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以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年来,南充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高度重视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素质金融人才引进,不断完善用人机制,加快建立员工培训机制。在农村地区,深入开展农村金融教育试点,努力推动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工作,全面建立了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员工培训制度。
(三)狠抓落实,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作措施
1.积极有效贯彻执行各项货币政策
根据国家货币政策的变化,结合全市实际,综合运用各项货币政策工具,推动全市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和均衡投放。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经济工作方针,迅速出台了10条金融加大对全市经济增长支持力度的指导意见和8条外汇管理支持全市涉外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有关信贷员开展“下厂入户服务活动”,组织银行机构与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开展融资对接,全力以赴保障信贷资金供给,有力地支持了南充经济度过最困难时期并回升向好发展。
2.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
“十一五”期间,南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指导农村信用社深化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和增资扩股,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处置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促进全市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大幅提升、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支持措施力度之大、效果之明显前所未有。在此基础上,又积极运用差额存款准备金率、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全市9家县级联社的统一法人体系初步形成,综合效益快速提升。
3.努力做大做强南充市商业银行
在南充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南充市商业银行成功引进德国战略投资者,并实现了省内跨区域经营和走出省外发展。截至2010年末,南充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427.32亿元,资本充足率11.02%,各项存款达272亿元,各项贷款达126亿元,实现利润5.62亿元。其中,南充商业银行成都分行存款余额突破100亿元,贷款余额达58亿元;南充商行贵阳分行存款余额突破30亿元,贷款余额超过10亿元。
4.积极发展各类新型金融
创新是“十一五”南充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实现破冰发展。由银行发起成立的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全国第一家贷款公司—仪陇惠民贷款公司、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全外资小额贷款公司—南充美兴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相继诞生,并成为全市金融业发展中一支重要的新兴力量。
二、金融业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是南充金融总量跨越最大的时期,也是增长最快、投入最多、效益最好、不良贷款下降最多、结构调整最明显、金融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最突出的时期。这五年,南充金融走出了十分精彩的改革与发展之路,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改革创新迈出重大步伐,金融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金融领域的各项试点工作稳步推进,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金融业整体实力持续增长,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金融对经济的贡献能力持续提高,有力支持和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五年来,南充经济金融总量一路扶摇直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瞩目成就,即使是众人谈“危”色变的2009年,也因为超前谋划的勇气和智慧,成为南充金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那一年,南充各项存款余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各项贷款新增额保持连续三年翻一番的良好发展势头;那一年,南充实现GDP686亿元,首次超过达州,跃居川东北第一位。五年来,南充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银行资产质量不断提高,除农发行因政策性原因和信用社因历史遗留问题不良贷款占比稍高外,其他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下降到2%以下。南充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及各新型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均在0.5%以下。这五年,也是南充证券、保险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保费收入和证券交易量居川东北第一。
(一)金融机构发展最快、从业人员增加最多
经过“十一五”发展,南充市已初步形成了由市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分局组成的管理机构,由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融资担保业、小额贷款公司等组成的经营机构共同发展的较为齐备的金融体系。特别是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扶贫社等新型金融在“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有效提升了全市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截至2010年末,全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1家,证券机构5家,保险机构27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融资性担保公司1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46个,典当行3家,全市金融机构营业网点1400个,金融从业人员1.9万人。金融机构种类较为齐备,机构密集程度居川东北前列。
(二)金融市场发展最健全、业务量增长最快
南充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银行信贷市场为主,票据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和外汇市场等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管理规范的金融市场体系。“十一五”以来,各类金融机构业务量和利润额持续快速增长,金融总量居四川省第五位。
一是信贷市场发展良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大幅度增长,存贷款余额不断创历史新高,贷款投放新增量连续三年保持“一年翻一番”的良好发展势头,银行存贷款规模位居川东北第一。截至2010年末,全市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100亿元和445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670亿元和229亿元,存贷款规模占四川省的比重分别为4.2%和2.5%,占川东北的比重分别为33%和32%。
二是票据市场快速发展。银行本票、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票据贴现和再贴现业务逐年扩大,“十一五”期间,全市票据融资总额56.09亿元,比“十五”时期净增36.56亿元,年均增长23.8%,票据融资已成为全市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资金的重要渠道。
三是资本市场稳步发展。按照“党政推动、企业主动、部门联动”的原则,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企业上市的意见》和《南充市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五年规划》,编印了《创业板上市操作指引》,建立了培育企业上市工作制度,形成了加快发展直接融资工作机制。全市已有7户企业开始与中介机构接洽,4户企业被列入四川省重点培育企业,3户企业在全国性综合产权报价网上选择性披露信息,2户企业已邀请中介机构入场,1户企业上市材料申报到监管机关。证券市场的投资户数和交易量大幅度提升,“十一五”末,全市证券市场开户数达11.13万户,2010年实现证券交易额951.22亿元,居川东北第一位。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融资得到有效推进,化学工业园区12亿元的债券发行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2户企业进入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银行间债券市场培育辅导,为全市企业利用债券市场积累经验,奠定了基础。
四是保险市场持续发展。全市保险机构从“十五”期间不足10家发展到“十一五”末的27家,保险市场机构主体迅速壮大。保费收入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保费收入年均增长23%。2010年实现保费收入36.7亿元,保险理赔及给付6.9亿元,保险业务量居全省第三位。以生猪、水稻、奶牛等主要农产品为重点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工作稳步开展,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已拥有保险从业人员7000多人,保险深度达到3%,保险密度超过300元,较好地发挥了保险的保障作用。
五是外汇市场逐步扩大。五年来,随着全市对外经济业务的大幅增长,外汇业务逐步扩大,全市积极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促进国际贸易投资便利化。全市五家市级商业银行48个分支机构和邮储6个分支机构开办了外汇业务。2010年全市累计结汇26013万美元,同比增长36%;累计售汇3292万美元,同比增长58%。
(三)金融改革创新成绩最突出、效果最好
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推广“信贷工厂”、“金融超市”、“中小企业专营机构”等信贷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审贷效率;稳步开发“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动产抵押”、“并购贷款”等新型信贷产品,推出适应中小企业、“三农”需求的信贷产品,满足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需求。金融创新特别是农村金融创新取得几个全国、全省第一,村镇银行、美兴贷款公司、乡村发展协会、中邮农村小额保险试点、农村金融支付服务试点等多项工作,得到了财政部、人民银行总行、银监会、保险会的充分肯定。
一是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创新工作成效显著。2007年3月全国首家由银行业机构发起成立的村镇银行——仪陇惠民村镇银行设立,该行荣获“中国村镇银行十大影响力品牌”和“中国三农先锋”称号,被评为“新中国历史上60个第一”。2007年12月全国首家全外资小额贷款公司落户南充,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范围逐步扩大,2009年嘉陵民信、南部宝信两家小额贷款公司成立,2010年引进资金1亿元成立了中信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量快速增长,到2010年末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达2.68亿元,累计投放贷款3.73亿元,实现利润789万元。市农行成为全国首创全省唯一的“小额贷款公司批发贷款”试点银行。
二是融资担保业发展进度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市融资担保业快速发展,南充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组建完成,中小保资本金扩大,农业融资担保公司成立。截至2010年末,全市已有19家融资性担保机构,五年来累计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49亿元,有效缓解了全市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是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取得实效。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8.27亿元央行票据实现成功兑付。农村金融教育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财政支持金融服务“三农”机制创新试点正式启动,农村支付服务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普惠制金融”试点、农村资金互助社和乡村发展协会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效果,南充已成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验田”。
(四)金融生态环境改善最大、银行经营成效最好
按照“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各方联动”的要求,全市大力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实效。
一是征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建立起了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数据库;着力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启动了“百户诚信中小企业培植”计划,在培育企业信用和社会信用、推动诚信文化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市已创建成“信用乡镇”58个、“信用村”630个、“信用户”28万户,蓬安县成为全省“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
二是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信用社在仪陇县最后一个没有金融机构的双盘乡设立营业网点,实现了金融机构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工行在仪陇县恢复设立支行,增强了县域金融服务功能;阆中市成为全省农村支付环境改善试点县(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三是开展“三项清收”工作,扎实清收公职人员逾期贷款,五年来全市银行未新增一笔逃废债务,不良贷款大幅下降,不良贷款率从五年前的35.41%下降到10.12%,压降了25.29个百分点,银行经营效益大幅提升,2010年实现盈利16.65亿元。
(五)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最多、覆盖面最大
五年来,南充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ATM机、CRS机、POS机等基础设备大量投放使用。截至2010年末,全市有投入使用的ATM机370台、POS机2004台;同时,大量的手机POS、电话支付工具也投入使用。反洗钱系统、身份证联网查询识别系统等金融安全设施大大加强。大额支付、小额支付、支票影像、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等系统正式上线并投入使用,大、小额支付系统清算资金量分别达3789亿元、6.82亿元,银行卡发卡量达644.29万张,金融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
(六)金融产业发展最快、贡献最大
“十一五”期间,南充市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8%,在GDP和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2010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7.37亿元,增长11.75%,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GDP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达到2.1%、7.7%,金融业还为全市提供了1.9万个就业岗位,贡献税收5.8亿元。
三、经验体会
五年来,南充金融业始终坚持立足服务经济,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不断拓宽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一)坚持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创新是南充金融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
坚持创新驱动,立足南充实际,大力推动金融创新。五年的实践表明,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这一根本,是不断推动南充金融业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思想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