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监督体系研究
3272800000023

第23章 边缘性财务监督(2)

信息不对称主要存在于企业的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由于大股东一般控制了企业的管理层,所以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了资本市场上的信息披露不真实,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以及大股东可以进行内部人控制,在经营决策中较多地考虑自己的利益,较少地考虑中小股东的利益;可以进行内幕交易和关联交易,转移公司财产,操纵利润,影响股票价格,谋求自身利益;可以进行内部人欺诈,甚至作出虚假或误导性陈述,影响股票价格,从中获取利益 。现在有很多上市公司对中小股东的咨询采取的是搪塞敷衍的态度,这就使得中小股东通过上市公司直接获取信息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舆论财务监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小股东获取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公正性,增强大股东和中小股东在获取信息方面的公平性,成为中小股东获取信息最有效、最及时、最主要的渠道之一。例如在中小股东自身缺乏足够动力参与股东大会的情况下,新闻媒体的介入,对会议进行报道,可以改善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信息不对称还会诱发“机会主义” 行为。证券市场上只有历史股价的数据在投资者之间分配是合理的,而公司一些重大事件等消息的公布是不对称的,从而使极少数掌握信息优势的投资者获取超额利润,而中小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中处于劣势,其知情权往往难以得到保障。

2. 发挥“瞭望塔”功能,规避企业风险

现代新闻的先驱美国人约瑟夫·普利策创造了报业奇迹,在短短的4年时间内,把发行量只有1.5万份的《纽约世界报》发展成为当时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他曾说过如果一个国家是在大海上的航行的大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们需要洞察海上的一切,及时发出警报。普利策的这段话说明了舆论监督的一种社会功能,即“瞭望塔”功能。《财经》杂志是报道财经新闻,分析评价宏观、微观经济动态的先锋,它在揭露、批评上市公司财务及经营危机、违规违法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表18统计出了《财经》杂志在1999-2004年间刊出的揭露公司内幕的文章数目及占比情况。

可以看出, 2001、2002和2003年《财经》揭露公司内幕的文章数目较多,分别占6年揭露公司内幕的文章总数的比例为20.9%,32.6%,22.1%,这三年的揭露公司内幕的文章占6年总数的比例为75.6%。这3年揭露公司内幕文章多的原因是由于在这段时间我国证券市场公司舞弊事件是最多的,说明《财经》在披露企业舞弊事件方面起到了“瞭望塔”的作用。舆论财务监督起到“瞭望塔”功能的另一个典型案例是银广夏事件。银广夏2000年曾是中国股市升幅第二大的股票。2001年3月,《证券市场周刊》和《财经时报》先后登出分析师蒲萝平对银广夏高速增长及丰厚利润提出的9点质疑,而后8月2日,《财经》杂志刊登封面文章《银广厦陷阱》,指出银广厦股价过去两年暴涨是一场骗局,引发中国证券市场的轩然大波。该文刊出后六天也就是8月8日,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就发布风险提示性公告,对有关媒体日前披露其造假行为作出回应,称其全资子公司天津广厦(集团)有限公司的确存在产品产量、出口数量、结汇金额及财务数据不实等问题。

3. 激发管理者的自律意识,完善内部董事、监事、高管信誉机制

利用舆论对弄虚作假、损人利己的行为进行尖锐的批判、否定和谴责,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任何个人或组织都难以承担这种社会舆论压力以及被完全孤立的风险。因此,这种压力是对有关责任人的一种精神制裁和约束。这种压力一方面可以唤醒官员本身具有的道德和法治意识,从而产生自我约束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他们形成道德和法治意识,从而产生自律意识。闫邹先、尚秋芬(2008)以我国2003——2005年受处理的78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媒体监督、上市公司性质与上市公司合谋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媒体监督可以有效的防范上市公司的合谋行为,媒体监督等法律监管对于防范上市公司合谋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媒体监督等监督的力度越强,越能有效地抑制合谋行为的发生。Monks & Minow(1995)研究表明公司股东可通过广告迫使董事会采纳其建议。Dyck & Zingales(2002)研究发现在一家重要报纸上发表文章,列举过去3年表现最差的上市大公司及其董事的姓名,2个月后这家公司的CEO在未说明任何原因的情况下突然提出辞职。Diamond(1989)管理者被分为好和坏两类。在污染问题上,好的管理者不会导致污染问题,但坏的管理者则相反。如果社会规范认为,管理者应该关心环保,那么不关心环保的管理者必然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从而被迫收敛自己的不良行为。这样,坏的管理者也会被迫“关心”环保,并把自己伪装成具有环保意识的优秀管理者。

(二)影响舆论财务监督职权发挥的因素

1. 舆论财务监督的独立性

虽然财务监督的主体是广大利益相关者,但是财务监督的内容和结果一般需要通过媒体或者网络进行传播。这里的财务监督独立性主要强调保持媒体和网络管理者的独立性,这样的监督才是有效果的。威胁独立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利益和外界压力。经济利益主要指媒体或者网络的管理者与被监督方存在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如证监会规定了一些刊物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指定刊物,上市公司在这些报刊上披露有关信息,必须支付一定费用,指定报刊由此获得可观的垄断利润——信息服务收费。因此,关于上市公司的报道,常常会决定一个广告客户的去留,直接关系到媒体的盈利问题。另外,上个世纪80年代《华尔街日报》发生的温南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原在道琼斯电讯工作的温南当时为《华尔街日报》撰写“街谈巷语”专栏。“街谈巷语”是华尔街日报最有影响力的股票专栏之一,如果一个公司得到专栏的一篇好报道,可使该公司的股票在一日之间急剧跳升,反之一篇不好的报道可以使其股价下跌,温南与人勾结,共同非法获利69万美元。外界压力主要指上市公司针对刊物披露的信息而向法院提起诉讼,以及政府部门对监督方施加压力等,如2002年 3月5日,《财经》杂志刊发了蒲少平的文章《世纪星源症候: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操纵》。第二天,世纪星源公司即向深圳市罗湖区法院提起名誉侵权诉讼,指称《财经》杂志、作者蒲少平及《财经》杂志主办单位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侵害其名誉权。4月10日,世纪星源再次向罗湖区人民法院提出追加诉讼请求,认为《财经》杂志利用新闻媒体继续歪曲事实,并追加赔偿请求200万元。6月4日,深圳罗湖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财经》败诉。据周新军(2003)统计在类似的媒体名誉侵权的案件中,美国媒体败诉的可能性只有8%,而在中国则达到了惊人的71%。

为了使舆论财务监督发挥其作用,一方面进行舆论财务监督的中介媒体公司应该制定关于从事舆论财务监督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规定进行舆论财务监督的人员,不得在进行监督报道过程中,拥有被监督报道的公司、企业或产业中的证券或任何其他经济利益,包括担任董事会成员;不得利用优先获得的消息倒买倒卖股票。为了避免报道和调查方面被上市公司牵着走,应努力建立一个“调查支持网络”,包括上市公司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的主管单位负责人、各大专院校及各相关机构的研究人员、还有行业内其他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等等。通过扩大采访范围,广泛听取多方意见,从而形成公正独立的思考。另一方面应该成立舆论财务监督行业协会,制定行业的相关规定,定期对相关的媒体公司进行监督检查,并把检查情况公告给公众,对于违反规定的媒体公司和个人应该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如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停止营业等)。还可以通过立法来确保媒体的独立性。制定一部新闻自由法,来保护利益相关者的采访权,并保持舆论监督的相对独立性,制约相应的行政监管,保护各种报刊自由发表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