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成为淘宝创业的超级毕业生
3243900000006

第6章 困惑:为什么大学生创业难

为什么创业愿望和创业行动的比例会有极大反差?是什么原因使得想创业的大学生不创业?是否有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让想创业的学生走上创业道路?

有人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不会创业;有人说自己内向不擅长言辞,不适合做生意;有人说没有亲戚朋友帮带,不知道怎样去创业;有人说自己缺乏资金,没有条件从事创业。其实这些因素都不是一个人成功创业的主要障碍。

众多的研究表明,有超过70%的在校大学生想创业。我们调查的结果是83.4%的在校大学生都有创业的愿望,他们中的54.1%认为创业能赚更多的钱,41%认为创业更能体现人的自主性。但真的付诸创业行动的人还不到大学生总数的2%。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在各大网站做电子商务创业的大学虽然所占比例较高,即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进入门槛较低,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电子商务创业成功率仍不高。这正验证了近期《人民政协报》的报道:“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八成以失败告终,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造成这样的结果,是由于教育认识上的偏差还是培养模式上的出错?是学生能力不及还是创业环境欠佳?

4.1 如何看待创业的自身条件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从事任何活动都是有一定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人的行为动机。引起动机的两个条件是需要和诱因,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人类的行为是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即需要和诱因相互作用的结果。需要和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必要条件。但是,在动机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各自的作用上,心理学家所强调的侧面是有所不同的,即“拉”和“推”理论。“拉”的理论强调动机中的外在条件的作用,“推”的理论强调动机中个体的内部力量。

个体在某一时刻有最强烈的需要,并在有诱因的条件下,能引起最强烈的动机,并且决定行为。个体的需要和诱因顺利地结合,他的行为成为适应性行为;如果需要和诱因未能顺利结合,而受阻碍时,则成为挫折性行为。

许多大学生都有网上创业的愿望,但为什么没付诸行动呢?到底缺了怎样的“拉”的力量呢?

1.欲创业而未创业者认为的困难

大学生有创业的愿望,证明有“推”的力量,但不付诸行动,是不是“拉”的力量还不够?“推”的力量与“拉”的力量未能顺利结合,就不可能产生创业的适应性行为。

一名大学生从事“淘宝”创业,除了自身创业需求外,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1)主观素质:技术、经验、能力。

(2)物质条件:电脑、网络、资金、仓储、快递、交通。

(3)供销网络:经营方向、客户、货源。

(4)关系处理:课务、家庭、团队。

(5)后果预期:亏损、名誉。

我们对网上“淘宝”创业进行调查研究,着重对“拉”的力量产生做分析,以寻找大学生“欲创业又不创业”的真正原因。对229名想在网上创业而又没有进行创业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缺资金、缺经验和不知道做什么生意是创业受阻的主要原因。从终止创业的脚步的上述因素进行分类统计。

2.已开展创业的大学生的另类解读

我们对46位网上做“淘宝”生意的在校创业大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这46位大学生网上商铺信用等级都在三钻以上,每月收入不低于2000元,经营时间均超过一学期。访谈结果让人感到惊讶的是,欲创业而没有创业大学生列出的问题,在创业大学生看来,除了缺电脑、网络是问题外,其他皆不是问题,都不构成不付诸创业的原因。他们的思想观点可表述如下:

(1)真困难。资金、经验等是创业之必需,但不能成为创业的障碍,不构成大学生创业的真困难和真问题。资金和经验在创业实践中积累,而不是有了资金和经验才创业。大学生创业真正的问题和困难,在于他们在等待着资金和经验的到来,而不付诸创业实践。对资金作用的扩大,这是思维的定式;对没技术的自我认定,这是对网上创业缺乏认识所导致的错觉;怕亏损的担忧,也是主观臆测带来的恶果。创业的真困难在于不付诸创业。

(2)真手段。网上创业要有资金、经验、货源、客户,等等。借助怎样的手段、途径和方法才可能获得这些资源呢?靠教师和教材是不可能获得的,唯有创业本身是获得创业资源的真手段。经验、客户来自创业实践,资金困难同样可以在创业实践中解决。46位创业大学生,其中的32位在没有任何资助的情况下成功创业,其余学生初创时的资金也就几百元到几千元。

创业起步阶段靠的是“小、易、灵”的经营策略来解决资金问题。小,即小成本经营;易,即从容易的开始做起;灵,即根据商品供销情况及时调整。同时以“情、诚、勤”的个人品质赢得供货商的信任,先获得供货商的商品,售后还款,即先佘后付。

(3)真需要。资金、经验和客户等都不是创业之最需要,那么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成功创业的大学生认为:就个体本身而言,果断和坚持最重要;就客观条件而言,氛围和榜样最重要。起步时要果断,有的同学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结果坐失良机;迈步时要坚持,特别是刚开始时的一两个月,没有客户、没有利润,容易半途而废。氛围能给人力量,榜样能明确方向,创业者期望同学的相助、教师的理解和校园舆论的支持。

创业大学生强调,有人帮带还是很有必要的。在经营方向、技术、果断、坚持、诚信、氛围、榜样、互助、资金、经验、客户、仓储、货源、知识、商品定价这15个网上“淘宝”创业促动因素中,让46位创业大学生选出最需要的一项,结果41人选择了坚持,另外5人分别选了诚信、榜样、氛围、果断和互助,被普遍认为最重要的资金和经验居然无人选。由此可见,创业最需要的是付诸行动并坚持到底。

3.创业的“推”与“拉”的关系

创业除了主观愿望外,还要有创业的条件,也即除了主观上“推”的条件外,还应有客观上“拉”的条件。待“拉”的条件具备后才能从事创业,这是“欲创业而没有创业”的大学生的观点。而创业大学生则认为,创业是要有“拉”的条件,但这些条件只能在创业过程中逐渐获得,不是具备了创业条件才从事创业,而是创业活动让人具备了创业条件。

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了两类学生截然不同的对待创业的态度和行为,从而也就有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我们的大学生之所以创业率低,其原因就是没能认识到“创业活动赖以存在的创业条件恰恰来自创业活动的本身”。也就是说,创业活动和创业条件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关系。

4.2 有没有让环境来配合你的创业道路

创业必定要选择环境,但是也不能让环境决定你的创业行为,不要被环境牵着走,而是要积极调适,让环境来配合自己的创业行动,这才是创业的决胜之道。总是抱怨环境不够好,不够适合创业,那就真的无法创业。经营小企业的能力,即创业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创业条件也只能在创业过程中逐渐创造和完善。只要立志创业,多数人都能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干到能干。

(1)寻找生态适宜之地创业。任何一项创业活动,除了受到学校、家庭和同学等因素的影响外,也必定受制于产业、市场和政策,甚至人们消费习惯等因素。创业者要善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找到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创业生态环境。例如,从事电子商务创业,除了自身要掌握相关技术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考虑是否有充足的货源和发达的物流。

产业前景的评估、对商机的把握等都需要经验积累。但本书预先可以肯定的是,创业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产业领域,找到合适自己的创业方向,这是对环境的适应和调整。我们所调查的创业大学生,他们的创业领域主要是服务领域,属于第三产业,开网店、做外贸和经营实体商店是主要的创业形式。本书没有涉及第一产、第二产业领域的大学生创业,也没有涉及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创业。我们所描绘的网上“淘宝”创业大学生来自于服务领域,不是说不适用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领域创业大学生成长的解释,而是更适用于对服务领域创业大学生成长的解释。

(2)寻求家庭理解。家庭的支持,是大学生创业的助推力。但遗憾的是,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创业起步阶段,得到家庭理解的还不到三分之一。创业成功以后,多数父母才会表示赞许。多数家长还是希望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后能找到一份固定的工作,这种落后、保守的择业观,也是造成当今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原因之一。创业成功者告诉我们,他们并不指望家庭有多少资金上的支持,他们更渴望父母的理解和精神上的鼓励。不过在今天就业危机重重的情况下,社会和家庭对于创业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学校的教育观念、制度和宣传也是影响社会态度的主要原因。

(3)大学生创业需要大学机构的强力支持。在校大学生的任何一种创业实践,如果受到教育体制的约束,那么再怎么依靠个人努力也是难以成功的。有的学校创业学生能够成批出现,创业的热情能够持久不衰,原因就在于校园文化和制度的影响。大学校园已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它能够接受社会的影响,同样也能发挥自己的智力作用,对社会产生影响,这种功能是毋庸置疑的。

当年类似义乌市场原初创业发展的状态已经离我们远去,当今时代的创业面临着知识经济、信息经济、虚拟网络技术等的挑战。任何一种认为仅仅依靠市场和社会的自由影响就能产生大批具有创业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看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大学对学生成长的形塑作用永远也无法忽视。大学教育能够从已有的外部条件中吸取的是创业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品质,它对当代和当地的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起到了榜样和示范的作用,大学机构要积极利用这些有利的因素,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有的学校所处之地可能在社会文化观念上还不具备良好的条件,那就更需要教育自身去推动。

我们的教育机构还根本不会培养创业者。

4.3 是否误解了创业人才的真正含义

不论是大学生还是教师,都有可能对创业人才有所误解。这种误解就造成了社会和教师对学生创业活动的不理解、不支持,也使得学生偏离了创业的应有之意。

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创业和学业的冲突,因为学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创业活动中,那就不可避免地减少了课堂知识的学习时间,对教师而言,他所认为和坚持的学生成才所需要的养分大多数来自于书本知识,如果学生不上课,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创业活动中,就可能面临着学业不及格的危险。

我们现在并不能否定课堂教学的价值,教室里一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不能被单独的个体实践所取代的,高校教师应当坚持某些学术性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对于某些学生,尤其是创业学生在不想上课时,会产生极大矛盾。学生都去创业,不来上课怎么办?创业不上课的学生给了及格,其他认真来上课的学生是否应该加分?如果学生以为创业能够挣钱而认为读书无用,造成不好的群体影响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是要解决的。

正因为有些学生一味从事创业而忽视正常学业,所以教师们反对学生创业;有些学生创业挣钱了而使得一群学生都处于浮躁状态,不思学习,那么也会遭致想安静读书的学生的反对;社会和家长,如果看到学生只是在大学的时候挣钱而没有学到知识,他们也是反对创业的,因为这样的简单买入卖出正是他们早期从事的工作。

何谓创业人才,我们还是要有正确的解读。为了引导学生,为了说服社会大众改变观念以支持学生创业,要理清这些问题:创业人才是什么样子的?创业教育的价值是什么?创业的社会意义在哪里?

只要是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符合一般性质的培养目标。大学生如果要称得上创业人才,就要较为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既能够积极创业并创业成功,又能够兼顾学习,并更加热爱学习和思考。

如果学生通过创业实践仅仅感受到的是挣钱的乐趣或者是享受不思考不上课的时光,那么我们的创业教育也是失败的,这样也是培养不出创业人才来的。

从教育学观点来看,学校培养人才,一方面是符合其自由发展,为其个人今后的生活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服务社会,培养公民素质,让学生具备与他人相处、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这两方面的目标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偏向和素质教育偏向上造成了一定的矛盾。这两者——为个人和为社会之目的,本身是非冲突、可共存的,但是在现实中,我们提倡的创业教育,很容易被理解为是一种功利性质的唯金钱论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钻入“钱眼”,认为挣钱就是创业,创业就是不用学习;教师认为创业学生散漫、自我,创业好等于成绩差,这都是对创业人才误解的表现。

消除对创业教育的误解,归根结底在于教育者对教育现实、人性、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责任等更深层次问题的认识。

创业绝不等于挣钱,学校不是培训班,实践导向的教学活动也不等于真正的工作。这里的界限把握,关键在于每一位任课教师,在于其引导的职责。教师应该秉持一种基于学生发展的立场,为其思考,并以此来考量自己教育工作的价值和有效性。

有些学生本身不爱学习,对于高等学校中的这些学生来说,一贯感受到的学校教育是无奈、失败和乏味,高职院校如要重新改造学习的意义,使他们找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创业教育,亦是为学生找到一条更好的发展道路着想,这是对这一层次学生的一次“重塑”,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如果能达到这一目标,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