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二十七每一个生命都是尊贵的
忠告提出者:
特蕾莎修女
情景回放:
特蕾莎修女当初在选择离开修道院为穷人服务的时候,她换下了修女的衣服,将自己打扮成一个印度平民妇女的样子,走在加尔各答杂乱肮脏的街道上。除了随身携带的几件日用品外,特蕾莎修女全部的财产就是5个卢比,而且还没有一个落脚的地方。
在特蕾莎修女的日记里,记述了当时的艰难:“为了找到一个住处,我四处奔波,直到累得腰酸腿疼。这时我想,穷人为了获得一口食物、一个栖身之所,在身体和精神上要承受多大的痛苦啊。”
但特蕾莎修女并不因此而恐慌,相反,她觉得这是她有生以来最快乐、最自由的时刻。对于这样的生活,她自己曾经评价说:“除非你过贫苦者的生活,否则,你如何了解他们?如果他们对食物不满,我们可以说我们也吃同样的东西;如果他们说热,我们也说一样热,他们赤脚走路,我们也是;他们只有一桶水,我们也是。他们排长队,我们也排;我们只有降低自己,才能升高他们。如果能用行动证明,我们也可以和他们过一样的生活,那么,他们就会向我们敞开心灵。”
特蕾莎修女观点:
只有当自己和穷人站在同一个等级上的时候,你才能对于穷人的哀乐感同身受,才容易走到他们的心灵中去,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饥饿的人所渴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求的,不单是衣服;露宿者所渴望的,不单是牢固的房子。就算是那些物质丰裕的人,也都在渴求爱、关心、接纳及认同。
忠告启迪:
尊重他人,有时候需要自己也作出一定的牺牲。对于我们来说,虽然不必为了帮助乞丐和流浪汉,而让自己也身处乞丐和流浪汉的群体中,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抱着一种人人平等、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心态去看待那些生活在不幸中的人们、需要帮助的人们。不要歧视,不要回避,向他们伸出你热情的援助之手,相信你的善良和真诚可以温暖世界上每一个渴望爱、关心、接纳和认同的心灵。
忠告二十八把灾难当成一种磨砺
忠告提出者:
史铁生
情景回放: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他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的内心。
他多年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成日、英、法、德等文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注。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做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
史铁生观点:
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在任何灾难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是天堂也是地狱的地方,我想是有一个简称的:人间。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忠告启迪:
面对磨难史铁生不是抱怨,而是感恩,他知道在生的命题下有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例如生与死等哲学意义上比较深邃的命题,时间长了,并成为习惯和乐趣,而这些感悟也反映了他的作品之中,更让他的作品思想性、欣赏性更上一层楼。
灾难降临的时候,我们彷徨、无助,但是只要我们的生命还存在一天,我们就应该向世人展现我们存在的价值,生命不息,奋斗不息。
忠告二十九勇于对抗命运的不公
忠告提出者: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情景回放:
贝多芬自小就被人称为神童,8岁时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学习作曲。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后,他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成功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一直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什么比失聪更可怕的了。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体会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贝多芬拥有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也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圭恰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但是朱列塔·圭恰迪尔不理解他崇高的灵魂,1803年,朱列塔·圭恰迪尔与伽仑堡伯爵结婚,这是令人绝望的时刻,他曾因此写下遗书。
在看他的遗书的时候,可以发现贝多芬竟有“如果真的去了,是比现在更快乐些”的念头。面对残酷的命运,他最终还是没有低头,而是把死神和解脱拒之门外,开始了苦难的历程。当痛苦与日俱增,积累到他无法承受的时候,就如潮水般倾泻而出,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他的血与泪的结晶。
1803年,他从灰暗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之后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地涌现。《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
贝多芬观点: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忠告启迪: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想要成功,就要承受超乎寻常的苦难,这已经成为一条不变的真理。
何谓强者?就是拥有在关键时刻做出和常人不一样选择的勇气的人。面对命运的不公,贝多芬有挑战命运的决心和勇气,他靠着自己不变的信念,完成了自己在音乐史上的梦想。
一个不幸的人,当贫穷、残废、孤独都向他袭来的时候,当世界不给他欢乐、声音的时候,是坐以待毙,自生自灭,还是像贝多芬那样勇于抗争?就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忠告三十实践才能出真知
忠告提出者: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情景回放:
在19世纪的英国,人们都坚信人类是上帝的宠儿,是上帝创造了人类,没有人对此提出过疑义。
1859年11月24日,这是很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伦敦众多市民涌向一家书店,争相购买一本刚出版的新书。这本书的第一版1250册在出版之日即全部售罄。
这本轰动一时的新书就是《物种起源》,是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
《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它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