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蒙学故事(上册)
3255200000013

第13章 淡泊名利,宠辱不惊:自律的故事(2)

皇上因为于谦忠心报国,战功卓著,派人送去一只玉猫金座钟,谁知管家根据于谦的叮嘱把送礼的太监拒之门外。太监有点不高兴,就写了四句话:“劳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劳劲不松。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情不通。”让管家给于谦送去。于谦见后,在下面添了四句:“为国办事心应忠,做官最怕常贪功。辛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太监见于谦这样坚决,无话可说,便回去向皇上复命了。

不一会儿,于谦的同乡好友、一起做官的郑通也来送礼,于谦还是写四句话赠送:“你我为官皆刚正,两袖清风为黎民。寿日清茶促膝叙,胜于厚礼染俗尘。”郑通十分敬佩,于是让家人把礼物带回去,自己进门与于谦叙谈友情。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他作威作福,以权谋私,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而时任地方官的于谦每次进京奏事,却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否则,人家会对你有看法,还会找你麻烦的。”

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风趣地说:“只有清风!我当官是为国为民,不是为了某一个人。只要我为官清廉,认真做事,又何须担心他人?”

为此他曾做过一首《入京》诗以明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绢帕、蘑菇、线香都是他任职之地的特产。于谦在诗中说,这类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调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祸殃了。他在诗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进京什么也不带,只有两袖清风朝见天子。

先生点评: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无疑是对于谦最好的评价了。这是一种潇洒,也是一种气节。自古以来,官场都是个大染缸,能在里面洁身自好已经难能可贵。在保证自身的廉洁之外,还能够以一人之力,澄清官场这缸浑水,更是难上加难。

知识拓展: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杨震“四知”

东汉人杨震,少年时便聪明好学,后拜名儒桓郁为师,学习儒家经典。几年之后,杨震通晓经传,博览群书,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弱冠(二十岁)之后,杨震拒绝了许多大官的征辟,一心秉承父亲遗愿,设馆授徒。杨震坚持有教无类,且学问博大精深,因此远近钦慕,四方求学之士络绎不绝,学生多达三千余人,被人尊称为“关西夫子”。

在设馆授徒的三十多年间,杨震一直以正直清白教诲学生。做官之后,杨震同样以正直清白自守。他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恪尽职守,不私受贿赂,一切事情都秉公办理。

一次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杨震得知昌邑县县令是王密。当初在荆州时,王密因为杨震的举荐而得到重视。如今经过故人管辖之地,杨震决定前往拜访。两人见面,自然是一番寒暄叙旧。等到了晚上,王密怀揣着黄金来到杨震住所,想要杨震帮他打通关系。杨震遗憾地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

王密说:“您不必担心,送金这件事在夜间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回答说:“这件事情,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后非常惭愧,便带着金子回去了。

杨震为官,从不牟取私利。他的子孙们也与平民百姓一样,蔬食步行,生活十分简朴。曾有亲友劝杨震为子孙后代置办些产业,杨震坚决不肯,他说:“让后世人都称他们为‘清白吏’的子孙,这样的遗产难道不丰厚吗?”

先生点评:

古语有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廉洁修身,乃齐家之始,治国之源,平天下之基。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无论是于谦还是杨震,廉洁之风、修身之气,贯穿始终。

知识拓展:

杨震唯才是举

杨震为官唯才是举,选贤任能。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年),杨震被调入朝廷担任太仆之职,后来升为太常。杨震在任太常之前,博士(汉代的博士是指太学的老师)选举大多名不副实。杨震任太常后,唯才是举,他所选用的陈留、杨伦等人,都是通晓经书、学识过人的名士,能将所从事的本门学业发扬光大,儒生们对此称赞不已。

克己奉公

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颍阳人。祭遵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他从小就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贤孝博学。

24年,刘秀攻打颍阳一带时,祭遵前去投奔,刘秀便将其收到帐下。刘秀发现祭遵为人正派,做事讲究原则,便任命他为军市令,负责军营的法令,管理军纪。祭遵执法严明,不徇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相后,依法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欲降罪于祭遵。有人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这样您号令三军才有威信,才能保证以后没人敢再以身试法。”

刘秀听了觉得有理,于是,他不但没有降罪于祭遵,还提升他为刺奸将军。后来,祭遵因屡立战功,又被封为征虏将军,颍阳侯。

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做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了手下的人。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家中并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下葬就可以了。

先生点评:

名利、金钱,这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诱惑,但不同的人在诱惑面前的表现却大不一样。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这应是我们对自己的最起码的要求。

知识拓展:

光武中兴

刘秀称帝后,在政治上改革官制,加强对官吏的监察,强化对军队的控制;在经济上,实行度田,把公田借给农民耕种,提倡垦荒、发展屯田、安置流民、赈济贫民;在思想上提倡经学,表彰名节。这些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木人石心

西晋时期,有一个名士叫夏统,字仲御,会稽人,是位超凡脱俗的隐士。他多才善辩,闻名于世,当时有许多人请他担任幕僚,但都被他拒绝了。

后来,夏统因为母亲病重去洛阳买药,正好碰上三月上巳这天,洛阳王公以下的人都出游。浮桥上、道路上,男女并驾齐驱,街道上满是华丽的车子、鲜艳的服装。当时夏统正在船上晒他买回的药,许多达官贵人的车骑来来往往如云彩一般,夏统却不看他们。太尉贾充觉得奇怪,就问他是什么人。夏统一开始并不回答,贾充一再询问,他才慢慢地说:“我是会稽人夏仲御。”

贾充听说是夏统,对其清名素有耳闻,便想让夏统在自己府上担任幕僚,以借助他的才学和名望来扩充自己的势力,结果被夏统婉言谢绝了。

贾充不甘心,调来整齐的军队,装饰上华丽的车马,吹着响亮的号角,从夏统面前走过。贾充对夏统说:“如果你同意到我身边来做官,就可以指挥这些军队,乘坐这样华美的车子,那该有多威风啊!”夏统像是没有看见眼前豪华显赫的场面,全不动心。

贾充仍不死心,又招来一些美女,在夏统面前轻歌曼舞。贾充心想,这下你总该动心了吧。不料,夏统漠然如初,毫不动摇。贾充见全然打动不了夏统的心,不解地说:“天下竟有这样的人!真像木头做的人,石头做的心啊!”

先生点评:

我们身处的社会有太多的诱惑,要想保持自己高贵的人格,便需要以一颗淡定的心去抵御诱惑。这样,我们才能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知识拓展:

会稽

会稽,古地名,因绍兴会稽山得名。会稽山原来叫茅山,相传公元前2198年,大禹在此处大会诸侯,大禹死后也葬于此处。

不卑不亢的李垂

李垂,字舜工,山东聊城人,北宋官员。咸平年间考中进士,先后担任著作郎、馆阁校理等职。他曾编写了三卷《导河形胜书》,对治理旧河道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他博学多才,为人正直,对当时官场中奉承拍马的风气非常反感,不肯同流合污,因而得罪了许多权贵,一直得不到重用。

当时的宰相丁谓就是一个善于阿谀奉承之人,他用卑劣的手段讨得宋真宗的欢心之后,便玩弄权术,排挤异己,独揽朝政。许多想要升官发财的人都争相吹捧他、奉承他,希望可以获得他的赏识,平步青云。

但李垂从来不去讨好丁谓,有人见此十分不解,便问他为何从未去拜谒过当朝的宰相。李垂说:“丁谓身为宰相,不但不以身作则,公正地处理政事,反而仗势欺人,实在有负于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去拜谒?”这话很快就传到了丁谓的耳朵里,丁谓对此非常恼火,便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去了。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台,李垂则被召回京都。一些关心他的朋友对他说:“朝廷里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学过人,都想推举你做知制诏。不过,当今的宰相还不认识你,你是不是应该去拜访他呢?让他认识认识你,一定会有好处的。”

李垂淡淡地回答说:“如果我三十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了,但是我并没有这样做。我坚持自己的原则,见到有大臣办事不公,就当面指责他,以我现在的年纪,又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借以换取他们的提携呢?”他的这番话又传到了新任宰相的耳朵里,结果,他再次被排挤出了京都。

先生点评:

正直的人永远追求真理,也永远忠实于真理,并不会因为外在的诱惑或权势而有所改变。正直的人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阻力,都会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卑不亢,既不献媚于当权者,也不会因为轻视自己而背弃良知,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

知识拓展:

佞相丁谓

丁谓(966~1037年),字谓之,后更字公言,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在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曾担任宰相,共在相位七年。丁谓才华过人,但是心术不正,做事“多希合上旨,天下目为奸邪”。宋真宗十分迷信,丁谓就投其所好,怂恿真宗到泰山封禅;宋真宗要在宫城营建玉清昭应宫,左右大臣都上书劝谏反对,而丁谓却为真宗出谋划策,使玉清昭应宫得以顺利建造。

丁谓的种种恶行遭到了正直之士的反对,寇准对其尤为痛恶。于是,丁谓罗列其罪名极力排挤,寇准被罢相贬官,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真宗死后,丁谓利用职位之便修改“诏书”,把真宗死因归罪于寇准,并以此为借口,将朝中凡是与寇准相善的大臣全部清除。后来,丁谓还勾结宦官雷允恭把持朝政。最后雷允恭因修建真宗陵墓的事触怒了太后,雷允恭被诛,丁谓被罢相,贬为崖州(今海南省)司户参军,丁谓的四个儿子也全被降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