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神奇的地理景观
3224900000003

第3章 地理(3)

但是,到了30年代,核物理学家第一次揣摩出在太阳和其他恒星中所发生的核反应。因而推测出,太阳的能量来自于它上面的核反应,太阳的一生将度过引力收缩阶段、主序星阶段、红巨星阶段以及致密星阶段。其中主序星阶段是太阳的稳定时期,我们目前正处于这一阶段,而且刚刚度过了一半时间。但接下来便是太阳变成红巨星的阶段,那时大部分氢燃料消耗尽,其他核反应就会发生,使太阳变热膨大。在这种情况下,地球的末日就到了,它会被烤成灰烬,最后又挥发掉。当然这是几十亿年以后的事。

除了太阳之外,目前科学家还在寻找影响地球寿命的其他因素。

有的科学家认为:太阳可能有一个兄弟——太阳的伴星,这颗伴星日夜不停地绕日运行,每隔2600万年,就会转到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来“兴风作浪”,它的强大引力会引起众多彗星的大扰动,有10亿颗彗星将在太阳系内横冲直撞,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将成为这些彗星的“靶子”。如果与地球相撞的彗星的质量足够大,那后果真不堪设想:轻者生物灭绝,生态剧变;重者山崩地裂,地球“粉身碎骨”。这种类似的灾变是有案可稽的。科学家们还发现:在过去的2.5亿年间,生物发生过多次灭绝,其间隔恰好是2600万年。例如:9100万年前、6500万年前、3800万年前,以及1100万年前,分别发生的大灾变,使75%以上的生物在劫难逃,恐龙就是在6500万年前灭绝的。当然,这颗可能会给地球带来不测的太阳伴星还没有被人们发现。但是,许多科学家是相信它的存在的。

地球究竟将受到来自空间哪一方的打击而遭毁灭?地球何时寿终正寝?这些,现在还都是悬而未决的疑案。

地球空气究竟来源于何处

空气、阳光、水被称为生命的三要素,但是在这三要素中,空气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更为重要的。人在没有阳光照射时会活很长时间,没有水,人也可以生存5~10天,然而没有空气,人只能活几分钟甚至更短。其实我们呼吸空气只是呼吸空气中的那一部分氧气,氧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氧气从呼吸道进人体内通过血氧交换到达全身各部,使机体组织细胞能够新陈代谢,进行着正常的生理活动。

氧气在空气中以体积计算约占21%,以重量计算约占2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按上述两个方面计算分别占78%和75.5%,另外空气中还有水蒸气、二氧化碳、氩、氖等气体。空气在标准状态下每升重约1.29克,随着距离地面越高空气则越稀薄。

但是,空气最早是怎么形成的呢?

根据天文学家推测:行星是由一些巨大的气体和尘埃旋转而形成的,而构成这些气体尘埃的各种元素的比例,一般等于它们在宇宙中所占的百分比。在地球形成之前与其他行星一样,其构成约有90%是氢原子,9%是氦,其余是极少量的氖、氧、碳等元素。地球的尘埃在高速旋转中逐渐靠拢形成一个核心,这就是地核的雏形,在构成之中一些气体也被笼绕在圆体形成物中间,当这些堆积物越来越大,随之其内部的压力越来越高,因而最后造成火山喷发,这些被裹在地表以下的气体则喷发出来,其中的氢不是被燃烧,就是由于其密度太小,而迅速脱离地球逃逸了。氖、氦也同氢一样消失了。而剩下来的气体不是由于密度较大,就是由于水蒸气的凝结而来不及逃逸的,这就形成了大气,它包绕了地球的表面。这些剩余的气体有水蒸气、氨、甲烷和少量的氩。水蒸气冷凝后便落到地球表面,于是就形成了海洋。

这些大气由于太阳紫外线的辐射,其中水蒸气又分解成氧和氢,氢又逃逸掉了,于是仅剩下氧,氧与氨化合生成氮和水,与甲烷化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就是地球在几百亿年生命开始之前的大气。氮和氧作为生命的始动物质,为生命的诞生和孕育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

随着生命在偶然的情况下出现,以及在臭氧层形成保护层之下,生命的光合作用开始进行,于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吸收,同时释放出氧气,地球才真正地走向了能够孕育生命和利于生命生长的正常轨道,这些大约距今有五亿年了。我们今天所生活在这种被称之为空气的大气中,当然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了。

以上所说的这一切只是我们根据对于其他星球观测到的现象而对地球大气形成的一种推理。至于为什么众多的比地球还古老的星球最终并未产生生命,是不是与大气的构成有关,我们目前尚无法回答。同样对于我们地球本身的这种大气形成机理,也没有敢说就是如此之明确,因而,空气的形成对于我们来说就不仅仅是千古之谜了。

撒哈拉沙漠曾经是大草原吗

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达800多万平方千米,地跨埃及、苏丹、利比亚等国,直抵大西洋岸边。该地区常年滴雨不下,最高温度可达58℃,最低温度则为-15℃。由于气温忽冷忽热,致使该地区的气候极其恶劣。目前,据测算这个可怕的沙漠正以每天27米的速度向南移动,而有的地区,每天速度则高达107米。自从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撒哈拉地区一直是个沙漠地区。在阿拉伯语中,“撒哈拉”与“大荒漠”的意思是等同的。

有些地质学家、地理学家认为:在几千年以前,撒哈拉沙漠地区是一片草木茂盛、雨量充足的草原。早在1850年就有人在阿尔及利亚东部的撒哈拉沙漠中,发现岩壁上刻有鸵鸟、水牛以及一些人物画像,而没有骆驼等沙漠中存在的动植物。1933年法国人将这些发现公布于世,这才引起了广大科学家的注意。接着,他们对撒哈拉沙漠地区做了进一步的科学考察。他们在恩阿哲尔高原上发现千米长的壁画,这些壁画五颜六色、色彩雅致,各种色彩交相辉映,生动地描绘了史前撒哈拉地区的民族生活场景、宗教仪式和恢弘的战争场面。

1956年,亨利·罗特带领法国的探险队对撒哈拉沙漠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探险活动。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们克服了各种令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大约发现了1万多件壁画。他们为了让世人领略撒哈拉沙漠的艺术瑰宝,在1957年将总面积达10776.4平方米的壁画复制品和照片带回了巴黎。这些艺术瑰宝在欧洲巡回展出,轰动了整个世界。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对这些壁画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研究。他们认为:在几千年以前,撒哈拉地区曾是草原,村民们在此进行原始的狩猎生活,到了公元前4000年,当地的居民已经学会了饲养牲畜。随着历史的发展,住在这里的人们已懂得制造盾、矛、战车。人们为了生存,相互之间进行了残酷的掠夺战争。在亨利·罗特发现的壁画中有这样一幅画:为了争夺食物、财产,人们手持木制的弓箭,身穿灰色的布衣,头戴着小帽子,而有的人则穿着华丽的衣服,头戴花色的头巾,在指挥战争。另外还有一幅画:在一个村落里,第一座房子是空的,也许是村子的主人居住的;其他的房子前面各有一个女人怀抱着孩子,从她们翘首企盼的表情中,可以看出是在盼望着丈夫的归来。这幅画描写了一幅典型的小农经济社会生活的场景。

除恩阿哲尔山区外,在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尼日尔、马里、乍得等地也发现了不少壁画。其中学者们在诸多的壁画中发现了这样的一个现象:壁画中的放牛人与现在撒哈拉沙漠南部地区的呼鲁贝族人的体质特征极为相似,尤其是一些生活方式、服装样式、房屋结构。所以有些学者做出这样的结论:呼鲁贝人在撒哈拉地区还是草原的时候,他们从尼罗河上游来到了撒哈拉沙漠的南部地区,并在此生活了下来,后来由于气候的原因,他们在公元前4000多年开始迁移到尼日尔河畔,并一直生活到现在。此外,在1933年,探险家们在利比亚的费然山等地发现了大量的马拉战车的壁画,数量极其可观。壁画中的战马四蹄奔放、气象恢弘。据此,他们认为既然有大量的战马肯定会有马得以生存的客观条件。而草和水,则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这也正是学者们认为撒哈拉地区曾是草原的有利证据。而且,他们认为撒哈拉地区曾是草原的间接证据是:通过对大量的壁画进行研究发现,骆驼在壁画中出现的次数极其少,而且即使是有骆驼的壁画也都是后期的作品。

考古学者认为:非洲从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寒武纪潮湿期,在那时撒哈拉地区生长着热带草原植物,这样的自然环境利于狩猎等游牧生活。大量描绘游牧生活的壁画也证明了这一点。

也有的科学家对此说法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在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现曾有过记载撒哈拉地区是草原的文字,而且这些壁画的真实性也是值得怀疑的,也许是长期居住在沙漠地区的人们渴望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生活,所以他们雕刻了大量的壁画来反映他们的心声。而且如果认为撒哈拉地区曾是草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肥沃的草原变成了荒凉的沙漠、戈壁。也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这些壁画描绘的是古罗马帝国的军队征服撒哈拉地区时,因思乡心切,于是在岩石上到处雕刻,来反映他们故乡的美好生活,以此表达思乡的心情。

撒哈拉地区在史前社会到底是草原抑或是沙漠?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相信随着考古学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个问题一定会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极地也会有火山吗

这座冰火相伴的山峰,矗立在地球上人迹罕至的大洲上。埃里伯斯火山是南极洲的灯塔和路标,在午夜太阳的照耀下,笼罩着玫瑰红与松石绿的光晕,喷出的蒸汽远飘数里,飘过冰封的罗斯岛上空。山下有美国人建立的麦克默多站,不远处有几间小屋,是当年斯科特、沙克尔顿所率领的探险队住宿处。小屋现已破旧,陈设仍保留原样。罐头食物、留声机都放在原来地方,在严寒中保存完好。20世纪初期的探险家简直把埃里伯斯火山视为“良师益友”,一次次外出勘察地形或做科学考察,都有赖埃里伯斯火山引导返回营地。

特罗尔火山和埃里伯斯火山是地球上已知区域最南端的两座火山。一听“特罗尔”和“埃里伯斯”这两个名字,好像颇有含义,尤其是“埃里伯斯”在希腊文中意指阴冥。其实这是罗斯上校麾下两艘船的名字。1841年1月,他指挥这两艘船穿过浮冰,寻找磁南极。

罗斯率领的探险队向南推进。一天早晨,看见一座雄伟的山峰峰顶有东西飘扬,起初以为是雪花随风乱舞。细看原来是一座火山正在喷发,喷出大量火和蒸汽。在万里冰原中有此景象,实在令人惊讶。罗斯上校以船名把这座火山命名为埃里伯斯;以另一船名命名附近一座较小的休眠火山为特罗尔。

罗斯上校始终找不到磁南极。南下的路被冰架阻挡,此冰架大如法国,后来命名为罗斯冰架。虽找不到磁南极,但此行已是了不起的成就。

1901~1904年,斯科特率领一支探险队又来到这里。直到1907~1909年,沙克尔顿在此寻找磁南极和地南极。

登山时环境恶劣,山坡的蓝色冰层近乎垂直,上覆薄雪,气温零下33°C,空气稀薄,呼吸困难,他们登山经验又不足,一名队员的脚冻伤了,然而最后终于登上了峰顶。峰顶地形奇特,4个火山口一个叠一个,地面散布完整的长石晶体,大多竖立,状如鬼怪,似在迎接他们。他们起初大惑不解,后来发现地面有好些喷气孔,喷出蒸汽柱,蒸汽喷出不久就冷凝,冻成这些形状。那个活火山口深275米,喷出一团团含硫烟雾,把熔岩像炮弹似的射上半空。

1978年,在南极新西兰斯科特站工作的野外求生专家蒙提斯报道说:“数十枚熔岩飞弹一边打转,一边在我们头面高处盘旋,像电影里的慢镜头。有些飞弹‘轰隆’一声从天空坠落,其他自我们中间飞过,有的快,有的慢。大多数如茶壶,少数比茶壶大得多……纷纷落在主火山口中,融掉积雪,激起热水和蒸汽嘶嘶喷上半空。”

尽管埃里伯斯火山的喷发景象令人胆战心惊,但1975年以前从没有人受到伤害。1979年11月,一架新西兰飞机载游客飞到火山边观光,遇上喷发,257名乘客与机员全部罹难。他们主要死于“乳白天空”现象,那是极地一种极其危险的大气光象:大地与天空呈现一片均匀的白色辉光,云和地平线难以分辨,无法辨认方向和景物。出事飞机的残骸仍散布在冰雪中,提醒大家南极洲虽然美丽多姿,但也很危险。

火山为何会喷发

1943年2月20日,墨西哥一名农夫看见田地开裂,并冒出气体和尘埃。入夜,裂缝喷发。翌日早晨,已形成一座高9米的火山锥,喷出大量火山灰和石块。新生的火山锥不断增大增高,到年底,高达300米,掩埋了附近的帕里库廷村。其后,熔岩从山坡漫出,吞没了10公里外一个小镇。这座火山危患9年后沉寂下来,未再喷发。此山名为帕里库廷火山,是首座几乎自诞生时即受科学家研究的火山。一般火山的活跃期可长达数百万年,这座火山的活跃期却特别短,显得很不寻常,不过由于地处火山带,可能随时再度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