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史记故事(导读本)(上册)
3256500000003

第3章 原始社会时期(1)

在古代先民的认识中,“三皇五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开端。关于这些伟大祖先,各地都流传着许多的神话传说。司马迁通过对史书的研究以及实地考察,选取了那些可以确定的史实写进了《史记》。他认为“三皇”的事迹更接近神话,因此司马迁的《史记》是从五帝开始的。

中华始祖黄帝

轩辕长成(1)

黄帝生活于中国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历史的缔造者。黄帝的故事大多来自人们的传说,这些传说给黄帝的一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甚至他的出生都是与众不同的。

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2)的说法,炎帝是三皇之末,黄帝是五帝之首,炎帝和黄帝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我们到现在也经常自称是“炎黄子孙”。

传说黄帝的父亲是有熊部落的首领少典,母亲是附宝。据说附宝怀孕后,四肢无力,整天无精打采,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七八个月。看到这种情况,少典很是着急。这时,少典的一个手下出了一个主意,他对少典说,现在已经是初夏了,天气会越来越热,恐怕附宝的身体会越来越吃不消。不过在一个叫做轩辕(今河南新郑)的地方有一座寿丘山,山的四周有很多树木,还有潺潺的流水,十分凉爽。

少典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带着部落离开了原来燥热的有熊,来到了凉爽的寿丘山。后来,附宝贪恋轩辕这个地方的美景,不愿意再回到有熊,于是在这里住了十五六个月。但奇怪的是,一般妇人都是怀胎十月生下孩子,可是附宝肚子里的孩子却迟迟不肯出来。

24个月过去了,附宝终于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长得有点儿奇怪,他的皮肤淡黄,额头中间突起,远远望过去,就像头上长了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一样。刚一出生,他就四处张望,好像在观察周围的环境。少典夫妇把出生地作为他的名字,取名为轩辕。少典非常喜爱这个奇异的孩子,他料定轩辕将来必然大有作为,于是就派人精心照料。

一出生就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轩辕果然不负众望。刚出生不久,他就开始说话,七八岁的时候就能像大人一样说话办事,是远近闻名的神童。长大之后,他更是才思敏捷,而且勤奋好学,诚实重信。到20多岁时,轩辕已经是一个见识广博、明辨是非的“准部落首领”了。

后来,少典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轩辕。轩辕所处的时代,神农氏也就是炎帝的势力开始衰弱,各个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粮食和财物,三天一小战,五天一大战,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不过,有熊部落的人就幸福多了,因为部落首领轩辕没有带领百姓对外侵略,而是用自己的德行教化百姓,同时操练军队保护自己的部落。

看到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炎帝也很着急,但是依靠现有的势力已经不能再控制各地的部落首领了,于是炎帝向轩辕求助。轩辕答应了他的请求,开始征讨各路作乱的部落。黄帝屡战屡胜,最后那些战败的部落首领都归顺了轩辕,年年向轩辕纳贡,天下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1)选自《史记·五帝本纪》。

(2)三皇五帝:传说中上古社会的领袖。历来“三皇五帝”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同的观点中,“三皇”是指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统一中华(1)

轩辕战胜了各个部落之后实际上成了真正的领袖,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服从轩辕的号令,到底是谁在反对他呢?

轩辕成了首领之后,前任首领炎帝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论德行,自己并不比轩辕差,只是不忍心天下百姓处于战乱之中才请轩辕出手相助,没想到竟然连首领之位也被夺走了。他并不甘心就这样把自己统领天下的权力拱手相让,所以一直想把已经归附轩辕的首领们打败,重新夺回掌管天下的权力。轩辕也意识到炎帝蠢蠢欲动,他认为如果不能收服炎帝,天下就没有真正的和平。

于是,轩辕一方面施行仁政,让百姓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加紧整顿军队,增强军队的作战能力。时机成熟后,轩辕便率领军队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的郊野与炎帝展开了激战。三战过后,炎帝大败,轩辕如愿征服了炎帝。此后,炎帝部落与轩辕部落合并成“华夏族”, 占据了中原地区,在黄河中下游两岸的广阔土地上逐渐创造发展起伟大的华夏文明。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开端。

另一个不服轩辕统治的人就是蚩尤。他是九黎部落的首领,为人非常残暴,但是能征善战,当时大多数部落都不是他的对手。他认为自己实力非凡,为什么要屈服于轩辕的领导呢?所以他不停地兴兵作乱。后来,他下定决心要与轩辕决一雌雄。于是轩辕命令各地的部落首领率领军队在涿鹿(今河北涿鹿)的郊野会合,轩辕和蚩尤双方都集结了自己所有的兵力进行殊死搏斗,最终轩辕擒杀了蚩尤。这次战役以后,天下的首领都尊轩辕为盟主,轩辕也不负重托,任用了一大批德行兼备、能力非凡的手下,并带领着这些大臣为百姓排忧解难。他常年东奔西走,基本没有固定的住所,经常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休息。轩辕的政策英明仁慈,在他统治时期,大多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当时的人们都认为只有万物赖以生存的黄土地才能够代表轩辕的伟大功绩,还认为他德配天地,是帝星下凡,于是都尊称他为“黄帝”。

黄帝的正妃是西陵国的女儿嫘祖。相传嫘祖是一个非常贤德的女子,全力支持黄帝的事业。此外嫘祖本人也非常聪明,是种桑养蚕的创始人,教会人们养蚕缫丝,织成丝绸,做成漂亮的衣服,让人们从此不再衣不蔽体,因此后世人们把嫘祖奉为“先蚕圣母”。嫘祖为黄帝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一个叫昌意。

后来昌意的儿子高阳继承了黄帝的盟主之位,他就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颛顼帝沉稳有智谋,心胸豁达且明白事理。他继承了黄帝的优良传统,不辞辛劳地带领百姓开发了大片的土地,并且制定了历法来指导百姓按照自然季节和气候变化来发展生产。传说凡是光芒能照到的地方,各种生灵都诚心地接受颛顼帝的领导。

颛顼帝死后,玄嚣的孙子,也就是黄帝的曾孙高辛继位,这就是帝喾。帝喾品德高尚,非常注重自我修养。他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治理天下,从不偏袒任何一方,百姓都很佩服他。

(1)选自《史记·五帝本纪》。

仁德的尧帝

尧帝为政(1)

尧帝曾经是陶唐氏的首领,因此也被称为唐尧。他是上古时期的贤君,是继黄帝之后最有威望的首领,也是历朝历代贤明君主学习的楷模。

传说尧帝出生在伊祁山(今河北顺平县境内),因此伊祁山又被称作尧山。在尧山南边也有一座山,叫庆都山,传闻这里是尧的母亲庆都的出生地。

尧的名字叫做放勋,他可不是一个平常人。史书上是这样评价他的:“其仁如天,其德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尧这个人的仁德就像天一样,保护着世间的万物;明智得就像神一样,靠近他就能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望着他也能体会到安详。他虽然富有但从不骄傲,虽然尊贵但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帝喾去世后,放勋的哥哥挚继承了首领之位,但是他没有突出的政绩。而被封在陶唐的放勋则与百姓同甘共苦,游刃有余地处理着各项事务,把陶唐打理得井井有条,深受百姓的爱戴。各个部落的首领开始亲近放勋而疏远挚。挚看到这种情况后,亲自率领官员把首领的位置让给了放勋,定帝号为尧。

尧在位的时候,工作一丝不苟,生活上从不奢侈浪费。他经常戴着一顶黄帽子,穿着黑色的粗布衣服巡游四方,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只是披一张鹿皮来御寒。百姓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纷纷劝说他:“您是我们的首领,吃、穿、住都应该是最好的,您现在这个样子,让我们心里很难过啊!”但是尧笑着摇了摇头,说:“我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让天下的人都能吃饱穿暖,过上富裕的生活。天下哪怕只有一个人挨饿受冻,那也是我的失职啊!”听到这些话,百姓们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尧手下的大臣也是个个聪明能干。他们勤勤恳恳地工作,把各项工作都完成得十分漂亮。尧派手下的大臣羲氏、和氏推算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并制定出相应的历法。他们把一年分为366天,划分出春夏秋冬四季,然后把每年的时令告诉百姓,让人们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来安排生产。由于用人得当,措施得力,各部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尧出身尊贵,却从来不轻视别人的意见。即使作为至高无上的首领,他也从来不独断专行。他经常召开部族会议,听取别人的意见。为了能时刻听到来自百姓的声音,他还在自己的茅草屋外设了一面鼓,谁要是对他或者部落联盟有什么建议和意见,随时可以敲打这面鼓,尧听到鼓声会马上接见提建议的人。尧还在交通要道上埋上了一根木柱,派专人看守,民众有意见可以对看守人讲;如果来的人愿意当面对尧诉说情况,看守人也会给予指引。

在尧圣明的领导下,当时的百姓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因此人们十分拥护他。尧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选自《史记·五帝本纪》。

尧舜禅让(1)

尧帝在位70年后,他开始为选择自己的继承人而担忧。他认为领导者十分重要,有一个好的领导者,天下才能平平安安,于是他做出决定:传贤不传子。他派百官去寻找贤德的人来做下一位首领。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符合要求吗?

尧在一次部族会议上问众大臣:“在你们心目中,谁能够统领百官,辅佐我治理天下呢?”有人推荐了尧的儿子丹朱,尧说:“丹朱愚笨又性情凶恶,不能治理国家。”大臣们商量一番之后推荐了舜,尧说:“我也听说过他,但不知他的人品如何。”大家一致称赞舜是一个贤德的人。

但是尧还是不放心,他决定亲自去见一见这个众人交口称赞的贤人。他来到舜生活的地方,碰巧看到舜赶着一黄一黑两头牛在犁地。牛屁股上各绑着一个簸箕,长方形的地块不是顺着犁而是横着犁。

尧觉得非常奇怪,便好奇地问道:“年轻人,人家犁地都是顺着犁,你为什么要横着犁呢?”

舜答道:“母亲交代要横着犁,不能违背母亲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