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艺术类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用书·艺术综合
3276500000121

第121章 后记

在诸多考生朋友的时时关注和催促之下,本书终于截稿,我也长舒一口气。我这个人生性懒散,不爱受拘束,所以写书也是由着性子来,想写就写,不想写就置之一旁,自顾自地踢球去了。再加上教学和管理等诸多事务缠身,一度导致本书的编写进度缓慢,惭愧之至。

一、关于本书

本书的编撰是基于作者这些年来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上得以完成的。自2003年在南京艺术学院任教至今,我的高校教学时光不知不觉已有八年,这八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南艺教学期、广院教学期和一航教学期。

在南艺教学的日子可以说是“积学储宝,酌理富才”的时期,当年因为贫困而无甚娱乐,除了读书、教学,便是反思、写作,现在想来却觉得不坏,若当时生活太过安逸,倒会耽于享乐而无法进步了。

在广院读研的日子,又机缘巧合地得到了给同学们讲专业必修课和公选课的机会,这是一个“文化糅合,神思会通”时期,体味到了广院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更加明白了“因材施教”的方法。

做一航考研网的日子,可以说是一个“道成肉身,六经注我”的时期,不仅把多年以来的教学经验重新进行编织、整理,还把这些年的知识体系物化成了这本书,在惠及他人的同时,自我的价值也得到了实现,感觉很是欣慰。当然,这肉身、这“我”还需要不断提高、完善、超越。

本书在正式出版前,已经有过几版的内部讲义存在史。当然,每版都比前一次有一个进步,这变化,一方面显示了笔者的学术结构之完形,另一方面也不断适应着考研学习之需要。从为2009年考研而用的讲课教材,到为2010年考研所使用的全面、精简的复习大纲,再到现在为考研而改进成的全面、翔实、深刻、富有体系性的完全应试性教材,可以说,我对本书是有着严格要求的。

对于创作者来说,艺术作品永远是一个不完美的文本,本书也如此。现在看来,还有诸多地方尚未详尽阐述,有的论述也需要再斟酌一番。由于诸多原因,本书也难免出现一些纰漏和错误,敬请各位读者朋友不吝指出,我们的邮箱是860981238@qq.com。另外,关于本书的一些补充说明,以及相关的考试信息,我们也会在一航考研网(www.cucyh.com)上公布,敬请关注。

本书的第六篇“文艺理论名著选读”,所选用的材料多来自名家,为尊重原著,文中错讹,一仍其旧,特此说明。

二、关于感谢

一航考研网的诸多同仁、好友的大力支持使得我可以摆脱诸多杂务而专心于此书,他们是王冠、李悦、于松洁、陈思源、吕颖、罗文君、刘家男、姜楠、翟大伟、杨铭、陈祥林、陈超、熊瑞、徐岳、闫金莉、张翠等。

我的好友赵鹏程、王璇、刘景玫、刘翛然、李晓妍等人在本书的创意设计和宣传推广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系的陈镇华博士,艺术学研究所的段耀国博士,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宁晶晶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宁博士等学长对本书亦有不少提点性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蔡翔社长、闵惠泉总编辑对出版本书的大力支持,感谢欧丽娜老师的关心,感谢本书的编辑董媛婷老师和吴磊老师,她们的慧眼识珠、时时催促以及辛勤劳动是促成本书问世的重要动因。

当然,最要感谢的还是我的母校中国传媒大学,是母校的培养和师长的栽培塑造了我的道德情操,完善了我的知识结构,坚定了我的学术意志。

三、关于作者

我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一直属于那种贪玩不用功型的,因此小时候每年开学都会在父亲的要求下写保证书,承诺期末考试要考95分,当然,基本就没兑现过。因此,后来也就没有期盼能做什么学问,但世事无常,我终于还是走上了做学问的道路。现在写完本书,又不自禁地回头看看过去,我真想和那个每年开学都写着保证书的小男孩坐下来好好聊聊,跟他说说读书的事儿。

我的父亲一直对我严格有加,现在我每每回家,他倒是一改平常之严厉,更多了慈祥温和。这种随着世事沧桑的父爱变化,让我一直对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同身受,每每读起,总是有股心潮澎湃在胸间,久久不能散去。现在把这本书献给他,他必定又要指点批评一番,然其内心必然是高兴的。那么就把这书献给我的父亲吧,愿他身体健康!

姚杰

2011年3月于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