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3262900000016

第16章 经营篇(2)

三、“十一五”期间开发性金融支持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支持“两基一支”

四川分行牢牢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和实践开发性金融理论,强化市场建设和信用建设,积极支持电力、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两基一支”领域重大项目开发建设,努力服务于工业强省战略,把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一是支持重点企业自主创新。对二重、长虹等重点工业企业,成飞集团、九洲电器集团等各地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给予了重点扶持和帮助,促进了这些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新产品开发以及企业上市等各项活动。二是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十余年来,重点支持了成都高新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绵阳高新区3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和自贡、眉山等14个省、市、县产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建设,其中对成都高新区的支持成为推进四川产业发展的典范。在四川分行的支持下,成都高新区的道路工程、管网工程等配套设施迅速完善,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吸引力大大增强,综合效益得到了极大改善。

(二)贯彻普惠金融理念,支持社会民生领域

2006年以来,四川分行通过以市、县合作为基础,以机制建设为手段,以市场建设为核心,以信用建设、融资主体建设、担保体系建设为支撑,以中小企业、社区金融、“三农”、教育、医疗卫生、中低收入者住房、城镇化融资为重点支持领域,完善基层融资服务体系,把金融建设与社会建设相结合,推动建设人人享有平等融资权的融资体系,最大限度地回馈社会、服务公众。

1.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各级政府长期以来关注的问题,四川分行率先在成都推出全新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与成都高新区签订合作协议,搭建融资平台,完善担保机制,把国家开发银行的融资优势与政府的组织优势相结合,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开创了全新的中小企业贷款模式。在成功试点之后,又将该模式向全省推广,实现了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在全省21个市(州)的全覆盖。截至2010年末,向全省3730家中小企业发放贷款117.04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缓解中低收入者“住房难”

四川分行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金融支持为基本融资模式,重点支持了成都东郊惠民工程、棚户区改造、灾区安居房和永久性住房建设,缓解住房压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3.缓解下岗工人“就业难”

四川分行在2004年成功完成了社区金融试点后,在十一五期间将该运作模式进行推广,先后支持了成都市三圣乡花农等一大批项目,帮助解决下岗工人“就业难”,摸索出了一条开发性金融支持弱势群体创业的新路子。

4.缓解城镇居民“就医难”

四川分行逐步加大对农村、社区和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融资支持力度,通过创新平台模式,向成都武侯区、巴中、自贡、凉山等市州承诺医疗卫生项目贷款,支持全省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疾控中心的建设,为加快地方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改善了城镇居民就医条件,积极缓解了城镇居民“就医难”。

5.缓解贫困学生“上学难”

四川分行把全省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纳入支持的重点,帮助成都、绵阳、德阳、宜宾、攀枝花等市建设一流的农村学校、职业教育园区和农民工教育培训基地,扩大了教育行业贷款覆盖面。同时,积极推动高校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努力解决学生“上学难”。2007年,成都市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竣工,建成的423所标准化中小学校覆盖成都市14个县(区、市),解决了近60万农村孩子的读书问题。同时,为改善高等教育办学条件,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四川分行还向西南民族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广元、宜宾等市州职业技术学校以及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提供了融资支持,并积极开展高校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截至2010年末,四川分行与55个县(区、市)签订合作协议,累计发放贷款7022万元,支持了13021名贫困学生顺利就学。

6.缓解广大农民“增收难”

为配合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推进全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四川分行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创新覆盖模式,大力支持农村公路、小水电、小城镇、人居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建立“开发性金融合作联合体”,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主动帮助广大农民解决“增收难”。截至2010年末,累计发放贷款547亿元支持全省新农村建设。

7.缓解县域经济“发展难”

四川分行通过创新覆盖模式,建立起以机构、机制为中心,推动规划先行、信用建设、平台孵化为特征的“开发性金融合作联合体”,并通过做实市县合作机制,加强助贷机构和合作办建设,积极解决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难”。

(三)立足长远,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业务

2006年以来,四川分行在总行的统一部署下,始终坚持贯彻国家“走出去”战略,开拓“蓝海”领域,投身境外国际合作业务。2007年,四川分行成立了印度工作组,并完成了与巴基斯坦工作组的对接。2008年,四川分行组建了尼泊尔和阿富汗工作组。2010年,在国家领导人见证下,与新印度钢铁公司、巴基斯坦国家特变电工等客户签订总金额达40.7亿美元的合作协议;作为国际银团牵头行,顺利完成印度嘉佳火电站银团贷款项目合同签订工作,该项目融资模式被路透社《国际项目融资》杂志评选为“2010年度印度最佳交易”,受到外交部、商务部的高度评价。

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开拓境外国际合作业务的同时,四川分行抓住机遇,把握四川外经企业优势,主动帮助四川企业“走出去”,探索境外资源新兴领域。2010年开发储备了包括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承建波黑STANARI火电站EPC项目在内的7个装备出口及工程承包项目,金额8.62亿美元;向汉龙集团入股澳大利亚钼矿有限公司及开发澳大利亚Spinifex Ridge钼铜共生矿项目承诺贷款3.8亿美元;开发储备了宏达坦桑尼亚钒铁矿项目、开元集团老挝钾盐矿项目、福宇正公司刚果(金)龙飞铜矿项目等境外资源类项目,涉及金额不低于10亿美元,包括境外人民币金额2亿元。

近年来,四川分行国际业务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态势,外汇贷款余额由2006年底开展国际合作业务之初的不足2亿美元提升至2010年末的10.35亿美元,跃居四川金融系统第二。

(四)着眼大局,助力四川经济发展战略

1.助力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四川分行始终把交通枢纽建设作为“十一五”时期的融资重点,重点支持了都映、映汶、广南、纳黔、雅西等高速公路、二级公路、农村公路等公路项目,成绵乐城际铁路、成灌铁路等铁路项目,双流机场改扩建、四川航空购机等航运项目。早在2005年,四川分行就与成都地铁公司签订财务顾问协议并提供金融服务。6年来,累计向成都地铁1、2号线发放贷款80多亿元。“十一五”期间,分行累计向全省120个交通建设项目发放贷款563亿元,为四川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2.助力四川能源建设

2010年12月26日,国电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四川省目前最大水电站全面投产。四川分行累计向其发放贷款78亿元。“十一五”期间,四川分行重点支持了锦屏一、二级电站、瀑布沟水电站、大渡河泸定水电站和华电四川珙县燃煤电站以及电网改造等142个电力项目建设,累计发放贷款472亿元。

3.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川有比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次较低,生产方式比较粗放,优势产业和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作用不强。2010年,在积极支持四川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国家开发银行与成都市签订了《支持富士康项目合作协议》,创造条件支持了富士康成都基地建设,发放短贷15.34亿元;为吉利集团注入20亿元流动资金贷款,促成其成功收购沃尔沃。四川分行还大力支持四川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推动绵阳“三网”融合试点、旭虹光电PDP玻璃基板和天威新能源等项目的实施,支持长虹集团、海特高新、中核集团等军工企业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十一五”期间,四川分行向全省26个重点产业园区77个项目发放贷款181亿元,向35个重点企业发放产业贷款193亿元,支持产业化建设。

(五)全力支持四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全省乃至全国都带来严峻的考验,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面前,四川分行党委临危不惧,坚守岗位,指挥全行员工团结奋战,无私奉献,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抗震救灾、生产自救的攻坚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胸怀全局、服务发展、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开行精神。

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岁月里,四川分行创造了多项“第一”:第一家与灾区地方政府签订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贷款协议的金融机构;第一家与灾区地方政府签订《城乡统筹村镇规划合作框架协议》的金融机构,标志着国家开发银行通过规划先行,与地方政府发挥“合力”,支持受灾地区重建并优化其发展模式的长期实践迈出了重要一步;第一时间向灾区提供应急贷款9.61亿元,据四川银监局统计,四川分行首批发放的应急贷款就占全省同期发放总量的50%,发放时间、发放额均居全川金融机构第一位;第一时间与11个灾区地方政府、企业签订共计722亿元的灾后重建合作协议,灾后重建合作协议额度居全川金融机构第一位;第一时间成立9个工作组,深入重灾区调研,了解项目受损和资金需求情况;第一时间代表总行向灾区捐助,累计捐款捐物1161万元;第一时间援建都江堰中学,确保全校师生2008年9月1日按时开学,使其成为震后第一所达到新抗震标准的永久性新校舍。震后,分行98个贷款项目遭受严重损害,四川分行对都汶高速公路项目贷款本息22.4亿元实施了全额减免,成为第一家对因地震受损项目进行贷款减免的金融机构。截至2010年末,四川分行累计核减因灾受损贷款本息38.02亿元,是四川省核减力度最大的金融机构,承担了巨大的社会责任。

灾后重建的资金需求巨大,其中信贷投入是关键。仅在2008年,总行就追加了四川分行灾后重建贷款规模63亿元,占当年表内人民币贷款新增余额的40%。在灾后重建的两年多里,四川分行充分发挥大额、中长期融资优势,运用“投、贷、债、租”产品组合,全力以赴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区加快振兴,累计发放灾后重建贷款633.86亿元,累计减免本息金额达到38亿元,占全省因灾减免总量的81%,减免额度远高于其它商业银行,分行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再一次得到体现。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同志批示:“感谢开行对四川的大力支持,分行为四川的重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

“十一五”时期,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四川省分行)认真履行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积极支持国家重大支农部署,不断拓展支农领域,着力强化支农功能,持续加大支农力度,信贷支农取得新的显著成效。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该行按照打造现代银行的要求,健全体制机制,规范经营管理,完善操作手段,深化内部改革,信贷规模快速增长,资产结构日趋合理,经营效益明显提高,队伍面貌焕然一新,和谐氛围业已形成,有力提升了同业竞争实力。截至2010年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资产总额745.58 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41.91%,其中贷款余额704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69.73%;负债总额733.73 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46.13%,其中存款余额199.35 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865.74%。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分别比2005年末减少0.32亿元和降低1.76个百分点。2010年资产利润率4.64%,比2005年末提高3个百分点。

一、信贷支农做出重要贡献

“十一五”时期,农发行四川省分行牢牢抓住中央强农惠农和建设新农村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拓展支农空间,形成了以粮棉油收储信贷业务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中长期信贷业务为两翼,以中间业务为补充的多方位、宽领域的支农新格局,农村金融骨干和支柱作用不断增强。截至2010年末,全行贷款余额704亿元,比2005年末增加443亿元,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粮棉油收购储备贷款余额139.51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75.56亿元、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余额318.55亿元,分别增长53.45亿元、69.31亿元和117.7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