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有效运用全球科技资源网络,这是企业高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海尔集团十分重视运用全球科技资源的工作,形成了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外部体系,即战略联盟工作系统、海外工作子系统、产学研工作系统和博士课题工作系统,包括在国际范围内建立信息中心和技术分中心。海尔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的18个信息分中心和设计网络构成的全国信息网,可动态及时地获取国际最新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并充分了解当地市场的需求信息。这些机构使用的都是当地的科技人才,比如海尔出口美国的冰箱都是由设在洛杉矶的设计分部开发研制的。
海尔研发目标战略是创造全球用户的忠诚度,将海尔研发人员的开发成果置于国际大舞台上去竞争,不断储备创新能力,形成技术创新的整合能力,从而提高民族工业的综合创新能力。海尔在技术创新中遵循“国际性、超前性、整体性”三战略。
首先,国际性是发展趋势。有生命力、有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必然有其国际化的特性,包括体系、机制、人员素质、资金投入等全方位与国际化接轨。海尔集团的研发本着与时俱进的技术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扩大国际化的技术开发模式,目前已建有国际化的信息网络、科技开发网络,国际认证体系和技术国际化的接口。
其次,超前性是培植新的增长点、向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一个国家在体现其技术创新优势时,必须有其整体的发展战略、综合的创新能力及其优势的存量。同样一个企业技术创新优势,必须通过技术的整合,包括策略、市场优势等形成技术创新的整体优势。海尔集团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注重整体性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联合舰队的企业发展模式,按照该模式技术创新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掌握创新的主动性就必须注重在观念、技术、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超前性。在超前研究方面,海尔建有11个超前技术研究所及有关实验室。通过该子系统开发与集团发展密切相关的超前5~10年的基础研究项目和应用技术项目。
最后,整体性是形成创新优势的基础。海尔研发不仅落脚在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研究,还注重了用户不断提升的需求上,全面分析达到功能的效果,并整合可借力资源,进行产品的整体规划,提升技术、产品的开发成功率,有步骤的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提供超值服务。
海尔在建厂之初,就制定了技术引进与消化、吸引、创新并举的方针,专门设立了以消化、吸收利勃海尔四星级豪华电冰箱制造技术为主要职能的技术科,从生产线安装与试生产开始,技术科便同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就电冰箱的设计与制造进行了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也形成了海尔不断追踪世界前沿技术,并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传统。
1987年底,海尔把技术科从电冰箱厂独立出来,成立了专为本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实行企业化管理的电冰箱研究所,主要任务是冰箱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
1991年底,海尔集团成立后,对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机构进行第一次整合,组建了由5个“中心”组成的集团技术中心。
1994年10月开始,海尔为捕捉国际市场信息,跟踪世界先进技术,在海外设立了10个信息站和建立了8个国际技术开发中心。
1996年,海尔对R&;D进行了第二次整合,最终形成了由综合研究中心、各专业研究所和集团下属企业研究室组成的三元化梯次开发体系。1998年1月,海尔以控股方式成立了国家级科研机构——海尔科化国家工程塑料中心。1999年8月20日,海尔空调器总公司与日本东芝开利公司就商用空调MPV变频一拖多技术进行合作。
2001年6月18日,海尔集团率先推出了“蓝牙”技术,实现海尔网络家电的无线连接,这是海尔集团与爱立信公司强强合作的结晶。
2004年11月10日,人民网报道了题为《海尔获世界工程师大会两项技术进步与创新大奖》的新闻,展示了海尔在面向国际搞技术创新所取得的进步。新闻内容为:11月10日,在上周于上海隆重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工程师大会上,海尔集团荣获“中国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成就奖”,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荣获“中国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杰出贡献奖”。
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海尔集团自实施流程再造以来,技术创新取得显著成绩,由于在节能、环保、数字技术等方面的优势,2004年前8个月,就完成了2003年全年的营业额,出口增幅超过100%。2004年,青岛被科技部确立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惟一试点城市,依靠技术创新创造奇迹的海尔集团成为首批国家创新体系试点企业。
被称为“工程师奥林匹克”的世界工程师大会是由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每4年举办一次。首届大会于2000年在德国汉诺威举行。这次在上海举办的大会,是迄今在我国召开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工程技术界的国际盛会。大会以总结、交流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成果和经验,探索新形势下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为目的,通过对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调研、评价、表彰和传播,推动我国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素质。
张瑞敏表示,海尔集团将不断健全有效的国际化创新体系,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持续原动力,成为具有竞争实力的行业世界冠军。
准则10:加强技术基础资源建设
张瑞敏认为,机遇和努力是缺一不可的,机遇一定要抓住,而努力之后才可能有机遇。现代企业不缺信息,往往倒是面临的信息太多,无从选择,有选择就有风险。海尔的原则是:事前反复研讨,慎之又慎;一旦做出决策,就必须坚决执行,不容含糊。另外,在条件允许时,海尔往往是先做试点,效果好的话再推广,以降低风险。
近年来,海尔在开拓国际市场中获得一个信息,海外经销商在对海尔品牌充分信任的情况下希望采购到更多品种的海尔家电产品。为此,海尔在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前提下,加大了投入。1995年建成了海尔工业园;1999年年初,海尔分别在青岛开发区和青岛东部建立了“海尔开发区工业园”、“海尔信息产业园”;2000年6月,占地1000亩的海尔开发区国际工业园开工。这“四园”无疑成为了海尔最强力的资本。
海尔工业园
海尔工业园坐落于青岛市高科园,是海尔集团总部所在地,园区于1995年建成,占地735亩,总投资25亿元,现已全部竣工投产。海尔工业园是中国最大的系列家电制造基地与研发中心,园区内坐落着海尔总部大楼和海尔研究院是海尔集团的控制中枢,后者是国家级技术中心。海尔工业园也是中国最大的精密注塑钣金配套基地,具有每年生产注塑件1.8万吨,钣金件6万吨、精密模具1200标准套、电子控制器500万只的配套能力。
海尔工业园的特点可以用“三化”来概括,即产品高新化、管理现代化、园区生态化。
(1)产品高新化。
海尔工业园生产的产品始终引领着中国家电研发和应用技术的潮流,推出了倡导省电节能的变频技术、一拖多技术的空调和具有通风换气、抗菌抗病毒功能的氧吧空调产品;推出了小小神童洗衣机、超薄滚筒洗衣机、齿轮传动的“同心洗”洗衣机、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及全球第四种洗衣机——双动力洗衣机;推出了应用最新无线网络通讯技术的网络家电;推出了应用纳米材料的无菌家电产品等。
(2)管理现代化。
在海尔OEC管理的基础上,海尔大力推进“市场链业务流程再造”,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建立起物流、商流、资金流三个订单信息处理体系,实现制造商与消费者需求的零距离,将海尔产品制造系统的管理水平推向世界前沿。
(3)园区生态化。
海尔工业园相关绿化指标全面领先,园区规划宽敞大气。如意湖畔的拂柳与锚船,海尔文化广场的喷泉和花圃,使人如置身园林;园内道路宽阔平直,厂房格式统一,“三废”排放严格按国家标准执行,是工业园区建设的典范。
海尔工业园的建设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被青岛市政府认定为惟一的青岛市示范工业园。
海尔信息产业园
海尔信息产业园因毗临海尔工业园,占地500亩,于1998年开始建设。海尔信息产业园的建设是海尔集团由白色家电领域进入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战略举措。园内建有海尔物流立体库、信息家电制造基地、通迅产品生产基地、先进的模具及电子控制模块制造车间、海尔大学等,总投资达10亿元。
海尔信息工业园是海尔集团以信息产品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基地,它的建成与投入使用,保证了海尔集团向信息技术产业的成功拓展,为海尔注入了新的强劲的增长动力。
海尔开发区工业园
海尔开发区工业园位于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1500亩。海尔开发区工业园的建设定位是出口家电生产基地。1999年初,海尔集团开始在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和建设这个生产基地,采用科学规划、严谨施工、抓紧投产、快出效益的先进项目管理方式,仅用了不到10个月时间,在1999年底一期工程的四个项目就全部投产,充分体现了海尔项目实施的高效率。
目前园内已投产的项目有:
(1)商用空调项目,生产居世界先进水平的MRV智能无氟一拖多中央空调。
(2)特种冰箱项目,生产引领时代潮流的大容积网络冰箱。
(3)特种冷柜项目,生产家用、医用低温无氟冷柜。
(4)整体厨房项目,采用各种新材料技术生产整体厨房。
(5)微波炉项目,出口型微波炉的生产基地。
(6)热水器综合技改项目,防电墙热水器的生产基地。
(7)洗碗机项目,生产出口型洗碗机、燃气灶等小家电产品。
(8)彩色钢板项目,生产家电及建材用彩色涂装钢板材料,填补了国内钢板加工中的空白。
(9)机器人项目,是国家重点支持和扶植的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智能化工业机器生产基地。
(10)物流中心,采用先进高自动化和立体仓储的物流管理技术,为整个园区的生产厂提供物流服务支持,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物流示范基地”,这是中国第一个物流示范基地,目前也是惟一的一个。
上述项目的迅速投产,使海尔开发区工业园充分发挥规模效益,销售收入逐年攀升。同时,海尔开发区工业园的建设,也为集团出口创汇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提供了保障,出口创汇从1999年的1.3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5.3亿美元。海尔开发区工业园正逐步发挥出其综合出口生产基地的优势,海尔集团将把该园区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家电生产基地,使其成为海尔进军世界500强的生力军。
4.海尔开发区国际工业园
海尔开发区国际工业园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6月开工,占地1000亩。该工业园是海尔集团的分供方零部件研制和生产基地。工业园规划重点是为海尔配套生产各种先进变频电机、精密注塑钣金、包装材料等,满足集团各种智能家电和信息技术产品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
目前入驻该工业园的企业主要有:
(1)海尔百汇(青岛)实业有限公司,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密注塑及钣金产品和电脑板生产基地。
(2)青岛海尔宏妊精密制品有限公司,高质量的家电用管路件及通用制冷配件生产基地。
(3)海士茂电子塑胶制品青岛有限公司,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密注塑产品生产基地。
(4)青岛三洋电机有限公司,精密变频无氟电机生产基地。
(5)青岛海尔丰彩包装有限公司,新型环保包装材料生产基地。
入园企业与海尔一起参与产品的前端开发,为分供方展现了巨大的市场前景,许多国际化分供方纷纷要求与海尔合作。通过合作,真正实现了海尔集团与国际化分供方的双赢发展,也使海尔分供方的配套质量和配套速度大幅度提高,优化了海尔的分供方体系,实现了高科技零部件产品的零距离设计配送,为海尔的高科技产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海尔开发区国际工业园的建设,实现了三个同步的目标,即分供方企业产品的研究与世界同步,产品的技术进步与世界同步,产品的配套与世界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