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史记故事(导读本)(上册)
3256500000001

第1章 前言(1)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从“三皇五帝”开始算起,中华文明已经静静流淌了五千多年。

从茹毛饮血的时代一路走来的中华民族,在延续生命的同时还创造出了无比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五千年的历史中,既出现过留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也有很多自私自利的龌龊小人。纵观整个历史,为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既有昏庸无能的帝王、英明神武的首领,也有犯颜直谏的忠臣、幽默诙谐的小人物,还有很多只在书中看到过的刺客……他们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水滴,但无数的他们会聚到一起,就成了历史的滚滚洪流,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史记》是由我国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历史书籍中的佼佼者。它穿越时空而来,把一个个形象生动的历史人物惟妙惟肖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将上古时期的“五帝”到汉武帝期间三千多年的历史一一记录下来。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我们不仅要好好珍惜,还要启动智慧之门,汲取其中的精神和力量。

遗憾的是,由于时代和语言的局限性,现在的中小学生对古典文学缺少兴趣,加之阅读能力有限,从而使他们很难充分享受古典文学带来的乐趣。本书以此为出发点,从《史记》中精选了一部分富有趣味的故事,旨在引起广大中小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而更深刻地了解源远流长的华夏史。

本书首先介绍了关于《史记》的史学和文学价值,令小读者能够在后面的阅读中欣赏到《史记》独特的艺术性;然后以朝代顺序讲述各个历史故事,使小读者可以在具有趣味性的阅读中了解各个朝代的历史。在书的最后,编者还列出了主要帝王的在位时间和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表,以方便小读者进行相关的检索和查阅。

此外,书中还对提到的历史知识进行了必要的扩充,选择了一些传说、民间故事来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此外,本书还会在文章中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小读者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而不是一股脑地把既有的结论填进脑子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小读者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可能为其中某个故事哈哈大笑,也为其中某个人物的悲惨遭遇默默垂泪,但是当合上这本书的时候,希望小读者们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现在,让我们一起展开这幅瑰丽的历史画卷,徜徉在历史的长河里吧!

引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由汉武帝时期的史官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塑造了众多形象鲜明的人物,不仅是中国史书中的上乘之作,也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本章简要介绍了司马迁的生平、著《史记》的过程以及《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千古太史公——司马迁

太史公是这样炼成的。(1)

司马迁的《史记》总是被后人称颂,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史记》不仅是史书的典范,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由此,我们不禁要问;作者司马迁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这是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的一段自我介绍。

这段话主要介绍了司马家族作为史官的“光荣历史”。据说这个家族作为史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候还是黄帝的孙子颛顼帝统治天下,他任命一个叫做重的人掌管天文,另一个叫黎的人负责掌管地理;一直到夏商时期,重黎的后代仍然是掌管天文地理的官员。到了周朝,重黎氏的后代中出了一个叫休甫的人,他做了一个司马的官,从那以后整个家族就改姓司马了。

周宣王以后,司马家好几代人都做史官。周朝内乱之后,司马氏离开都城,逐渐散布到全国各地。

司马迁的祖先曾经弃文从武,但是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这一代,又做起了史官,并且成了大汉王朝一个很重要的官员——太史令。司马谈一直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就是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梳理清楚,编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历史巨著。为了这个目标,他一直在努力。自从做了太史令,他就一直在搜集史料,为编写这部史书做准备。

不过,他觉得要独立完成这一巨著,时间、精力和才学都不够,因此他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司马迁身上,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父子联手完成这部史书。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年左右),字子长,出生在龙门(今山西河津市)。从出生那天起,父亲就对他寄予厚望并且严格要求。他10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背诵《左传》(2)、《国语》(3),并且表现出很高的史学天赋。他善于思考,对历史典籍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司马谈对此十分欣慰,所以就更加认真地栽培他。司马迁到长安之后,父亲安排他拜当时的名士董仲舒(4)和孔安国为师,在两位大师的悉心调教下,司马迁到20岁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学者了。

父亲觉得只读书还不够,还要亲自去了解真正的历史。所以在父亲的支持下,司马迁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游学生涯,这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旅行。他走遍了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考察民俗,收集资料。他曾经漫游到汨罗江畔(今湖南省东北部),在屈原(5)投江自尽的地方高声朗诵屈原的诗歌,痛哭流涕;在韩信的故里淮阴(今江苏淮安),他走访了很多韩信故乡的人,掌握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在孔子的故乡曲阜(今山东曲阜),他与当地的儒生一起参加拜师典礼,学习古礼,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孔子的尊敬。

这次游学,司马迁获得了很多古籍上看不到的材料,而且他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也变得更加深刻。在这次游学中,司马迁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饱览了中国的壮美山河,陶冶了性情,同时也提高了文学修养。司马迁的这次游学经历是真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他走向成功迈出的坚实一步。

游学归来后,司马迁做了汉武帝的随从,因为见多识广,司马迁很得汉武帝的赏识。后来汉武帝还派他以“特使”身份出使西南少数民族部落,这让司马迁有了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机会,也为他关注少数民族政策问题打下了基础。

(1)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2)《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编年体史书。

(3)《国语》: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朝王室和鲁、齐、晋、郑、楚、吴、越等诸侯国的历史。

(4)董仲舒: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学家和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把儒家的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5)屈原: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代表作有《离骚》、《天问》等。

忍辱著《史记》。(1)

司马迁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这为他编著《史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像世界上所有成功的人一样,想要取得辉煌的成绩,光有广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司马迁编著《史记》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可以说《史记》中充满了司马迁的血和泪。

当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司马迁的父亲过世了。这一年,汉武帝打算到山东泰山封禅(2),按传统礼法这么重要的事情应该由太史令主持,可是司马谈身体不好,汉武帝便把他留在了长安,让他安心养病。司马谈却因此心中抑郁,病情反而加重了。

这个时候司马迁刚刚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回来,见他回来,司马谈的眼睛又有了光芒。他拉着司马迁的手,气息微弱地诉说着自己不能参加封禅大典的遗憾,最后又嘱咐司马迁一定不要辱没祖先的名声,要写出一部光耀千古的历史巨著,只有这样,他才能安心地离开这个世界。司马迁含泪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父亲去世三年后,司马迁守孝期满,汉武帝任命他为新的太史令,负责记录史实,管理朝廷的文书档案以及天文、历法等事务。

司马迁刚一上任,就发现当时使用的历法太古老了,而且误差很大,于是他联合了一些大臣,建议修改历法,汉武帝就将这件事情交给他去办。为了制定出更加实用的历法,司马迁邀请了当时的占星专家和历算专家组成了一个小组,经过一年的努力,他们成功创制了《太初历》(3),并在全国推广。《太初历》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这个历法一直沿用了180多年,后世的历法也是以太初历为基础修订的。可惜的是,《太初历》的原文已经失传了。

司马迁的心中一刻也没有忘记过父亲的遗愿,接任太史令之后,他就开始整理父亲收集到的书籍和史料,想要专心写作,潜心修史。他一头扎进了浩瀚的书海中,为《史记》的写作积累素材。

但是好像上天故意要考验司马迁的毅力,那样平静又忙碌的日子,司马迁只享受了四年,就在朝堂上因言获罪。

起因是这样的:汉武帝派李广利(4)带兵三万攻打匈奴,结果几乎全军覆没,而李广利则逃了回来。他的逃跑致使李广的孙子李陵(5)只能带领五千步兵与匈奴孤军作战,匈奴单于(6)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住,但是李陵的箭法很好,而且士兵很勇敢,所以单于没能打败李陵,此外单于也不知道汉军的虚实,所以不敢贸然进攻。后来李陵手下一个军官叛变,他告诉单于李陵后方没有救兵,还把能够连续射箭的装置的制作方法告诉了单于。最终,李陵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

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回汉朝,整个朝堂一片哗然,大家纷纷谴责李陵贪生怕死。最后,汉武帝问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想了一下,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一定是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其实李陵和司马迁算不上很好的朋友,司马迁帮李陵说话也只是出于一个史官应客观面对事实的立场。

但是汉武帝听完司马迁的话后,勃然大怒道:“你替投降的人狡辩,是想反对朝廷吗?你和李陵是想合谋毁掉大汉江山吗?”震怒之下,汉武帝把司马迁关进了监狱。

不久,有传闻说李陵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一怒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和妻儿。第二年,汉武帝又下令处死了李陵全家,而受到牵连的司马迁被处以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受尽了折磨,几乎送了性命。司马迁本想一死了之,但是他想到了父亲临终前殷切的眼神以及自己多年的心血,最终决定忍辱负重,继续完成《史记》的写作。

公元前96年,汉武帝大赦天下,司马迁终于离开了监狱,这年司马迁50岁。他出狱后被任命为中书令,地位很高,但是从那以后,他闭门著书,不再过问政事。过了5年,也就是公元前91年,名传千古的《史记》终于完成,全书共有130篇,52万多字。

(1)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2)封禅:中国古代帝王为祭拜天地而举行的活动。

(3)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

(4)李广利: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西汉时期的将领。

(5)李陵: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汉武帝灭其三族,致使李陵与汉朝彻底断绝关系。李陵的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学界对他的评价也一直存在争议。

(6)单于:匈奴人对首领的尊称,意思是“广大的样子”。

史家之绝唱——史书的新篇章

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的《史记》中不仅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在字里行间还体现了司马迁的进步思想,这些思想使得《史记》从众多史书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班固(1)曾经称《史记》的写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史记》中记载的每个事件都是有根据的,没有因为作者喜欢某个人就把这个人塑造成神一样光辉的人物,当然也没有因为讨厌一个人就把他写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