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蒙学故事(上册)
3255200000003

第3章 人无信不立:信的故事(1)

烽火戏诸侯

西周末年,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当时周王室所在的地方发生了大地震,加上连年干旱,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朝政,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更加激化了社会矛盾。

公元前779年,周幽王征伐褒国,褒国人献出美女褒姒求和。

周幽王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就没有笑过,整天闷闷不乐。周幽王送她各种奇珍异宝,想尽各种办法逗她笑,都没有成功。于是周幽王说:“有谁能让王妃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黄金。”这时虢石父为周幽王出了一个主意,他说:“大王可以跟王妃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赶来。王妃见许多兵马扑了个空,肯定会笑的。”周幽王高兴道:“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周幽王带着褒姒上了骊山,真的把烽火点了起来。各路诸侯以为天子蒙难,纷纷派遣军队连夜前往救驾,到骊山脚下后才发现没有战事。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此时京城里外,已是兵马云集,一片混乱,这种狼狈滑稽的场面,被站在高台上的褒姒看见,不禁哈哈大笑。幽王心花怒放,立刻赏虢石父千金。以后周幽王又数度重复这个荒谬的方法,以致诸侯无人再信周幽王的烽火。

五年后,犬戎大举攻周,周幽王连忙下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但是诸侯们多次受愚弄,以为这次又是周幽王为了讨好褒姒而点的烽火,谁都没有理会。结果周幽王被杀,而褒姒也被抢走了。西周300年的历史宣告结束。

先生点评:

诚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我们每个人都该像捍卫自己的生命一样去捍卫它。一个人若是没有诚信,就会像周幽王那样付出惨痛的代价。

知识拓展:

烽火台

烽火台又称烽燧,是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信息的高台。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烽火台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虽然古老但行之有效。

齐襄公失信

齐襄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个国君,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是他的弟弟。齐襄公昏庸无度,娶自己的妹妹为妻,又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

齐襄公约宋、鲁、陈、蔡四国诸侯打败了卫国,但想到卫国国君是周天子的女婿,害怕卫国报仇,便派大将连称和管至父带兵去守葵丘。

两位大将临走时问:“我们守葵丘要守到什么时候呢?”这时,齐襄公正在吃甜瓜,他只顾一口一口地咬,却不答理他们。两位大将又说:“倒不是我们受不了苦,士兵们也有家啊!”齐襄公吃完一个,又拿起一个,他在手心上掂着,好像要知道这瓜有多重,又好像在琢磨着如何回答他们。沉默了一阵儿,他忽然点点头说:“好吧!等明年吃甜瓜的时候,我就派人去接防。”

第二年吃甜瓜的时候却没人来接防,连称和管至父心想:为什么国君不派人来换防呢?怎么办?打发人去直说不好,思来想去,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派个小兵给国君送甜瓜,他自然就会记起此事。不料,这一举动触怒了齐襄公,他看到送来的甜瓜,比别人当面斥责他还要生气,一气之下,他顺手抄起了一个甜瓜,朝着那个小兵的脑袋砸去。“啪”的一声,甜瓜摔了个粉碎,那小兵的脑袋、脑后、脖子、脸上连瓤带子直往下流。齐襄公还骂骂咧咧地说:“若再催,我叫你们一个个脑袋就像这甜瓜一样开花。回去告诉他们,到明年吃甜瓜的时候再说吧!”

那个小兵回来说明原委,两位大将都很生气,不约而同地脱口骂道:“昏君!”之后连称和管至父便开始谋划起兵,讨伐不守信义、昏庸无度的齐襄公,并最终把齐襄公杀死了。

先生点评:

做人要守信。在人们心里,守诺言、重信用的人往往也是有责任心、知书达理的正人君子,那些虚伪圆滑的小人才会做出背信弃义之事。

知识拓展:

春秋五霸

公元前770~前476年的这段时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期。在这290多年间,社会动荡不安,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480余次。相传春秋初期有140多个诸侯国,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诸侯国。这些大国之间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他们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季札挂剑

季札是春秋时吴王寿梦四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他很有才华,寿梦在世时就想把王位传给他,但季札避让不答应,寿梦只好让长子诸樊继位。

后来,季札受吴王的委托出使北方,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在接待季札时,看到了他佩带的宝剑。吴国的剑在春秋闻名,季札作为使节所佩带的宝剑自然不凡。徐国国君对季札的宝剑赞不绝口,流露出喜爱之情。

季札也看出徐国国君的心意,就打算把宝剑送给徐国国君。但是这把剑是父王赐给他的,是他作为吴国使节的一个信物,他出使各诸侯国时必须带着它,现在自己的任务还没完成,怎么能把它送给别人呢?季札暗下决心,返回时一定把此剑献上。

后来,他离开徐国,先后到鲁国、齐国、郑国、卫国、晋国等地,返回时又途经徐国。当他想去拜访徐国国君以实现自己赠剑的愿望时,却得知徐国国君已死。

万分悲痛的季札来到徐国国君墓前祭奠,祭奠完毕,他解下身上的佩剑,挂在坟旁的树木之上。随从人员说:“徐国国君已死,还留下宝剑做什么呀?”季札说:“当时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我不能因为他已死,就违背自己的心愿啊!”

虽然徐国国君已经死了,但季札并没有因此而不履行“承诺”。

先生点评:

一个已经亡故的赠剑对象,一把价值连城的宝剑,诠释了“信”的真实含义。对于那些对别人作出了正式承诺却又找各种理由不履行诺言的人,季札无疑给他们做出了一个良好的表率。

知识拓展:

季札让国

季札的父亲寿梦在位时,认为季札最有德行,就想把王位传给季札。季札的兄长们也十分疼爱他,认为他最能胜任王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了大哥诸樊。

诸樊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他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子臧拒绝了。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称赞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前贤的所作所为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

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的人,他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不得已,季札退隐于山水之间,整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的决心,这才彻底打消了吴人拥立他为王的念头。

孙武练兵

孙武是春秋时期伟大的军事家,被誉为兵学的鼻祖。他因内乱逃到吴国,把自己所著的兵法书敬献给吴王阖闾。

阖闾说:“您写的兵法十三篇,我都细细读过了,您能当场演习一下阵法吗?”孙武回答说:“可以。”于是吴王派出宫中美女一百八十人,让孙武演练阵法。

孙武把她们分成两队,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担任队长,每位宫女手拿一把戟。孙武说:“演习阵法时,我击鼓发令,你们听从我的指挥。”她们都齐声说:“是。”

一切准备妥当后,孙武击鼓发令向右,宫女们却嬉笑不止,不遵从命令。孙武说:“规定不明确,口令不熟悉,这是主将的责任。”于是他重新申明号令,并击鼓发令向左,但宫女们仍然嬉笑不止。

孙武说:“规定不明确,口令不熟悉,这是主将的责任。但现在你们已经明确了规定,却仍然不服从命令,那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罢,命令斩杀两名队长。

当时吴王正站在观操台上,见孙武要斩杀他的两个爱妃,急忙派人向孙武传令:“我已经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请您不要杀掉她们。”

孙武回答说:“臣既然已经受命为将帅,就应该尽职尽责做好分内的事。”说完,仍旧命令斩杀两名队长示众,并重新任命两名宫女担任队长。孙武再次击鼓发令,宫女们按照鼓声听令,没有一个人敢发出嬉笑声。

先生点评:

古人云:“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具备守信的品质,他就必然是个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的人。

知识拓展:

常胜将军孙武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他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孙武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所著《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

商鞅立木为信

商鞅是卫国的贵族,原名公孙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在魏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公叔痤临终前将商鞅推荐给了魏惠王,希望魏惠王任他为相,但惠王并没有把商鞅当回事,也没有重用他。

后来,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招纳有才有识之士,于是便离开魏国,来到了秦国。商鞅舌战当时秦国贵族、力排众议,向秦孝公提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很受秦孝公的赏识。于是秦孝公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实行变法。

当变法的各项具体法令都已制定好后,商鞅并没有急着将其公之于众,而是首先取信于民。商鞅在秦国都城南门立了一根三丈余长的木头,召集百姓并当众许下诺言:“凡是能将木头搬到北门的人,奉上十金作为奖励。”

百姓感到莫名其妙,议论纷纷。有人说:“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搬一根木头就赏赐十两黄金?”有人跟着说:“是啊,我看这事儿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众人指指点点,猜测商鞅的用意,并没有人愿意上去搬那木头。

于是商鞅又当众宣布:“若是有人把木头搬到北门,赏赐黄金五十两。”众人哗然,更加认为这不会是真的。

这时,一个中年汉子走出人群对商鞅一拱手,说:“既然官老爷发令了,我就来搬,五十两黄金不敢奢望,赏几个小钱还是可能的。”

中年汉子扛起木头直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群也跟着他来到北门。中年汉子放下木头后被官吏带到商鞅面前。商鞅笑着对中年汉子说:“你是条好汉!”说完,商鞅拿出五十两黄金,在手上掂了掂,说:“拿去!”

消息迅速从咸阳传向四面八方,国人纷纷传颂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他的变法措施也因此在秦国顺利推行。

先生点评:

“人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实守信、信守诺言是一种美德,更是为人处世之本。一个人如果言而无信,失去了别人的信任,就如同失去了比千金还宝贵的东西。

知识拓展:

商鞅作法自毙

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惠文王继位。贵族们知道惠文王痛恨商鞅,于是便制造流言飞语,甚至诬陷商鞅谋反,惠文王于是下令捉拿商鞅。得知这一消息,商鞅只身离开家,打算逃往他国。

商鞅急于逃离秦境,匆匆赶路,来到关下,不想被守关军士拦住,声称:“商君有令,黄昏后非公事不得出城。”商鞅这才意识到必须投宿住店。他来到一家旅店,老板走出来说:“既是客人我们当然欢迎,请问您是谁,弄不清身份,我会被杀头的。这是商君的法令,违背不得呀。”商鞅当然不敢承认自己的身份,走出旅店,仰天长叹:“我这是作法自毙呀!”

后来,商鞅被惠文王处以车裂之刑。

蔺相如完璧归赵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也想得到这块宝玉,便派使者带着书信来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愿拿出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和氏璧,不知赵王是否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