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3262900000044

第44章 地方篇(2)

在各驻蓉银行的大力支持下,全市灾后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一是灾后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全市灾后重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27亿元,占估算总投资93.6%。城乡住房重建全面完工,分别累计完成4.3万套和13.7万套,建成灾后重建集中居住点749个。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重建基本完成,169所中小学校和239个卫生重建项目投入使用,电力、通讯、交通等重建项目全面竣工,首个灾后重建重大项目成灌快铁建成运营,二王庙古建筑群抢救保护工程全面完成。“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文明活动深入开展,建成农村新型社区180个。完成50万亩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工程,灾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二是灾区经济振兴发展。工业重建项目403个全部开工,竣工率98.5%,完成投资116.8亿元。旅游重建项目开工18个,完成投资20亿元,商贸服务和粮食流通重建项目开工906个,完工率98.2%。农业重建项目16个全部开工,完成投资52.9亿元。对口援建项目380个完工376个,都江堰“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闽彭产业园”等合作园区加快建设,具有灾区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和绿色生态农业加快发展。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等重灾市(县)三次产业全面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经济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

3.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十一期间,各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全市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有创新性的开展金融服务。

一是积极开展“社区金融”试点。为破解全市工业园区内中小企业因缺乏抵(质)押物贷款难的问题,2004年,国开行省分行在武侯工业园启动“社区金融”试点,随后向全市各工业园区推广,通过工业园区内中小企业联保、平台公司承贷、国开行批发贷款的这一模式,目前已累计向全市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16.9亿元,有效地支持了工业园内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是担保机构加大融资性服务力度。为进一步破解中小企业缺少有效抵(质)物的难题,融资性担保机构积极为银行和企业牵线搭桥,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发展融资担保公司129家,实收资本总计124.76亿元,保余额887.4亿元,同比增长33.87%,其中融资性担保在保余额813.6亿元,同比增长65.46%,为全市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积极开展中小企业股权质押贷款。从2009年起,全市部分驻蓉银行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企业股权质押贷款和中小企业动产抵押贷款,截至2010年底,各类企业共办理动产抵押登记756份,向驻蓉银行融资110.5亿元;办理股权出质登记1872件,出质金额224亿元,担保金额787亿元;办理股权出资登记22户,涉及股权金额5.8亿元;办理债权转股权登记57件,融资金额40亿元。

四是利用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2009年,全市4家企业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其中3家小企业成功在创业板上市,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位。2010年,全市又新增上市公司5家,实现首发融资76.6亿元,创单个年度首发融资新高。截至2010年底,全市有境内外上市公司47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43家,数量居中西部城市首位、全国各大城市第6位。

五是积极参与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加大直接投资。2009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全市共同设立了总规模为15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并依托该基金吸引境内外投资机构在蓉设立各类创业投资基金,目前,该基金已与韩国产业银行、韩国KTB、德同资本等投资机构合作,共同设立7支子基金,募集资金近20亿元,重点投资全市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此外,2009年,各驻蓉金融机构还协助全市运用信托理财、集合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方式筹集资金70亿元,并在2010年协助全市组织的9家中小企业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融资近5亿元。

六是组建科技银行、中小企业事业部,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十一五”期间,成都银行、建行省分行、等各驻蓉银行加快科技银行筹建工作,并选取部分具备条件的支行和网点进行中小企业事业部制改革试点,打造中小企业特色支行,对不同行业实施差异化服务,实行中小企业条线的独立运作和独立核算,真正形成中小企业贷款的营销动力。同时,在信用评级体系、授信管理模式、授信审批机制、风险容忍度、尽职免责机制、风险分类标准和违约信息统计制度等方面,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性的制度。

4.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支持

“十一五”期间,全市城乡一体化项目、东郊惠民工程项目、地铁项目、三环路项目、小城镇新农村建设项目、80万吨乙烯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得到了国开行省分行、工行省分行营业部等驻蓉银行的大力支持。随着这些项目的动工兴建和一些项目的如期建成,极大地提升了成都城市整体形象,增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

在驻蓉银行的支持下,2010年,全市中心城区“两轴四片”新开工重大项目19个,完成投资220亿元,东郊企业生活区危旧房改造惠民工程、城中村改造分别完成投资10.2亿元和32亿元。成灌快速路、成德大道、川陕路改造、机场路东延线上跨红星路南延线立交桥、三环路龙潭立交桥、天府大道新会展中心下穿隧道等工程顺利竣工,中心城区打通断头路7条、建成投用人行天桥42座,一环路西门车站等3座上跨立交桥开工建设,成郫灌干道等市域快速通道加快建设。重点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4亿元,一般场镇改造完成投资30亿元,黄龙溪、安仁、街子等古镇建设成效明显。新居工程安置房和新型社区分别新增竣工230万平方米、216万平方米。自来水六厂C厂建成投产。

(二)助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1.加快了涉农贷款资金投放

目前全市逐步形成了以农发行、农行、邮储银行和成都农商银行为主,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为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10年底,各驻蓉银行机构在县及其以下的经营网点共有800余个,全市已设立6家村镇银行和27家小额贷款公司,基本实现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全域覆盖。“十一五”期间,随着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网点设置不断增多,不断加大了对“三农”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涉农贷款呈逐年递增趋势,并根据“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等农业专营模式,创新性地开发了农业订单贷款、大型农机具担保贷款、“信贷+保险”等中长期信贷产品,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户生产,截至2010年底,全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201亿元,比年初新增508亿元,同比增长30.02%,增幅高于全市贷款7.02个百分点。

2.配合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

为解决农村有效担保物不足的问题,全市在不断完善农业担保服务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农村产权融资的新途径,2009年11月,出台了《成都市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总体方案及相关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按照《总体方案》有关要求,市级相关部门出台了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相关配套政策。

各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全市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实践,逐步开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抵押贷款产品。2010年12月,成都农商银行在崇州市向杨柳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社发放了全市首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16万元,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实现了新的突破。截至2010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共计发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抵押融资556笔,金额9.8亿元。其中:发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2笔,8.07亿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4笔,329万元;农村房屋抵押融资494笔,6837万元和林权抵押融资56笔,10508万元。有效地扩大了农村抵押物范围,为“三农”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3.大力发展新型涉农金融机构

2008年以来,民生银行、交通银行等商业银行作为主发起人,在全市分别设立了邛崃国民村镇银行、彭州民生村镇银行等6家村镇银行,截至2010年底,全市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4.26亿元,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7.3亿元,贷款余额21.8亿元。目前,全市村镇银行试点效果良好,营运正常,增强了农村金融服务功能。

4.组建专业化公司,支持统筹城乡发展

2010年,国开行省分行和龙泉驿区政府开展合作,由国开金融公司和龙泉驿区政府平台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国开四川(龙泉驿)城乡统筹发展投资公司,注册资本金6亿元,专项开展区域城乡统筹、农村基础设施改造以及重大功能区建设等。

5.积极开展农户补贴发放

从2009年开始,成都农商银行通过基层网点每年为全市约180万农户提供代理发放政府补贴和支取服务,目前累计代理发放耕地保护基金金额19.64亿元,发放粮食直补资金15.4亿元,下一步,还将代理发放集体公益林生态保护资金。

6.积极扩大农业保险范围,支持银(行)保(险)合作

2007年,全市通过政府补贴、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引导和鼓励驻蓉保险机构开展水稻、玉米、生猪等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人保财险、法国安盟等保险公司积极响应,开发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水稻、玉米、生猪承保面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底,生猪承保面分别达到55%、100%和100%。并在原有基础上,新增马铃薯、猕猴桃、食用菌和水产品等保险品种,承保面均超过55%,全年共实现保费收入1.4亿元。

7.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市涉农金融机构积极推动农户经济档案更新和农户授信评级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农户信息数据库,并加快“信用户”、“信用村”评定工作,截至2010年底,共评定信用户超过15万户,信用村(组)115个,推动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并扩大ATM、CRS、多媒体查询终端等自助设备和POS机具在乡镇的布放,抓紧开发推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业务。

(成都市金融办)

自贡

“十一五”期间,自贡市金融业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金融方针政策,金融改革步伐加快,风险防范能力提高,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能力不断增强,在实现自身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末,全市共有金融机构40家,其中银行业机构14 家,证券、期货营业网点2 家,保险公司19家,小额贷款公司1 家,融资性担保公司3家,分公司1家;金融从业人员9338人,是2005年末的1.3倍;金融业总资产达595.45亿元,是2005年的2.3倍。2010年,自贡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5.54亿元,占GDP的2.4%,是2005年的1.8倍,年均增长8.8%;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8%,拉动第三产业增长0.4个百分点。

一、深入推进金融业改革创新

(一)深化地方法人机构改革

全市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自贡市分行挂牌营业,结束了邮政储蓄机构20年“只存不贷”的历史。自贡市商业银行实现增资扩股,跨区域发起设立了金堂汇金村镇银行,做大了业务规模,提高了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农村信用社基本完成了增资扩股,认购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组建以区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联社等工作,专业经营能力与风险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二)积极推进证券营业网点优化和业务创新

一是抓住证监会放开券商新设营业部管理的机遇,优化网点布局,成功将富顺、贡井两家证券服务部升级为证券营业部,增加业务办理权限和开户功能,根据实际情况,华西证券在自贡设立4个营业部,满足客户投资需要。二是自贡证券营业部凭借总公司实力,相继取得代办股份转让资格、基金代销资格、期货中间介绍业务(IB)的资格、融资融券业务资格。营业部强化客户需求及投资风格调查,举办相关知识讲座辅导,适时为投资者介绍新兴投资工具,进行相关风险揭示和讲解,不断拓展业务范围。

二、金融业基础环境不断优化

(一)大力推进信用环境建设

1.明确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架构

2009年7月,市政府成立了以人行自贡中心支行为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银监分局等24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自贡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负责统筹协调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研究拟订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协调体系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督促、检查体系建设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同时,下发了《关于加强自贡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全市各区、县政府和市级部门要共同着力加快推进企业信用、农村信用、社区信用、中介信用等地方信用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