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大师雕琢理想人生。
古时候,有一个擅长雕刻的匠人,他的雕刻技术远近闻名,常有人来向他请教个中秘诀。他毫不藏私地说:“最重要的秘诀是两项:一是要把鼻子雕大一点,二是要把眼睛雕小一点。这样子的话,若鼻子太大了,还可以向小的方向修改,眼睛太小了,还可以再加大。但是如果一开始鼻子就小了,以后再也无法加大,眼睛一开始就雕大,就没有办法再改小了。”
雕刻需要技巧,人生也是如此,生活总是以各种方式教会我们成长。成长是没有尽头的,如果你不懂得技巧和方法,只会碰得头破血流。唯有掌握了人生智慧的人才能活得怡然自得、从容潇洒。
冯友兰先生便是一位懂得人生雕刻技巧的好手。在三松堂书房的墙壁上,悬挂着冯友兰先生亲笔书写的座右铭:“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坚定的学术理想和中庸的人生追求,宛如两股细流,尽汇于此座右铭中。
对国家,他有与之共沉浮的信念与决心。他多次引用宋代张横渠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身为一个哲学家的远大抱负,也是为民族复兴而追求真理的决绝;
对人生,他取中庸之道一以贯之。他从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象牙塔中走出,从莫名其妙、自以为高深的“清谈”中抽离,以最大众化的方式普及哲学,用最浅显的语言解答人生。于他而言,人生应如“云在青天水在瓶”般自然、纯粹。
然而,理想人生亦需自我雕琢。冯老提出的自然、功利、道德、天地这一涵盖了所有俗世之人的四重境界,便是人生雕琢的不同阶段。年少之时,冯老也曾经历不知有“我”的自然境界和只知有“我”的功利境界,但那只是人生路上一个必经的过程,他最终到达的是贤者与圣人的境界。
雕琢与修炼的过程并不轻松: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经时四年方贯通;一百五十万字的《中国哲学史新编》,横跨生命的最后十年方才成就;“可超不可越”的极高评价,终其一生皓首穷经方才换得;心中忽隐忽现的事功之心,历经无数次的进退方才放下……
跨越了一道道人生路上的坎坷,冯老终于“修得正果”。他以宽阔的胸怀包容一切不同甚至是非议,用有素的涵养面对质疑甚至是责骂。他态度谦和,待人接物从无疾言厉色。面对无数的批判,他坦然夷然,从无愠色,即便是身心备受摧残之时,他仍然表现出“见侮不辱”的超脱。
人生的所有起落与悲喜,都云淡风轻地记录于《三松堂自序》之中,没有“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激越,也没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诘难,一切就如陶渊明的诗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但在冯老的心中仍有一团“真火”在燃烧。“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智慧真是如山如海,像一团真火。这团真火要靠无穷无尽的燃料继续添上去,才能继续传下来。我感觉到,历来的哲学家、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和学问家都是用他们的生命作为燃料以传这团真火。历来的著作家,凡是有传世著作的,都是呕出心肝,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的。”于冯老而言,用生命写就的,不只是“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的学术著作,还有“俯仰无愧作,海阔天空我自飞”的理想人生。
或许冯老的人生未必如其所期望的那般“理想”,但他在俗世的人间烟火中,在尽力勾画一幅关于理想人生的完美图景。不妨随大师的脚步一起,朝着道德与天地之境前行,共同雕琢理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