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最有价值的忠告
3259400000016

第16章 最有价值的事业忠告(2)

巴菲特观点:

激情是具有感染力的,对工作充满激情并让这激情影响到你身边的人,是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良好素质。

忠告启迪:

在事业的舞台上,我们是以精彩的表演博得众人的喝彩和掌声,还是因蹩脚的表现而被迫退场,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手中。如果我们抱着做好做坏对我们意义不大的心态,又怎么会努力地工作,又怎么能将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我们对工作毫无激情,反映出来的就是对工作应付敷衍,业绩平平,毫无建树,最终被淘汰。

无论你现在正从事着什么工作,都要将它视为毕生的事业来对待。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视平凡的工作为终生的事业,充分调动热情,你才能告别平庸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每个工作岗位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职能,都是从业人员在社会分工中获施展能力的舞台。人们不仅通过工作岗位获取生活来源,还能够履行社会职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也许你的工作岗位并不如你所愿,也许你觉得它是那么平淡无奇,但是,要记住,每一个岗位都是展示才华的舞台,大家看到的是一个平庸的你,还是一个卓越的你,完全由你的演技决定,由你对工作的态度决定。,由你浑身是否焕发激情与活力来决定。

忠告六十七全面调查以后再投资

忠告提出者:

沃伦·巴菲特

情景回放:

巴菲特向来都是亲自考察所投资的企业,在决定对斯科特公司(出版过世界百科全书的企业)投资时,他全面地了解斯科特公司的经营状况。

在收购之前,巴菲特认真了解了斯科特公司的业务。斯科特公司最主要的业务就是《世界百科全书》,而《世界百科全书》对于巴菲特和芒格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因为他们俩平常就对《世界百科全书》特别感兴趣。在阅读《世界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巴菲特发现《世界百科全书》的内容和编排的质量非常高。不仅仅他这么认为,这本《世界百科全书》被所有的读者评选为最有用的百科全书,由此可见,这本书的声誉很好。而且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卖的价格比其他同类书的价格低。高质又低价的产品,自然人人都喜欢。《世界百科全书》的销售额比其他4家同行加起来总的销售额还要多,大约占斯科特公司总销售额的40%。

当然,巴菲特也没有忽视斯科特公司的其他业务。除了世界百科全书外,斯科特公司还经营克比家护系统、空气压缩机、瓦斯炉等16项业务。而这些业务在其行业中也大多处于佼佼者的地位,能够获得很高的投资回报率,这些业务年销售额在7亿美元。

另外巴菲特也没有忘记考察斯科特公司的管理层。毕竟,巴菲特是想收购一家企业加一个优秀的管理层。虽然在决定收购前,巴菲特并没有见过斯科特的总裁拉尔夫舒伊,但是巴菲特从斯科特的9年经营业绩中慢慢了解到拉尔夫舒伊是个非常出色的管理者。

正因为巴菲特对斯科特公司的一切都非常满意,所以他按照斯科特公司提出的价格3.2亿美元收购了斯科特公司。事实证明巴菲特的投资眼光没有错,斯科特公司后来屡创佳绩,为巴菲特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1985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写道:“我和芒格都对《世界百科全书》非常感兴趣。事实上,我读他们的书已有25年历史,现在连我的孙子也拥有一套。所有的老师、图书馆与读者都称赞它为最有用的百科全书,而且它比同类型的其他书卖得便宜。这种质优价廉的产品,促使我们愿意按照该公司提出的价格进行收购,即使近几年直销业的表现并不太好。”

在投资与经营决策的过程中,巴菲特总是能够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少有失足,这与他善于调查投资习惯是分不开的。巴菲特一直有收集年报的习惯,在他的办公室里档案间的很多抽屉里装满了年报,所以,在巴菲特的脑海里,存有许多人想象不到的关于美国大企业的信息,并且他还用最新的年报更新着这些信息。

巴菲特在作股票分析、投资决策时,从来不会不加证实就全盘接受,一切投资策略都要经过自己的调查后才做出决定。作为专业投资者,每天都有人向他推荐各种各样的股票,他收到的材料更是应有尽有,可是他基本上对此置之不理。通过调查,巴菲特能够了解到一些只有该企业内部才清楚的信息,这也是巴菲特每次能够充满信心地投资于自己选中的公司的原因。

巴菲特观点:

你可以选择一些尽管你对其财务状况并非十分了解,但你对其产品非常熟悉的公司。然后找到这家公司的大量年报,以及最近5到10年间所有关于这家公司的文章,深入钻研,让你自己沉浸其中。当你读完这些材料之后,问问自己:我还有什么地方不知道却必须知道?

忠告启迪:

巴菲特说:“你必须做到亲自调查并且认真思考,但令我惊讶的是,高智商的人总是倾向于盲目地听从别人的意见,而我从未从和别人的交谈中获得好的投资想法。如果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私底下对我说未来两年里他的货币政策将会是怎样的,即便如此,也不会改变我所要做的事情。”巴菲特只相信自己的调查研究。

目前,很多投资人对投资对象的了解不多,也无法评估其价值,只是受到别人的意见影响而抢进杀出,没有经过亲自调查和独立的思考判断。这种盲目的投资方式极容易失败,“一个百万富翁破产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听小道消息并据此买卖股票。”

忠告六十八不要养成频繁跳槽的坏习惯

忠告提出者:

沃伦·巴菲特

情景回放:

频繁跳槽,并跳槽到更好的公司,能让你拥有一份看起来漂亮的简历。但是,过于频繁的跳槽经历显然会使招聘者对你的信任感大打折扣。巴菲特碰到过一个28 岁的哈佛毕业生,他一直以来都做得不错。巴菲特问他:“下一步你打算做些什么?”他回答说:“可能读个MBA吧,然后去个管理咨询的大公司,简历上看着漂亮点。”巴菲特说:“等一下,才28岁你就已经做了这么多事情,你的简历比我看到过的最好的还要强十倍,现在你要再找一个你不喜欢的工作,你不觉得这就好像把你美好的青春时光省下来到晚年的时候再用吗?”巴菲特认为当我们走出校园、走入职场后,“应该选择那些你热爱的工作,而不是让你的简历看上去风光”。

巴菲特认为,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在跳过几次槽后,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一种习惯,即工作中遇到困难想跳槽,人际关系紧张想跳槽,看到好工作想跳槽;有时甚至莫名其妙就是想跳槽,总觉得自己再找一个工作就是最好的,似乎他面临的一切问题,只要“一跳”就万事大吉了。

这种想法使人很容易陷入跳槽的怪圈,其造成的后果则是使人不再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而是在一些冠冕堂皇的跳槽理由下回避退缩。他们频繁跳槽的理由无非是专业不对口、领导不重视、命运不济、怀才不遇、别人不理解,等等。于是幻想着跳一个新的单位,就可以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频繁跳槽的坏处是显而易见的,这样做使人丧失了成就事业最宝贵的敬业精神,容易心浮气躁,凡事浅尝辄止,遇难而止,这山望着那山高,没有远大理想,无心执著追求。好像换一个行业就能马上出成果一样,使人在急功近利的所谓拼搏奋斗中忘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浅显道理。频繁跳槽,还使人的角色不固定,流于短期行为。玩新鲜,玩刺激,什么都想干,什么都没干好。这样,跳来跳去,究竟所求为何,自己也搞不清,其结果必然是一事无成。

巴菲特观点:

我热爱我的工作,我从来如此,无论我在谈大合同,还是只赚一千块钱的时候,我希望你们也热爱自己的工作。如果你为了简历好看些就不断跳槽,做你不喜欢的工作,我认为你的脑子一定是进了水。

忠告启迪:

美国著名作家阿尔伯特· 哈伯德说:“工作所给你的,要比你为它付出的更多。如果你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那么,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一个人如果总是用薪酬来衡量自己的工作,那他就看不到隐藏在工资背后的秘密,当然也不会重视自己从工作中获得的技能和经验。事实上,决定他未来发展的恰恰是他从工作中学到的技能和成长的机会,而不是现在他可以拿到多少薪水。

显然,频繁的跳槽我们失去的东西,比眼前得到的东西要多。

忠告六十九想要成功,先要学会信任

忠告提出者:

沃伦·巴菲特

情景回放:

1988年巴菲特在给股东的信里写道:“1988年费切海默想要进行一项规模颇大的购并案,查理·芒格和我对他相当有信心,所以我们马上同意了这项购并案,连相关协议都没看。很少有人能得到我们这样的信任,就连很多世界500强企业的领导者也不能。由于这项购并案会推动公司内部的成长,所以我预计费切海默的营业额会有很大增长。”

巴菲特认为,优秀的企业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产生自由现金流,与该企业拥有优秀的经理人密不可分。只有足够优秀的经理人,才能够为企业创造如此佳绩。

通常巴菲特在选择投资或者并购对象时,都会充分考察该企业的管理层是否优秀。在巴菲特看来,一个优秀的企业经理人非常重要,巴菲特非常希望他在购买企业的同时能够同时购买下企业优秀的管理层。有的时候如果管理层不愿意留下来继续工作,巴菲特甚至会考虑放弃这个企业。巴菲特觉得,由原来的管理层来管理企业是再合适不过的事情了。在巴菲特的伯克希尔王国中,拥有很多优秀的企业经理人,巴菲特通常不会过多干涉子公司的业务,而是给予这些经理人充分的自主经营权。

为什么巴菲特对他的合作者们如此信任?这与他的管理观念有关。巴菲特认为,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的影响非常重大,优秀的管理者可以把平庸的公司变成伟大的公司,而糟糕的管理者可以把伟大的公司变成平庸的公司。所以,他需要足够的信任、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让他们发挥最大的能力。

巴菲特观点:

信任是合作的基础,相互合作的人就像战场上同一沟壕的战友,你要相信你的战友。

一个优秀的管理层,不仅要具有非凡的管理才能,更重要的是要有优秀的人格品质。

忠告启迪:

与合作伙伴统一战线,齐心协力才能打败对手。怀疑你的合作伙伴等于自乱阵脚,就会不战自溃。互相不信任,是无法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在竞争中,这样的团队总会被对手找到漏洞,然后各个击破。

想取信于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从建立自我形象开始,你必须让自己充满自信、活力,使人乐于和你亲近。这一点,巴菲特可说是典范。认识他的人几乎都对他的风趣幽默、自信和活力有深刻的印象。

此外,你希望别人如何待你,你就必须先如何待人。好的人际关系,来自善待他人的方式,以此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喜爱。卡耐基也指出:“如果你想采集蜂蜜,就别踢翻了蜂巢。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会批评、指责和抱怨别人。”

忠告七十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忠告提出者:

沃伦·巴菲特

情景回放:

巴菲特的小儿子彼得小的时候,曾跟随父亲参观奥马哈当地的一个艺术展。彼得在参观时看到一个雕像,它的脸被长发遮盖,腿上长了翅膀。他好奇地问父亲那是什么,巴菲特告诉他,这雕像叫机遇之神。因为当它走近人们的时候,很少有人能看清她的真面目。而它腿上之所以长了翅膀,那是因为它消逝得非常快,一旦离去就很难再追上。巴菲特望着那尊雕像,感慨道:“上帝高深莫测,但它并无恶意。”他低下头对儿子解释说:“上帝给予人类无数成功的机遇,良机无处不在,无奈却总被人错过。”

巴菲特的做事原则是一有机遇就抓住,他曾在多个场合申明这一主张,譬如1995年他在致股东的公开信里讲道:

“伯克希尔目前积极寻求各类保险业务,包含‘霹雳猫’与大型单一风险,因为:我们无与伦比的财务实力,使得投保客户可以确定不论在多糟的状况下,他们都可以顺利获得理赔;我们可以最快的速度向客户完成报价;我们可以签下比其他保险公司金额更高的保单。其他竞争同行大多都有范围广阔的再保条款,并将大部分的业务分保出去,虽然这样的做法可以让他们避免重大的损失意外,但也破坏了他们的弹性与反应时间。

“大家都知道,伯克希尔抓住投资与购并的动作向来很快,在保险业务方面我们的反应速度也是如此;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高额的保险上限吓唬不了我们,反而能引起我们的兴趣。我们可以接受的最高理赔上限是10亿美元,相比之下,其他同行所能容忍的最高限度仅为4亿美元。”

巴菲特用自身的经历向我们证明,主动捕捉机遇是人生的一大智慧。

巴菲特观点:

机遇不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来客,它并不会穿着燕尾服、头顶高帽登门拜访你。

忠告启迪:

每一个机遇都像稍纵即逝的流星,眨眼之间便会消失踪影。如果想抓住机遇,就要提前做好准备,哪怕是万分之一的机会,也要拼尽全力去把握。只要一个偶然的机会,就有可能使一个人的愿望变成现实。机会只偏爱那些有心人,只垂青那些深谙如何追求它的人,只赐给那些自信必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