的指甲完好无缺。两条修长的腿平伸着,左小腿轻微内翻,看起来明显比右小腿细小。两脚完整、颇大,至少穿38码的鞋。除了右侧耳后、左侧肩部等零星组织破朽,右腹部有一个长约5厘米的破损之外,整具遗体保存完好。

参与处理保存古尸的医生介绍,她触摸古尸的身体时感到她的皮肤颜色与正常肌肤颜色接近,弹性较好,肌肉也仍有弹性,但皮下肌肉组织结构已有变化,触摸时有气体和液体混合在一起的感觉。

据考古专家推测,“凌惠平”生前的身高应该在1.65米至1.7米之间,身体匀称苗条,身体保养得较好。

古人是用什么原始方法将遗体保存2000多年,这还是一个谜,但在古尸面世之后让她继续“活”下去却成了连云港博物馆的当务之急。周锦屏馆长说:“发现古尸,在震惊的同时还有‘罪恶感’相伴,生怕这么一个重要的发现毁在我们手上。”他们与国内外有关专家联系,寻找先进的保护古尸的方法。

医学专家介绍,尸体之所以会腐烂,是由于人的身体内外都有细菌,菌体有一种酶能消化蛋白质。人死后,细菌就利用人体繁殖,消化人体组织。福尔马林液的成分是甲醛,在医学上被称为固定剂,合理的配制可以使蛋白质失去活性,达到防腐目的。

据介绍,已出土的汉代马王堆女尸和荆州男尸都是用福尔马林液浸泡保存,但都有一定遗憾。目前,连云港古尸暂时浸在福尔马林液中冷藏保存,但文物保护技术专家奚三彩认为这不是最理想的办法,因为福尔马林对蛋白质的固定作用,会使肌肤失去弹性,变得僵硬。

据悉,连云港博物馆正在紧急征集当前国内外遗体保护最新技术,争取尽快拟定抢救性保护古尸的方案,使这具“国宝”级女尸能得以长期保存。

“凌惠平”的出土使考古专家们极其激动和兴奋。他们一致认为“凌惠平”是当之无愧的“国宝”!因为“凌惠平”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谜!

首先,“凌惠平”的遗体能完好地保存2000多年就是一个奇迹。与马王堆女尸相比,马王堆女尸墓葬规模宏大、豪华,棺内积液不多,在棺外还包围着5000多公斤木炭,然后是成分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铁等的白膏泥层,再加上厚厚的堆土,保存环境与条件都比连云港的这个墓葬要好得多。连云港的这个墓葬非常简陋,椁板上只有一层白膏泥,并无木炭,而且墓地上方是一家化工厂的生产车间,不可避免地对土质有一定的影响,但棺内女尸为何能更好地保存至今?再者,同一个墓葬中,为什么其他三口棺内仅存零星遗骸,“凌惠平”却能肉身完好?

其次,“凌惠平”确切身份更是扑朔迷离。同时出土的男主人棺内也有一枚正方形龟钮青铜印,略大于“凌惠平”的印,但字迹模糊不清,无法辨认。男棺的椁板内侧刻有“东公”二字(“东公”即为有名望的人)。从出土木牍的文字记载内容分析,当时“东海太守”“河南太守”等地方官员都派官吏前来参加葬礼,不难看出,男主人是一个身份不低的地方官吏。

在汉代,只有年俸禄二千担以上的官吏才能用龟钮青铜印,但“凌惠平”为什么也有龟钮青铜印?据考证,中国西汉时期有女性封侯的制度,那么“凌惠平”是否也是被封了侯?

这次出土的四口棺内都盛满了液体,这些液体是入殓时注入的,还是天长日久渗入的地下水,目前尚无定论。据分析,棺液pH值为7.55,呈弱碱性,其中含有血红蛋白,与pH值为5.18的长沙马王堆墓棺里的酸性棺液截然不同。“凌惠平”能在适于细菌生存的碱性棺液内保持不腐,又是一个谜。也许正是这神奇的棺液暗藏玄机,对古尸保存起了决定性作用,如果有条件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充分分析棺液的成分和性质,现代人体防腐研究也许会有重要突破。专家认为,棺液“很奇特”,值得研究。福尔马林不仅气味刺鼻难闻,而且含有致癌成分,对身体有害。若专家对棺液研究能有所突破,那将对医学发展是个重大的贡献。

按汉代墓葬习俗,墓穴中边厢的位置应放置随葬品,但在这个墓葬中,边厢却放置了一口比另三口棺要短约60厘米的棺木,随葬品放在棺木内。这也是一个谜。

另外,“凌惠平”本身也有许多疑问。如她的棺内有顶梳理成精美发式的发套,这个发套是否是用自己的头发制成?为何她有头发还用发套?她头上整齐的发茬是否剃过?为什么又留下几缕长发?

据悉,专家对古尸也可以进行单细胞克隆,在不久的将来,也许科学能重现一个“复活”的“凌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