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技难题我来解
3240400000005

第5章 破译神奇的科学发现(5)

这个水晶头骨长17厘米,宽和高各是12厘米,重量是5千克,它是用一大块完整的水晶,根据一个成年女人头颅的形状雕制而成的。它做工非常细致,鼻骨是用三块水晶拼成的,两个眼孔处是两块圆形的水晶,它的下颌部分可以跟头盖骨部分相连,也可以拆开,整个构成异常精巧。

按照惯例,米歇尔将水晶头骨献给了当地居民的首领。而当米歇尔的探险队将要返回英国时,当地的首领又将水晶头骨赠送给米歇尔,以回报探险队给他们提供药品和食物的帮助。后来人们就把这颗头骨称作“米歇尔·黑吉斯水晶头骨”。米歇尔去世后,这颗头骨就一直由安娜珍藏。

一个神秘的传说

在美洲印第安人中流传着一个古老传说:古时候有13个水晶头骨,能说话,会唱歌。这些水晶头骨里隐藏了有关人类起源和死亡的资料,能帮助人类解开宇宙生命之谜。传说还认为,总有一天人们会找到所有的水晶头骨,把它们聚集在一起,集人类大智慧于一体,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

这个传说在美洲流传了上千年。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它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或是天方夜谭而已,没有人知道传说中的水晶头骨到底是什么。从传说的内容来看,它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信息库,也像是一部无所不知的天书,但人们对它一无所知,甚至怀疑它的存在。

接踵而至的谜题

根据传说的内容,水晶头骨里隐藏了人类起源和死亡的秘密资料,能帮助人类解开宇宙生命之谜。如果这是真的,那它会以什么方式来告诉人们这些秘密呢?难道有一天它真的会开口说话吗?科学家们当然不会相信。他们认为,如果传说是真的,那么水晶头骨就有可能是一个储存秘密资料的信息存储器,通俗地说,就是一块硬盘。

科学家们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把水晶当作信息的存储介质,用激光把一些信息写进去,一段时间后又用指令将它恢复,里面的数据完好无损。实验证明,如果在数千年,数万年前有人把数据写进水晶头骨的话,它依然可以保存到今天。

然而,古代玛雅人给我们的困惑还远不止于此。科学家们发现,当有光束照在这颗头骨上时,隐藏在基底的棱镜和眼窝里用手工琢磨的透镜片组合在一起,能产生一系列光学变化,它所发出的炫目光束,有一种催眠般的魔力,会让人出现幻觉,幻听等现象。这也许就是有人在抚摸过水晶头骨后,发现自己身上的疾病奇迹般治愈的原因吧。

真实来历遭质疑

“米歇尔·黑吉斯水晶头骨”聚集了种种神秘现象和不解之谜,使得人们对它的猜测也越来越离奇。但实际上,这颗头骨并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个被发现的头骨。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总共发现了大约十几颗水晶头骨,其中有3颗保存在博物馆或研究机构内,其余都被私人收藏。

而且,这十几颗水晶头骨也不全是玛雅人的遗物。墨西哥的原居民阿兹台克人也有用石头,骨头,木头等材料雕刻人头骨的习俗,巴黎的一家博物馆也藏有一个水晶头骨,大约为真人头骨的一半大小,法国专家认为是阿兹台克人在14或15世纪时制作的。但是在所有的这些头骨中,米歇尔·黑吉斯头骨无疑是纯度最高,最完美也最神奇的一个。

地外生命

地外生命即除地球外存在的生命体。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球在宇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像地球一样的行星有许许多多,几乎遍布宇宙。因此,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一些科学发现和研究的消息表明,宇宙中完全可能有其他可供生命存在的地方,生命家园不只是地球。因此,宇宙中也就完全可能有外星生命,甚至有与人相近乃至比人还高级的外星智慧生命。

织女星系有“第二地球”

第一个消息是,今年11月,英国皇家天文台的天文学家们在织女星系发现一颗与地球相似的“第二地球”,这是一颗较小的,由岩石组成的类地行星。织女星位于天琴座,距离地球25光年,是浩瀚夜空中最亮的10颗星辰之一。

“第二地球”的发现将使太阳系外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因为生命是由碳和水组成的,只有在固体且含水的类地行星上才能有足够稳定适宜的环境衍生出生命。

限于科学水平的发展,科学家们对地外生命的研究途径尚比较有限。

其中之一是将实验仪器送入其他行星,但这种方法有局限,无法大量开展。还有一种想法是,假设宇宙中存在具备相同或超过我们这样水平的智能生物,通过电波与其联系。可是由于可能存在的文明距离我们至少也有几十光年,若能收到回复,也已是百年以后,这是很不现实的。因此,我们不能单纯通过通讯手段,而应借助于实验手段。我们虽没有一个切实的实验方法说明生命是物质演化的必然结果,但如果物理和化学规律是宇宙中的规律,而且我们在实验中精确回溯了生命在地球上存在的途径,就可以使人更有理由相信宇宙中也存在生命。

多年来,科学家推测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并进行了搜索,但仍没有探测到地外生命的存在。科学家假定,地外生命的化学特性必须具备:

1.适合于化学反应的介质;

2.原子物质在宇宙中普遍存在并有不稳定结构。

地外生物学或地外生命的研究,就是在银河系的行星及卫星中调查生命存在的可能性。长期以来人们想象火星为有生命的行星,但经过几次人类探测器登陆火星,这个想象被打破了。从20世纪60年代初,天文学家就尽力向被假定技术先进的文明世界发射探索信号。如波多黎各的阿雷西沃天文台305米的阿瑞斯波射电望远镜,功率大到可使距离1000光年的远处接收到发射信号。同样,哈勃望远镜可以观测到太阳系外的恒星及行星的电磁谱线。通过光谱分析,天文学家可以测定大气分子的温度,类型和丰度,并可依据地球上所知推测某些天体上生命所必需的元素。最广泛的正在进行的计划是美国地外智能的探索(SETI),它集中接收并分析来自宇宙空间的信号。

目前,按照人类已掌握的知识来认识地外生命,是一种科学的探索。

我们不能抛开知识体系去任意想象。比如,我们不能说有一种生物可以在太阳上生活。现有的知识告诉我们:生命不可能在恒星上形成,但生命的诞生,存在和发展又绝对离不开由恒星的光和热所提供的能源。因此,生命出现的第一个条件必然是在恒星周围要有行星存在。

并非所有恒星在形成时都会伴随有一个行星系统。在银河系内,双星约占恒星总数的一半。有一种观点认为,对于双星系统来说,即使已有行星形成,那也要不了多久,这些行星不是落到其中一颗恒星上,就是会被抛入星际空间而远离双星系统。于是,只有单星才是可能的第二轮候选者。如果乐观地假定所有单星都拥有数量不等的行星,那么,银河系内大约可以有400亿颗带有行星的恒星。

生命不可能在任何一颗行星上诞生,行星离开恒星的距离必须恰到好处。同时特别假定液态水的存在是生命存在的前提,那么,这两个条件是十分苛刻的。如果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比现在靠近百分之五,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再远百分之一,地球会彻底冻结。恒星周围具有能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气象条件的行星是极为罕见的。计算表明,能满足这一条件的第三轮候选者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恒星。

100万虽然还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但只有能同他们进行某种形式的接触才能最后证实外地生命的存在。目前地球上最强有力的联系手段当推无线电通讯。毫无疑问,不要说几十亿年前的蓝藻,就是人类本身,在100多年前也还没有能力发播无线电讯号。如果再次乐观地假定,有高度文明的外星人在和平繁荣的环境中生活了100万年,科学技术十分发达,财力充足,有能力不停止地向空间发送强大的无线电讯号。那么,进化成智慧生命需要40亿年,100万年只占其中的万分之二点五。

但是我们相信,在宇宙中生命甚至智慧生命绝不只是地球独有的现象。虽然是罕见的,但我们并不孤单。从哲学意义上说,宇宙的无限注定了天体数量的无限,从而也可以注定存在生命的天体数量同样无限。问题只有一个,就是无法发现。

宇宙的暗物质

暗物质(包括暗能量)被认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谜题,它代表了宇宙中90%以上的物质含量,而我们可见的世界只占宇宙物质的10%不到。暗物质无法直接观测,却能干扰星体发出的光波或引力等,其存在能被明显感受到。科学家曾对暗物质的特性提出了多种假设,但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验证。

大约20世纪中叶,第一次发现了暗物质存在的证据。当时,弗里兹·扎维奇发现,大型星系团中的星系具有极高的运动速度,除非星系团的质量是根据其中恒星数量计算所得到的值的100倍以上,否则星系团根本无法束缚住这些星系。之后几十年的观测分析证实了这一点。尽管对暗物质的性质仍然一无所知,但是到了80年代,占宇宙能量密度大约20%的暗物质以被广为接受了。

按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一个仅含有物质的宇宙中,物质密度决定了宇宙的几何,以及宇宙的过去和未来。加上暗能量的话,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首先,总能量密度(物质能量密度与暗能量密度之和)决定着宇宙的几何特性。其次,宇宙已经从物质占主导的时期过渡到了暗能量占主导的时期。大约在“大爆炸”之后的几十亿年中暗物质占了总能量密度的主导地位,但是这已成为了过去。现在我们宇宙的未来将由暗能量的特性所决定,它目前正时宇宙加速膨胀,除非暗能量会随时间衰减或者改变状态,否则这种加速膨胀态势将持续下去。

不过,我们忽略了极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正是暗物质促成了宇宙结构的形成,如果没有暗物质就不会形成星系,恒星和行星,也就更谈不上今天的人类了。宇宙尽管在极大的尺度上表现出均匀和各向同性,但是在小一些的尺度上则存在着恒星,星系,星系团,巨洞以及星系长城。而在大尺度上能通过促使物质运动的力就只有引力了。但是均匀分布的物质不会产生引力,因此今天所有的宇宙结构必然源自于宇宙极早期物质分布的微小涨落,而这些涨落会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中留下痕迹。然而普通物质不可能通过其自身的涨落形成实质上的结构,而又不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留下痕迹,因为那时普通物质还没有从辐射中脱颖出来。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下属的太空望远镜研究所,借助3年前安装在“哈勃”太空望远镜上的“先进测绘照相机”,观察到更远处星系发出的光在两个星系簇中的暗物质干扰下产生的引力透镜现象,进而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到了暗物质的分布图。这两个正在诞生中的星系簇位于南部天穹中,距地球约70亿光年,各拥有约400个星系。

图像清楚地显示出,我们可见的物质是在暗物质的网络包围中,处于暗物质最密集的地方,就好比海浪顶端的泡沫。他们认为,这支持了暗物质和可见物质会在引力作用下聚集到一起的猜想,即暗物质集中的地方会吸引可见物质,从而帮助恒星,星系和星系簇的形成。

分布图还显示暗物质是聚成一簇簇地密集存在。研究人员据此认为,这验证了暗物质粒子是“非碰撞粒子”的假设,即暗物质粒子如果碰到一起,不会像分子,原子等经典粒子那样发生反弹,而会“若无其事”地继续原先的运动。研究人员解释说,如果暗物质粒子彼此发生碰撞,那么它们在频繁碰撞后就会分布比较均衡,而不是密集成簇。

现在,我们知道暗物质已经成为了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重要的是,暗物质主导了宇宙结构的形成。暗物质的本质现在还是个谜,但是如果假设它是一种弱相互作用亚原子粒子的话,那么由此形成的宇宙大尺度结构与观测相一致。不过,最近对星系以及亚星系结构的分析显示,这一假设和观测结果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同时为多种可能的暗物质理论提供了用武之地。通过对小尺度结构密度,分布,演化以及其环境的研究可以区分这些潜在的暗物质模型,为暗物质本性的研究带来新的曙光。

地球之水是从哪里来的

在太阳系里,地球是颗得天独厚的天体,它离太阳不近也不远,温度不太高也不太低,有稠密的大气层和丰富的水资源。地球上所有生物体中,水几乎占有它们组成物质的三分之二。水使地球生机盎然,水使地球生命能繁衍生息,水带来了人类文明与世界进步。当人们放眼宇宙时,才发现地球与其他行星比较起来,是那么特殊——地球是唯一拥有液态水的行星。那么地球之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地球之水与生俱来

太阳系形成假说——星云说认为,地球和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均起源于一个原始星云——太阳星云。太阳星云的物质由三大类组成:一类是气物质,包括氦和氢,占总重量的98.2%;另一类是冰物质,包括水冰,氨,甲烷,氧,碳,氮和氢的化合物,含量约为1.4%;再一类是土物质,主要包括铁,硅,镁,硫等重元素与氧的化合物,它们的数量在星云中只占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