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狩猎财富:沈南鹏向左 熊晓鸽向右
3256900000038

第38章 多面熊晓鸽(2)

1981年,熊晓鸽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有一天,母亲像往常一样又来学校来看他。还是和平常一样,母亲早已炖好了鸡汤,看着熊晓鸽喝光。不过,这次有些不一样,她并没有提出要在学校里走一走,她说有点不舒服。熊晓鸽没有想到,母亲在回家的第二天,就脑溢血,一病不起,8个月后就离开了人世。

母亲的突然离去,给熊晓鸽带来了无尽遗憾:“生前,我来不及带她走出湖南,走出国门,看看外面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我来不及与她分享创业的兴奋、成功的喜悦;我来不及请她坐飞机、住豪宅,遍尝人间美味;我来不及再问问她小时候吃过的苦……”

虽然有太多的遗憾,不过,熊晓鸽记住了母亲最大的心愿,那就是“下辈子要好好读书”。于是,熊晓鸽竭尽所能,帮助那些渴望读书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他不仅在母校湖南大学设立了奖学金,在波士顿大学也设立了专门资助中国留学生的专项奖学金。十几年间,接受过熊晓鸽奖学金资助的学生和教师,已超过400人。

生前与母亲的一个约定,让熊晓鸽永远不能忘怀。这个承诺和约定,熊晓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他的深情。

§§§第三节 家有智慧燕:如果你不是百万富翁,就不要嫁给千万富翁

出现在公众面前的熊晓鸽,总是西装笔挺,精神抖擞。熊晓鸽对着装的在意,对自我形象的讲究,不仅仅出于作为公众人物的责任和礼貌,还源于太太的熏陶。熊晓鸽的太太名叫罗燕,现任美国银梦电影公司负责人。

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的罗燕,成长于上海。在刚刚恢复高考的时候,罗燕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上海人艺当演员。

1984年,罗燕主演了电影《女大学生宿舍》,获百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该片获当年“政府最佳影片奖”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85年,罗燕主演了《红衣少女》一片,获百花奖最佳女配角提名。

1986年8月20日,已成为国内一线女影星的罗燕,怀揣着60美元,只身前往美国追寻电影梦;3天后,当时在新华社工作的熊晓鸽,也带着38美元踏上了赴美国波士顿大学留学的征程。那时,两人还互不相识。

巧的是,罗燕拿的是波士顿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奖学金。就读于同一所大学,让罗燕和熊晓鸽逐渐熟识。只是当时两人都以学业为重,友情更多于爱情。

1989年罗燕读完波士顿大学研究生课程,在美国洛杉矶戏剧中心制作部实习。自1990年起,罗燕在洛杉矶戏剧中心当制作助理两年。1992年底,罗燕在房地产保险公司改行学行销。经过半年的磨炼,罗燕成为一名销售骨干。1993年,罗燕创建了自己的公司——蒙斯通国际公司,经营专利产品生产及销售。这一年,罗燕也收获了与熊晓鸽的爱情。

1994年,罗燕又在上海创建上海蒙斯通国际文化娱乐有限公司,开始发行电影电视节目。随后的数年时间里,罗燕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渐成为第一个在好莱坞八大公司担任主制片及编剧的华人。

对于电影界的人来说,制片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何况是好莱坞的总制片人。在这条道路上,华人走了很长时间,多数人也只做到了执行制片的位置,而罗燕以主制片的身份,带着她的洋助手们奔波在好莱坞的片场。

罗燕在不经意间,开创了中国制片人难以超越的运营模式:由中国制片人原创开发、运作,与世界最大的电影公司环球公司签定合作合同,自己独立运作完成电影作品。

罗燕有着忘我的工作状态:她每天带着200多名演职员一起工作,既要处理财务、人事问题,又要考虑电影的艺术效果;既要省钱,又要拍出精彩的影片……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身心都会遭受严峻的考验,而罗燕总能咬牙坚持下去。

同样的,熊晓鸽忙起来的时候每天只能睡3个小时的觉。但当别人见到他时,他总是一副精力旺盛、准备放手一搏的样子。

熊晓鸽和罗燕,两人的名字刚好符合了两人各自的性格和工作状态。熊晓鸽就像一只永远充满活力的鸽子,一旦展开翅膀就会越飞越高;而罗燕则像一只不惧风雨的燕子,在风雨的磨炼下,为了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工作的时候,两人都是“飞来飞去”。作为IDG的全球副总裁,熊晓鸽需要经常穿梭于北美和亚洲之间,罗燕则会为了和编剧商量剧本,在美国各地“飞”。

如今,熊晓鸽和罗燕两人不仅在各自的事业上缔造了传奇,还共同营造着温馨的二人世界。对物质生活不太看重的罗燕,在衣食住行中,比较侧重于“住”,因为他是搞创作的,她需要比较安静的环境。

熊晓鸽尊重妻子的选择,根据罗燕的建议,熊晓鸽将家安在美国帕萨迪纳市郊外一个高尔夫球场上面的山顶上。这里到处都是绿草地、大橡树,空气清新,环境幽雅。房子的后花园紧连着国家野生公园,常有各种野生动物到熊晓鸽家的花园里散步。

很多人会羡慕罗燕的生活,因为她不仅事业有成,还有熊晓鸽这样富有的丈夫。对此,罗燕有这样一个理论:“如果你不是一个百万富翁,就不要嫁给一个千万富翁。”

当熊晓鸽开始追求罗燕的时候,她的蒙斯通国际公司已经开始赢利;当两人结婚时,罗燕已经进入美国的主流电影渠道,成为好莱坞第一位华人女制片人。

罗燕的幸福是精神上的幸福,绝大部分美满的婚姻都是要讲究门当户对的,双方差异太大可能会导致不合。在罗燕眼中,门当户对是双方的生活品位、艺术品位的对等,爱情在通常情况下很难改变双方早已养成的生活习惯,所以平等才是最重要的。

罗燕口中的百万、千万富翁只是个比喻,她强调的是精神上的对等:“假如我对熊晓鸽有什么不满意的话,比如,他花太多的时间用来应酬和交际,而某本书或某部电影,我跟他说过的,值得他看、值得他和我讨论,他却忽略了,这个时候,我就会和他说。”

在罗燕眼中,那个让人羡慕的“千万富翁”熊晓鸽,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他只是那个每天回到家里,随手把东西一扔,然后在第二天出门的时候,又会因为找不见它们而把自己急得满头大汗的“笨小孩”。

§§§第四节 秀出商人的历史地位

“商人本身其实是最没有历史地位的。”这是熊晓鸽经常对朋友讲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直试图改变的一种观念。熊晓鸽对于商人的认识,源自华人中曾经名列美国十大富豪之列的电脑名人王安博士。

1989年,熊晓鸽还在卡纳斯公司当记者的时候,曾采访过王安。王安在回顾自己商业历程时说,最值得骄傲的一点就是自己是个发明家,而自己作为商人的成功,除了勤奋外,主要靠运气。

王安的公司在鼎盛时期,年收入达30亿美元。在美国《幸福》杂志所排列的500家大企业中名列146位,在世界各地雇有三万多名员工。

现在过去了20年,王安公司已不复存在,大学里学计算机的学生也大都不知道王安这个人。由此,熊晓鸽意识到,商业上再成功、个人的身价再高,也总有被人遗忘的一天。

但王安的发明成果,他捐建的“王安演艺中心”和麻省总医院耳鼻喉研究中心,却永远能够上演属于自己的“秀”。从王安身上,熊晓鸽体会到“商人”的真正意义所在:“我希望别人不是记住我做的事,而是感受到我带来的价值。”

事业上的成功,让熊晓鸽体会到“商人”的价值,也让他有能力关心改变自己命运的教育事业。

1996年,熊晓鸽在湖南大学设立了奖学金。奖学金的数额高达100万元人民币,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留学生在国内建立的最大一项奖励基金。熊晓鸽的人生转变起源于湖南大学,他曾说过:“湖南大学是我心灵中一个美好的角落。”对湖大的感情,让他很愿意帮助湖大的学子们。令他欣慰的是,拿到该项奖学金的100多名学生中,80%都考上了研究生。

1997年,熊晓鸽又慷慨解囊,在波士顿大学传播学院成立50周年之际,设立“熊晓鸽奖学金基金”,每年资助4名中国留学生。

关注教育的同时,熊晓鸽没有停下慈善的脚步。

1998年夏,湖南遭遇百年未遇的洪灾。在赈灾文艺晚会上,刚下飞机的熊晓鸽当场捐赠20万元,随后又代表IDG公司向湖南整个救灾活动捐款100万元人民币。

2008年5月14日,汶川地震发生两天后,熊晓鸽代表IDG率先捐款100万元人民币。同时,他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向全球华人发出共同为地震灾区捐款的倡议书。

出身媒体记者的熊晓鸽没有忘记自己的老本行,对于新闻事业的关注,也让熊晓鸽更添文化人的气息。

2004年,熊晓鸽在波士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设立了两个奖项:熊晓鸽新闻终身成就奖和熊晓鸽亚洲报道年度记者奖。奖金分别是3.5万美元和1.5万美元,而新闻界最高的奖是普利策奖,奖金也不过1万美元。

第一届“熊晓鸽新闻终身成就奖”的得主是美国广播公司晚间新闻节目《夜线》的主持人泰德·科贝尔。泰德·科贝尔在美国广播公司工作了40年,曾经荣获数次重要电视大奖。当泰德从熊晓鸽手中接过奖杯时,十分激动,他笑称:“这是一个百万富翁颁给另一个百万富翁的奖。”

由于熊晓鸽对波士顿大学的不断资助,2005年,波士顿大学董事会全票通过,选举熊晓鸽出任董事。熊晓鸽也因此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内地留学生进入美国主流大学担任校董的第一人。

除了关注教育、慈善、新闻这些熟识的领域外,熊晓鸽还为中国的医疗事业发展贡献着力量。

2000年2月,IDG总裁麦戈文向母校麻省理工学院(MIT)捐款3.5亿美元,成立了MIT麦戈文人脑研究院。该研究院旨在通过跨学科研究,探索人类进行学习和交流沟通的奥秘。如今,研究院已成为世界著名的人脑研究中心。

在看到MIT麦戈文人脑研究中心的成功后,麦戈文希望在欧洲或亚洲再捐资建立一个类似的中心,中国、日本、新加坡等都是候选地方。

熊晓鸽努力说服麦戈文将研究院设在中国,熊晓鸽有自己理由:“中国有8000多万脑病患者,将研究院设在中国将对中国的经济和教育有很好的影响;在我上大学时,我母亲患了轻微的脑中风,但因为当时没有医疗条件,母亲在患病8个月后去世了。因此,我希望今天中国的脑病患者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无论是“私情”还是“公心”,麦戈文被熊晓鸽打动了。

2008年1月14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MIT)麦戈文人脑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师生交换、合作科研项目、信息和学术出版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

熊晓鸽个人捐款80万美元,用于促进与支持MIT麦戈文人脑研究院在中国的发展。

2008年8月2日,第二届APEC亚太中小企业峰会在杭州举行。熊晓鸽在这次会议后,首次提到了自己退休后的打算。熊晓鸽已经给自己选择好了两个方向,要么去大学当教授,要么去管理慈善基金。

熊晓鸽经常会去哈佛商学院,教一些商业课程。同时,对慈善的兴趣,又让他有了另一种选择。同样是因为在投资领域的丰富经验,熊晓鸽可以让这些非赢利基金赢利,为慈善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美国波士顿大学第一位华裔校董,熊晓鸽对于如何发展大学教育有着更直观的体会,教育自然成为他退休后最关注的事。“我准备利用自己掌握的投资方面的知识,为教育机构做一些事情,比如告诉他们怎样才能融到更多的教育资金。”

熊晓鸽用自己一系列的行动,重新定义了新时代商人的地位。他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着属于自己,也属于整个社会的“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