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金融环境持续优化,区域秩序安全稳定
(一)狠抓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以华蓥市被评为全省首批“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区、市)”为契机,牢固树立“抓经济首先抓金融,抓金融首先抓环境”的理念,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专门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工作部署会和专题办公会,研究解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2010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广安市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市实施方案》,召开了广安市金融生态示范市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全面启动“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市”创建活动。坚持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系统工程,实行部门联动、整体推进。目前,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的金融生态齐抓共管格局已经形成。
(二)着力打造社会诚信体系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广安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广安市拓展信用报告运用范围实施方案》,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广泛开展 “信用社区”、“信用村镇”和“信用个人”创建活动,涉农金融机构对信用镇、村、户的信贷需求给予优先满足,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手续便捷的惠农金融政策,在农村迅速掀起了“守信重信”热潮。全市共评出信用乡镇15个、信用村60个、信用农户6.7万户。每年深入实施中小企业信用标准化培植计划,帮助其达到银行信贷准入条件并实现融资。重点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为基础,整合分散在工商、税务、环保、安监、公安等部门的公共基础信息资源,搭建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以“打造信用广安,共铸信用社会”为主题,组织开展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专题宣传活动,增强了社会各界对打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三)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建立健全广安市金融稳定工作制度。人民银行广安支行与毗邻的重庆合川、长寿中支签定《金融稳定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跨区域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出台《广安市政府背景贷款及大额贷款风险预警制度》,加强金融机构与重点信贷项目、贷款单位的沟通协调,灵活解决还款问题。对政府背景项目形成的不良贷款,通过协调落实还款计划、重新提供担保抵押物等方式,积极化解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对党政部门及公职人员拖欠贷款问题,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采取行政、经济等手段协助银行清收不良贷款。“十一五”期间累计化解政府性背景项目风险贷款3亿多元,清收公职人员拖欠贷款1000万余元。制定《广安市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加强对金融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和知识的普及培训,探索应急预案演练的新方式,切实提高工作人员应急管理技能,熟练掌握应急处置程序和流程,提升指挥协调能力和密切配合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高效处置能力,依法处理各起金融突发事件,有效维护了金融系统的合法利益。
五、金融保障能力提升,加快发展基础夯实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金融业发展,吸纳社会资金3.5亿元投入金融业发展;引进培养各类金融专业人才60余人次。
(一)强化组织领导保障
市委市政府把金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成立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各区市县也相继成立了金融办,全力推进金融业发展。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委、财政局、公安局、金融办、人行、银监、保险、证券、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金融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金融业发展阶段性目标,具体落实金融产业发展举措,研究解决金融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出台《加快金融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强金融工作的通知》等重要文件,制定一系列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了区市县、市级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在扩大投放、金融创新、风险防范、重大信贷问题解决中的具体职责,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工作制度保障
建立畅通高效的市区联动机制。积极加强市、区市县有关部门尤其是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金融业发展动态和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措施和解决经济金融领域重大问题的办法等。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服务机制。积极搭建政府、银行、企业的信息沟通平台,加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联系、交流,开设行政审批和效能服务“绿色通道”,对金融业发展项目实行一条龙、一体化、一站式服务。建立安全有序的应急反应机制。按期召开政府与金融系统联席会议,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内控管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完善区域金融稳定监测评估体系,针对金融风险制定防范、预警、处置预案,提高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能力,不断推进区域金融安全稳定发展。
(三)强化经费投入保障
规范设立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市、区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扶持金融业发展,用于金融创新发展、金融生态建设、支持企业上市、引入金融机构以及对有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进行奖励,并制定相应的资金扶持奖励和管理办法。充分利用市场规律和市场机制,通过BT、BOT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投入金融业发展。主动向中、省金融部门衔接汇报,积极争取金融业发展资金,努力支持金融业加快发展。
(四)强化人才队伍保障
全面实施“人才为本”的金融人才战略,建立完善金融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着力建设领军型的金融领导人才、职业型的金融经理人才和专业型的金融技术人才队伍。加强与高等院校联合建立金融业务培训中心,通过开展学历教育、组织专题讲座、举办业务培训等形式,提高金融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为金融业发展提供前瞻型、实用型人才。鼓励金融机构在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科研和教学单位,提高企业培养本土优秀人才质量,不断满足自我发展的人才需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政策,营造聚才、育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持续优化金融从业人员结构。制定高层次金融人才流动优惠政策,为个人及其配偶、子女的户口、就业、教育等开设“绿色通道”,广安已成为吸引各类金融人才的“高地”。
(广安市金融办)
达州市
“十一五”是达州市金融业快速增长、日趋繁荣的时期。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风云变幻,艰险与机遇并存的复杂形势下,达州金融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人民银行的货币信贷政策,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协调银行、证券、保险业监管机构和市级有关部门,共促金融发展。5年来,金融宏观调控不断完善,金融实力明显增强,金融改革不断深入,金融市场逐步拓展,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金融业积极支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末,达州市共有金融机构61家,其中银行业机构10家,证券、期货、基金公司营业网点3家,保险公司19家,融资性担保公司29家;金融从业人员2万余人;金融业总资产达1000余亿元。2010年,达州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4.7亿元,占GDP的1.7%,是2005年的1.8倍,年均增长11.28%;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拉动第三产业增长0.7个百分点。
一、金融业改革与发展成效明显
“十一五”以来,达州市金融业发展较快,到2010年,银行存款余额901.08亿元,位于全省第6位,贷款余额363.46亿元,位于全省第9位;保费收入39.94亿元,全省排名第3位;实现证券交易351.60亿元。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是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先导产业。
(一)金融业产值稳步增长
至2010年末,达州市金融业增加值14.06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70.66%,年均增长11.28%,金融产业成为达州市第三产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
(二)金融产业改革与发展不断深入
1.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成效显著
一是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顺利。农业发展银行进一步拓展支农领域,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综合开发纳入政策性业务范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达州分行积极落实各项改革措施,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稳步提升。农业银行达州分行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不断完善财务制度,完成不良资产剥离,全面推进服务“三农”工作。邮政储蓄银行达州市分行2009年成立后,进一步扩大了存贷款业务。
二是地方金融机构加快改革与发展。2009年12月,达州市商业银行已顺利挂牌开业,标志着全省城市信用社向商业银行的改制全面完成。2010年末,有资本金22942万元,比2004年末增资扩股18906万元,资本充足率达15.29%,比2004年末增加6.22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农村信用社顺利兑付央行票据50335万元,至2010年末,有资本金68103万元,资本充足率为5.97%。
三是村镇银行筹建实现突破。2008年10月,达州市首家村镇银行-宣汉诚民村镇银行正式开业。此外,全市还有63个村级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资金总规模791万元。
2.保险业快速发展,规模居全省前列
到2010年末,全市有保险机构22家,保险机构分布和保险品种进一步完善。2010年末实现保费收入39.94亿元,比2005年增加30.84亿元,年均增长34.42%,保费规模位居全省第3位。其中:财险收入6.92亿元,寿险收入33.02亿元。理赔支出6.26亿元,其中:财险赔款3.42亿元,寿险给付2.84亿元。
3.证券业稳步发展
截至2010年末,全市有证券营业网点3家,证券交易额逐步增大,2010年全年共实现证券交易额351.60亿元,比2005年增加340.85亿元,增长31.7倍,证券营业网点实现利润6450.27万元。
4.融资担保业规范发展
2010年,经省金融办备案的融资性担保公司29家,注册资金8.7亿元,融资担保余额21亿元,累计担保额超100亿元,为全市中小企业融资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金融资产质量不断提高,产业效益不断提升
随着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经营管理能力的改善,各金融机构盈利水平不断提高,不良贷款有所下降。2010年,达州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达到8.88亿元,比2005年增加8.14亿元;上缴营业税及附加与所得税2.10亿元;不良贷款余额36.93亿元,较2005年末减少18.01亿元,占比10.15%,较2005年末降低30.52个百分点。证券业金融机构利润达到6450万元,比2005年末增加6382万元。从2005到2010年,达州市各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不断增加,业务量稳步上升,发展趋势向好。达州市保险业保费收入39.94亿元,比2005年增加30.84亿元。中间业务收入不断增加。
(四)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水平不断提升
1.银行信贷投入稳定增长
2005至2010年期间,达州市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稳定增长,2010年比2005年信贷投放余额净增加201.42亿元,增速124.30%;2009、2010年贷款新增较多,两年新增贷款比2005年至2008年的总和多87.20亿元。
2.支付结算体系日渐发达
2006年以来,达州市支付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相继开通了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等现代化支付系统,资金支付清算速度进一步加快。仅2009年,辖内共通过支付清算系统划转资金39万笔,达2302.38亿元。以“三票一卡”为主体,以电子支付、委托收款和托收承付等为补充的支付工具的交易量稳步增长。仅2010年,全市银行卡存量已超过607万张,全年共发生交易3968万笔,金额3062亿元。
二、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达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切实注重和加强地方政府对金融工作的协调、管理和服务。2008年2月成立了达州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负责全市金融工作协调和监管,有力地促进了地方金融的发展。随着达州市金融办的成立,地方政府正式有了金融主管部门,初步形成了人民银行、银监分局为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部门,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主体,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为补充的多层次银行业金融组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