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3262900000012

第12章 监管篇(8)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稳步推出创业板。积极推动四川企业抓住创业板推出机遇,加强对后备企业的辅导培育。主动联合深交所来川辅导,一方面召开四川企业创业板上市座谈会和培训会,对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进行解答,提高企业对创业板的认识和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筛选,对部分符合条件企业开展现场调研,对公司上市辅导及申报工作进行现场指导,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08年,四川3家企业实现全国创业板首发上市。目前,四川有创业板企业6家,上市公司数排名全国第六,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二是推进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扩大试点准备工作。根据证监会加快场外市场建设的统筹规划,加强实践调研,召集部分证券公司及法律、会计专业人士进行座谈,听取未上市股份公司股权托管规范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意见,撰写《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信息动态》;到成都、绵阳高新园区实地调研,了解当地企业资源及为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扩大试点所做的准备工作,提出工作建议,提供专业指导。

(三)资本市场产品不断创新

按照证监会工作安排,稳步推出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资本市场金融创新产品。督导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做好有关业务宣传、教育引导和学习培训工作。突出风险监管、审慎监管原则,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工作,完善标准化开户流程,建立明确的留痕机制和问责机制。创建由期货公司派出“特派员”对IB营业部中间介绍业务各环节进行督导和现场巡查的特色做法,确保各项监管要求执行到位。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推出后,坚持对四川投资者开户、交易数据进行实时统计分析,关注每家机构的风险度,熟悉、掌握投资者行为习惯和风险特征。强化现场检查力度,重点检查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落实情况和开户合规性,督促有关机构进行整改。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四川地区股指期货、融资融券顺利推出并平稳运行,未出现一起风险事故或投诉。截至2010年末,全省42家营业部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开立证券账户743户,总授信额度7.7亿元,累计发生融资融券交易25.2亿元,业务收入773.2万元。

三、监管与服务并重,行业发展更加规范

(一)构建企业上市联合培育工作机制

构建起“政府搭台、企业参与、交易所指导、各方扶持”的企业上市培育工作机制。与多个市(州)政府签订企业上市合作备忘录,不仅包括资本市场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还将工作方向延伸到了资本市场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的偏远地区和民族地区,形成了全省范围内推动企业上市的工作合力。多次联合交易所、市(州)政府和省级相关部门,组织中介机构和专家团队,举办有针对性的企业上市培育座谈会。深入上市后备企业开展现场调研,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改制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地方政府建立直接融资和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信息通报机制,定期通报相关信息,共同解决存在问题,形成良性互动。通过这些工作,形成了“上市一批、辅导一批、改制一批、培育一批”的企业上市培育体系。

(二)推进上市公司规范发展

一是构建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明确监管部门与省直相关部门、市(州)政府的分工与协作职责,加强对重大、突发事件处理的协作与配合,成功处置和化解方向光电、明星电力、西昌电力、四川金顶等上市公司风险,维护了四川省资本市场的稳定运行。二是积极推动省内部分上市公司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了长期制约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了上市公司质量,增强了上市公司的行业地位和核心竞争力,改善了资本市场“四川板块”的形象。坚持规范与发展相结合的思路,推动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控制,规范信息披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协助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召开上市公司治理大会,受到中国证监会的高度肯定。三是按照“提升质量、分类扶持”的思路,鼓励、帮助运作规范、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运用多种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支持运作比较规范、暂不具备融资条件的上市公司,努力提高公司质量,为具备融资能力创造条件。督促风险突出、尚无融资资格的上市公司通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实质性并购重组等方式化解风险,逐步恢复融资能力。四是以优先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行业整合和结构优化的并购重组活动为导向,支持四川优质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资产置换等方式实现资产优化,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三)加强证券期货业规范发展

加强基础制度建设,深入推进证券期货业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证券公司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上线,扎实推进账户清理工作,严格规范证券经纪业务,强化净资本监控,实施分类监管制度,通过这一系列的基础建设,省内证券公司规范经营意识明显提高,内控机制逐步完善,客户管理和服务能力大大提高,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狠抓期货公司“两金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督促四川省期货公司采取切实措施改善财务状况,提高净资本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积极支持省内期货公司引进实力强、熟悉期货行业、经营有特色的股东进行增资扩股,提升期货市场整体竞争力。

(四)严厉打击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遵循“露头就打”、“打小打早”的思路,严厉打击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市场诚信体系,夯实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基础。着力完善适应稽查新体制的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职责界定,提高办案效率和执法效果。以防范内幕交易、打击非法证券活动为重点,和地方政府及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建立工作协作机制,形成打击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净化市场环境。强化和新闻媒体的合作,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公布非法证券咨询机构名单,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加强中介机构监管,引导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归位尽责,切实把好企业上市培育、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等关口,形成市场自我约束机制。

(五)创新投资者教育方式

与上海证券报合作,成立“股民学校”四川分校,以证券营业部为授课点,帮助投资者树立风险意识,引导其理性投资、理性维权。目前,省内股民学校授课点超过40家,举办各种讲座超过200次。在全系统内率先通过地方政府网络文化和管理办公室开办的“公共信息发布平台”开展投资者宣教工作。发挥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正规军”作用,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向投资者提示各类非法证券活动风险。积极引导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公众媒体广泛宣传证券法律法规和常识,系统报道和剖析非法证券期货活动案例。督促上市公司、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股权托管机构、未上市股份公司通过“理财大讲堂”、公司网站及公开电话语音提示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投资者教育活动。

(六)构建行政监管主导下的行业自律和市场约束机制

在以行政监管为主导的前提下,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监管体系。一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功能。推动市场资深人士担任行业协会负责人,在改善行业服务的同时,延伸监管手段。以规范证券经纪业务营销人员管理,引导竞争方式转型为切入点,积极指导行业协会开展佣金自律工作。二是建立市场主体自我约束机制。继续深化“市场决策机制”、“市场联络机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联席会议,搭建交流平台,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在进行重大决策的过程中,充分听取机构及高管人员的意见,形成市场主体和监管部门有效沟通和市场主体自我约束的工作机制。三是加强舆论引导。制定《舆论引导与媒体信息监管工作意见》等工作规程;与四川省委宣传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全省资本市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通知》,形成舆论监管合力;联合新闻媒体加强对资本市场的正面宣传,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七)大力开展行业文化建设

针对各市场主体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突出表现和四川资本市场2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绩,四川证监局指导四川省证券期货业协会、上市公司协会组织省内上市公司、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开展了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树立证券行业新风”以及“纪念证券市场20周年”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巡回演讲、文艺汇演、征文摄影比赛、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内提素质,外塑形象,增强全社会对行业的理解和认同,为推动四川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四、资本市场支持灾后重建成效显著

(一)扎实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5·12”大地震发生后,四川证监局迅速启动应急工作机制,转入应急工作状态,千方百计了解市场主体受灾情况,督促受灾上市公司做好信息披露,紧急部署确保震后首日交易的各项工作,大力倡导非现场交易,确保市场正常交易和投资者人身安全。全局同志在局党委的带领下,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践行了“保辖区市场的稳定就是保全国市场的稳定”的诺言。

中国证监会全力支持四川省资本市场灾后重建工作,尚福林主席深入重灾区调研,会党委开辟“绿色通道”支持四川省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再融资,免除四川省4家证券公司2008年、2009年机构监管费约111万元,协调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减免四川省证券公司2008年应缴纳投资者保护基金7700余万元。四川证监局积极引导灾区企业充分用好“绿色通道”政策支持措施,加快直接融资工作进程,为灾后重建筹措资金;指导四川证券、期货公司争取创新业务资格,新设营业网点,为企业创新发展创造条件;支持灾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通过原址修复、异地搬迁等方式快速实施重建;提出行业应对突发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的建议。

四川证监局党委和全体干部职工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突出表现得到了上级组织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局党委被中国证监会党委授予“证券监管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局党委书记、局长杨勇平同志被中央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另有4名同志分别获得省、部级表彰。

(二)灾后重建成效显著

1.上市公司借力资本市场重建发展

“5·12”地震中,四川省有26家上市公司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其中,东方电气、宏达股份、金路集团、岷江水电等公司损失十分严重。面对地震灾难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受灾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筹集重建资金,开展生产自救,成效显著。如东方电气通过“绿色通道”加快再融资进程,分别于2008年11月、2009年12月两次实现再融资共计63.78亿元,提前完成新厂址异地重建工作,树起了“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标杆;宏达股份、金路集团等上市公司生产能力快速恢复,超过震前水平,其中,宏达集团2010年实施新项目投资超过100亿元,金路集团2009年实现扭亏为盈,2010年公司业绩持续好转,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1336%。灾区上市公司的快速恢复重建,为四川省经济“止滑提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不仅如此,地震灾区的金路集团、宏达股份、岷江水电、四川长虹等上市公司,克服震后经营困难,践行了分红承诺,树立起灾区上市公司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社会形象,得到投资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2.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基础夯实

“5·12”大地震波及四川近1/2地区,距震中直线距离100公里以内的证券、期货营业网点占全省机构数量超过80%。震灾造成2家证券经营机构29名现场客户伤亡,其中死亡11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营业用房严重受损22家,部分受损58家;证券经营机构信息系统设备、办公及其他设备受损累计3364套,直接损失1708万元。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四川省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和全体从业人员互帮互助,共度难关,在生死关头奋不顾身保护客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确保证券期货交易一刻也不中断,创造了“大灾之后不休市”的历史记录。如国金证券都江堰营业部在震后营业用房全面坍塌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在废墟上支起一把伞,用一台笔记本电脑为客户提供服务,树立起灾区金融机构的良好形象;国信证券绵阳营业部员工在地震发生时身处北川重灾区,不顾自己生命安危抢救其他金融机构员工,在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展示了四川证券人的良好风貌。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四川省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利用原址修复、异地搬迁等方式,改善营业环境,提升服务功能,转变经营方式。截至2010年末,28个因灾需重建的证券、期货网点全部完成重建,累计完成重建投资5000余万元;证券、期货法人公司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制度体系,实现重要数据的本地、同城和异地备份;探索了营业场所实施非现场交易的发展路径。

(四川证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