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
3263200000054

第54章 实 战 篇(47)

(2)行政效率有质的规定性,可以作定性分析。行政效率应当把行政结果的质量即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果。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否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这是行政管理的根本方向。没有质的量或没有量的质,都不能客观地反映政府的行政效率。

总之,行政效率就是政府效率。政府效率也就是政府生产力,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综合生产力。它可以优化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环境,可以优化国家各种生产要素的结构与配置,可以集聚和优化各种资源,可以凝聚人心,决定国家发展的方向与速度。

案例2:节约型社会建设96

材料一: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5——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

为什么要节约?这个问题看似多余,但有些数字估计你看了,会觉得触目惊心。在2005年6月24~26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5——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冯部长说:“中国的资源总量虽然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是世界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中国的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目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但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人均的淡水资源占有量将会越来越少,估计到2030年中国将被列入严重缺水国家。”一方面,人均资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国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正为当前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付出着巨大的资源代价。

材料二: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资源、能源问题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结构性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这种变化既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包括消费结构的变化。从经济结构变化看,近几年出现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2004年已达67.6%。重化工业往往是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的产业,其加速发展是造成近几年资源、能源紧张的最主要原因。从消费结构的变化看,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吃、穿、用”到“住、行”的升级。这一变化和升级导致了资源消费的强度在增加,使用方向在变化。

材料三: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现象

当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已出现资源约束不断加大的情况。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利用率是偏低的。当然,在过去的20年即1980-2000年中,中国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在能源消费方面,这一时期我国的能源累计节能率是64%,而国际上同期水平是19%。在GDP保持年均9.6%的增速中,能源增长保持年均增长4.6%,实现了经济发展一半靠能源开发、一半靠能源节约的目标。但近几年,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出现了能源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的势头,能源对经济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

同时,我国资源浪费现象很严重。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在30%,比发达国家低20%。有统计显示,我国仅在城市供水方面,漏损率在20%以上。在建筑能耗方面,我国的单位面积能耗相当于气候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我国每年新增约20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大于各发达国家新增建筑面积之和,但节能型住宅仅占总量的3.5%。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如果每年仍然大量建设高耗能的建筑,而它们的使用期限一般都是七、八十年,不仅对当前的能源造成更大的压力,而且将贻害子孙。因此,现在就必须解决这一问题。一旦高耗能的建筑大量建成,将来再改,成本和代价更加巨大。

案例分析提示与思考:

1. 请根据上述材料,阐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

2. 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抓好节约能源资源的工作。

相关知识链接:

1.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

其中,“节约”有两层涵义:一是杜绝浪费,即要求我们在经济运行中减少对资源消耗的浪费;二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财富。这是因为资源节约型社会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虽然资源节约了,但却是“不发展的社会”,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2.节约型社会与过去强调的“勤俭建国”相比,内涵更广泛、发展的层次更高。它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既要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并能尽量循环利用,又要保证全社会较高的福利水平。基于此,必须着眼于制度规范和政策引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约资源、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相结合,把节约资源纳入经济转换方式的重要内容,促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同时,让每个人羞于浪费、不敢浪费。

案例3:执政绩效与成本97

材料一:莱茵河保护委员会

莱茵河流经瑞士、德国、法国、卢森堡、荷兰等9个欧洲国家,是沿途好几个国家的饮用水源,是世界上管理得最好的一条河。

莱茵河也曾号称“欧洲下水道”、“欧洲公共厕所”。现在的成功,是因为莱茵河流域各国有效协调与合作。莱茵河由莱茵河保护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席轮流由各成员国的部长担任。但这是一个民间组织,没有制定法律的权力,也没有惩罚机制,委员会工作人员仅12人。这样一个松散的小组织,却有条不紊地管理着莱茵河。

莱茵河保护委员会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各国部长参加的全体会议,每年召开1次,决定重大问题,各国分工实施,费用各自承担;但分委员会监管和执行讨论会议,基本上1周1次,执行效率相当高。

12人的莱茵河保护委员会,虽很难协调不同国家的利益,但很好地保护了流经9个国家的这条大河。而流经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长江,尽管属于一个国家、尽管有数万人在管理,却出现严重污染并呈恶化趋势。两相对比,发人深省。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初步核算结果,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82321亿元,极有可能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GDP,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在世界100位之后。我国还有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2000多万需最低保补贴的城市人口,合起来有1.2亿城乡贫困人口,发展任重道远。有统计表明,我国的发展成本,较之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5%。其中,管理不善和结构不合理占了8%以上。2003年,中国公务和行政性支出占国家全部支出的37.6%,而美国只占国家全部支出的12.5%。

材料二:“节约型社会”的建立

从根本上说,“节约型社会”的建立,依赖于“节约型执政”、“节约型行政”的引导和示范。当代世界各国执政实践表明,一种理性的执政形态,除了具有法治执政、集约执政、廉洁执政、人本执政这些内涵外,还必须具有重绩效产出的“成本执政”的品质,实现执政低成本与高绩效之间的统一。

执政绩效是执政的业绩和效能,它反映的是执政的公共产出情况。执政绩效是一定执政成本支付下的效能和收益,执政成本是为取得执政预期目标而支付的成本和耗费。毫无疑问,执政行为必须具有“法理正义”,但同时,执政行为还必须在耗费与绩效问题上体现出“伦理正义”,因为政治运行的成本从根本上说都来自社会成员的劳动。重视成本理念下的执政产出、重视实现执政目标的最大化,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意义的考量,更是区别正义与非正义、是否真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分水岭。因此,执政的成本和绩效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涉及执政正义的伦理问题。

为此,2005年12月20日,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研究完善政府机构设置,实现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成本执政必然是严格实行绩效管理、从而与不计成本、不惜代价、不恤民力的执政形态相对立。而公共部门引入绩效管理,是21世纪席卷西方社会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全球化发展和政府财政压力增加下,公共部门主动吸纳企业绩效管理的经验和做法,以顾客为导向,及时回应社会市场需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强调注意绩效评估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材料三:深圳市政府行政责任体系

2005年12月,深圳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加强行政执行力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十条禁令、行政首长问责、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行政许可责任追究、行政执法责任、政务督察等6个配套文件,被统称为“1+6”规定。这一政府行政执行责任体系的形成,意味着除了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监督和纪律监督,深圳在全国率先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全面的效能监督。它是将行政责任法规化、制度化,是给全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定规矩”。

同时,深圳已全面推行公务员职位说明书、行政责任“白皮书”等制度,使行政执行的责任主体明确化、部门责任法定化、岗位责任具体化、责任层级清晰化、责任“链接”无“缝”化;通过部门行政绩效评估、公务员分类分级考核、舆论监督调查处理、行政监督部门联席会议等,实现行政权力运用到哪里、监督就到哪里,财政资金支出到哪里、审计就到哪里,公共服务提供到哪里、绩效评估就到哪里。

在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的同时,深圳通过责任倒查制度、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制度、重大责任检讨制度、行政过错训诫和警醒教育制度等,加大行政执行责任的追究力度。根据“1+6”的规定,34种情形将对行政“一把手”问责,108项行政行为要承担行政过错责任,53种行政许可的违规行为将被处罚。

“1+6”的实施,使得政府的责任更加健全明晰、政府的行为更加透明规范、政府的运作更加协调高效,企业和市民因此得到实惠。深圳市行政电子监察系统记录的数据显示,“1+6”实施4个月来,该市行政许可事项的按时办结率就从70%提高到100%。过去需耗时256至380天才能审批完毕的重大投资项目,现在提速至114天内完成;同时,每个项目的内容、进度、结果等信息都将实时置于监察部门的监督之下。如果哪个部门未在审批时限内完成审批,根据“1+6”文件规定,将被追究行政责任。

案例分析提示与思考:

1. 结合材料,试分析公共部门加强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

2.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执政绩效与执政成本相互关系的看法。

相关知识链接:

1.执政绩效是指执政党领导国家政权为实现执政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在治国理政和服务公众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业绩及社会效益。一个先进的执政党总是希望取得优异的执政绩效,因为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得到巩固和延续,不仅靠执政党的纲领和政策正确,更重要的是党的执政绩效是否显著,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是否真正提高了综合国力等。全面把握党执政绩效的内容,科学评价党的执政绩效,对于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先进性、巩固执政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

2.从广义上说,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执政绩效,其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保持国家和平与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的绩效;(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绩效;(3)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绩效。我们党执掌的国家权力,不仅具有公共管理的职能,还具有社会服务的职能。一方面,发展经济和民主政治、提升国力、维护和平,主要是行使公共管理的职能。另一方面,党还必须在;(4)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绩效;(5)执政成本降低的绩效。

3.理论界通常从两个角度来界定执政成本的含义:一种是从执政资源的角度考虑,认为执政成本通常是指执政党维持执政地位和政权运行,为推行自己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而耗费的执政资源的总和;另一种是从经济学概念的角度考虑,认为成本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党的执政过程也是一个从“投入”到“产出” 的过程,因而必然也有相应的执政成本。执政过程的“产出”就是执政效益。为了获得执政效益,由党、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所付出的有关因素的总和就是执政成本。

案例4:9000亿与1200亿之争98

教学目的:考察“三公”消费的实际状况,探讨降低行政成本的途径

应用方式:案例讨论、课堂情境角色分析

材料一:政府管理改革的几个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