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
3277500000020

第20章 广播艺术的审美特质(3)

所谓美感的差异性、能动性,是指同一审美对象(节目)引起不同人的不同感受,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年龄的不同感受。美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其根源在于阶级性、时代性、民族性和个体条件的差异。

当代艺术正呈现出重视信息反馈和接受美学的态势,强调听众积极参与节目再创造。广播文艺方兴未艾,为亿万听众所喜闻乐听。广播文艺的形象是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的,由审美客体(节目)所触发,以主体(听众)以往的固有记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现时的情感、心境为契机,借助于听众能动的丰富的想象力,最后迭现出耳接神交、绚丽多姿的广播文艺形象,给人以创意传神、余味不尽的听觉享受。这样别具一格、独辟蹊径的听觉艺术是有顽强的生命力的,它必将使广播文艺长期地屹立于艺术之林。

第二节 广播艺术的审美创造

广播是听觉艺术,是时间艺术。要扬广播文艺声音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博取广纳,为我所用,让广播开放出光辉灿烂的听觉艺术之花。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中国的广播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大幅度的发展和提高,“西新工程”和“村村通工程”的胜利建成,使西部边疆地区的广播覆盖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广播发挥了听众广泛、制作简便、传播迅速、伴随性强、无远弗届、成本低廉、信息容量大、真实可信、感染力强、接收方便等优势,在广播改革和创新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辉煌的成就。

面对国内外多种媒体的竞争,特别是强势媒体电视的冲击,广播要生存、要发展、要繁荣,就要充分挖掘广播的潜力,扬声音之优势,充分调动声音的一切功能和魅力,汇天下之精华,避免低俗,趋向崇高,在文化含金量上下工夫,在人文精神和可听性上做文章,在活办、细办、精办广播文艺节目上下工夫、见成效,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六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广播事业从延安简陋的窑洞播音跨入了世界先进广播、强势广播行列,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发出了最响亮、最悦耳、最富信息量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声音。

一、广播艺术创造的理念、思路的嬗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播艺术创造理念、思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1.由单一的政治宣传工具论到多功能论。

2.由“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阶级斗争为纲转向既是党、政府、人民的喉舌,又是文化知识传输和审美愉悦、娱乐消费和服务大众的媒介。

3.由居高临下到平视,到悦耳顺听,广播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以听众为本;由“一对万”的高腔阔嗓变成“一对一”的和蔼可亲的播音方式。

4.从文字语言广播转变成充分发挥声音诸元素的潜力。

5.由单纯靠政府拨款到经营产业化,自负盈亏或寻找广告等经济运营之路。

6.由以珠江经济台模式为代表的系列台改革到以上海东方电台为代表的都市化广播改革,到以北京电台为代表的专业化电台改革,再到以交通台为代表的广播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的新阶段,使广播向着经营与管理、企业化与社会化方向迈进。

7.从“广播化”向“窄播化”的转变,分众定位,突出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

8.从技术上的模拟式向数码化技术发展,清晰度和可听性更强了。

从模拟电子信号到数字信号,从调幅广播、调频广播到当今全球广播界为之瞩目的DAB(数字音频广播)和网络广播,信息技术的进步促使广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而多种传媒的整合,也成为类似广播的电子媒介发展的共同趋势。数字化和网络化既是现代电子传媒生存形态的外化,同时,信息技术对于广播的影响已经在不经意间融入现代广播观念之中,成为构筑现代广播观念的基础。

DAB:即数字音频广播,奠定未来数字广播的主导地位。它是继调幅和调频广播之后的第三代广播。DAB是一种数字传输系统,传输内容有数字电视、数字音频和数据及各种不同的业务。我国的数字音频广播发展也很快,1996年12月,国家科委通过了《数字音频广播(DAB)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实施方案》,以带动我国DAB产业的发展。

二、扬声音之优势,达到整体美、综合美的最佳审美效果

(一)广播文艺是时间艺术,是听觉艺术,它由语言、音乐、音响三部分构成。

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交相扶持,相得益彰,各有分工、各逞其能,相互渗透,各有千秋。大体来说,语言以表意为主,音乐以表情为主,音响以表真为主。

张凤铸教授在自己的专著《音响美学》、《电视声画艺术》、《影视剧论》和由他主编的《中国广播文艺学》中作过论述,他以为,语言美、音乐美、音响美,既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综合运用、化合而成。单一有单一的美,综合则有综合的美、整体的美。我们提倡新闻性的广播节目应多搞录音报道,充分发挥语言、音乐、音响的综合和整体效果。

(二)人的五种感觉在审美和知觉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审美习惯上,一般把味觉、嗅觉、触觉(肤觉)的肯定性感觉称为快感,而把视觉、听觉的肯定性感觉称为美感。黑格尔把前者称为“实践性感官”,把后者称为“认识性感官”。一般说来,根据它们审美的难度性不同,做如下排列顺序,即味觉?嗅觉?触觉?听觉。这一顺序体现出感官乃从化学的到物理的,从较粗糙的到较灵敏的,从较近距离的到较远距离的,从较现实、较具体的到较意念化、抽象化的发展特点。

人类的审美器官主要是眼睛和耳朵,其中视觉更为重要,因为眼睛比耳朵功能要强。科学家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吸收率,视觉为83%,听觉为11%;注意力集中程度,视觉为81.7%,听觉为54.6%;记忆保持力(三天以上),视觉为20%,听觉为10%,视听结合为68%。

看有看的规律,听有听的特点。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视觉艺术的信息不同于听觉艺术信息,也不同于视听综合艺术信息。视觉艺术主要接受光信号(如线条的曲直、刚柔等,色彩的色调、明度、深度、冷暖等);听觉艺术主要接受音信号(如音响的音色、音高、音强和语音、音乐、噪音等)。

艺术家诉之于耳的创作方法和诉诸眼的创作方法是全然不同的。主体的生理和心理官能是与对象相适应的。对象不同,占用对象的官能和方式也就不同。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古人朴实无华的真知灼见。

声音是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

音乐美、语言美、音响美,首先来自生活美、现实美。我们生活在绚丽多彩的声音海洋里,雷鸣风吼、百鸟争鸣、千言万语、流水欢歌、急管繁弦……

组成了大千世界的声音交响乐。动和静是相对的。声音转瞬即逝,却又长流不息,回味无穷。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新闻总署明文规定:“发布新闻,传达政令”是广播的首要任务。历次的全国广播工作会议都强调要把办好新闻节目放在首位。我们提倡多搞些带音响效果的现场报道、录音报道、录音通讯等带“响”的新闻性节目。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信息符号多,有利于受众对某一新闻事物的准确认识。比如,某举重运动员在奥运会夺得轻量级冠军,报纸借助于记者的文字描写发布新闻,读者看完报纸后,只能按照记者文字稿的转述想象现场的情景。

广播不仅给听众提供了举重运动员举重时发出的声响,还有现场观众的欢呼声,以及运动员的讲话、喘气声、气息……受众可以综合这些信息传播符号,融入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得到审美的满足。

一个好的广播新闻记者要善于进行音响采录。音响采录要求广播新闻工作者严格掌握新闻真实性原则,对富于现场特点的实况音响和有说服力、起烘托作用的背景音响,具有迅速的鉴别力和捕捉能力。同时还要熟悉录音原理和设备、技术,恰当选择录音场合和表征性、典型性的音响,尽可能提高音响的质量,充分发挥现场音响在新闻广播中的作用。

录音报道的种类有很多,而且还在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创新。目前应用较多的有两大类:一类是按应用实况音响的新闻体裁划分的,如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访问、录音特写等;一类是按录音报道自身形式上的特点划分的,如现场报道、录音剪辑、电话录音新闻等。录音报道是扬广播声音优势的新闻广播的独特报道形式。成功运用这些报道形式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人物的讲话录音和实况音响的表现优势,从而达到画龙点睛、闻声“见”景的“心像”、“内视”的效果。

三、避免低俗,趋向崇高

倡导人文精神,固然应当借鉴西方人本主义中体现出的积极思想,但更应高度重视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神价值。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度概括。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可以归纳如下:唯求实用,不尚玄虚;貌似浅显,实亦邃密;整体思考,枝叶兼及;允执厥中,不务偏激。”中华民族是虚怀若谷,善于吸纳人类文化遗产的伟大民族,“有容乃大”,成就了我们民族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兼容并蓄,撷精纳华,营养丰富,成为别具一格的东方文化国度。

中华文化注重人格、伦理、利他、和谐的东方品格与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消解当今世界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

目前我国城乡有收音机5亿台,全国听众超过12亿,我国广播的发展具有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都难以比拟的优势。我们相信,随着经济实力的日益发达,人们生活的不断优化,信息需求的逐步提高,中国广播业的结构调整将拥有更坚实的社会基础,也将呈现出更具活力的发展空间。

广播富有发展的潜力,它的广泛性、便携性、丰富性和成本低廉等优势,将逐渐改变弱势媒体的地位,它的前途是广阔无边的。

广播是文化的载体,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宝库。它兼收并蓄,熔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于一炉。主流文化强调主旋律,体现导向;精英文化强调内容的品位、内涵以及风格的文雅;大众文化则以感性、消费、通俗、流行、时尚、平面、活跃为特征;而民间文化则强调民间的原汁原味和泥土芳香,以及返璞归真的民间神韵。当前要千方百计提高广播节目的文化品位和艺术质量,避免低俗,趋向崇高,少一些庸俗、媚俗,多一些健康的情调。

广播文艺节目应该多点文化含金量,多点民族文化精髓,朝着开心、益智、怡情、悦性、美感的方面发展。让我们学习邓小平文艺思想,坚持“三贴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发展繁荣新世纪社会主义广播文艺事业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