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
3277500000005

第5章 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 范畴与历程(4)

20世纪90年代,广播电视艺术丛书热风靡全国,包括1990年由蒋秀英主编的“电视文艺丛书”(共九册),1991年王云缦、果青主编的“荧屏艺术丛书”,1992年王云缦、果青主编的“电视艺术与美学丛书”,1992年前后陆续出版的由中国电视艺委会主编的“电视艺术丛书”(全套丛书包括红、绿、蓝三个系列,红色系列为电视艺术理论,绿色系列为电视艺术作品,蓝色系列为电视艺术史),1992年由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学术委员会主编的“电视研究丛书”(共18本),1993年出版的“中央电视台电视丛书”,1998年杨伟光等主编的中央电视台“跨世纪电视丛书”(共10本),1998年由张子杨主编的“中央电视台国际部电视丛书”(共5本),1997~2000年由刘习良、陈志昂等主编的“电视艺术丛书”(共9本),1996~1999年由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主编的“广播电视文艺系列丛书”(含张凤铸的《音响美学》和《电影电视艺术导论》,朱宝贺的《电视文艺编导艺术》,李献文的《台湾电视文艺纵览》,许行明的《现代传播与电视文艺》,杨燕的《电视戏曲论纲》,伍建阳的《音乐的传播与接受》,游洁的《电视文艺编导创作》,杨晓鲁的《音乐电视MTV编导艺术》,周涌的《影视剧作元素与技巧》,何晓兵、郭振元的《音乐电视导论》,杨玲的《广播音乐论集》等),2000年由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主编的“电视丛书”(含《知行轨迹》、《多维视点——中国电视文艺20年》、《话语组录》等)。

2000年4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由陈志昂主编的《中国电视艺术通史》,阮若琳任顾问,朱景和、周金华、薛莱撰稿,是陈志昂继1991年出版的《电视艺术通论》(知识出版社出版)之后的又一力作,使得关于广播电视艺术研究达到一经一纬的纵横交织。

郭镇之的《中国电视史》,金冠军、赵孝思主编的“明天影视艺术技术丛书”(共十册),既可作为大专院校广播影视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有关专业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新世纪以来,广播电视艺术的研究队伍在不断扩大。一方面,由于以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等院校广播电视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生、博士生;另一方面,其他一些如电影、文学之类相邻专业的学者与硕士生、博士生也大量介入广播电视艺术的研究领域。由于每名硕士生与博士生都有相应的发表论文的任务,近几年来的广播电视艺术研究在数量上出现相对繁荣的局面。

新世纪以来的广播电视艺术研究,开始进入一种学科体系逐渐明晰与完备的时期。电视美学、电视剧艺术学、电视文艺学、电视播音艺术学等作为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子学科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在电视美学的著作中,有高鑫的《电视艺术美学》、胡智锋的《电视美学大纲》、苗棣的《电视艺术哲学》、彭吉象的《影视美学》、金丹元的《“后现代语境”与影视审美文化》、曾庆瑞的《守望电视剧的家园》,以及陈志昂的论文集《审美文化与电视艺术》、仲呈祥的《银屏之旅——仲呈祥论艺术》,还有尹鸿的《尹鸿影视时评》。广播电视文艺学有张凤铸主编的《中国电视文艺学》等。此外,还有从民族化角度论述广播电视艺术的,如黄会林的《艺苑论谭——放言影视戏剧艺术民族化》;具体研究电视艺术形态的,如耿文婷的《中国的狂欢节——春节联欢晚会审美文化渗透》等。

这个时期,出现了电视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嫁接性学科,如电视文化学、电视社会学等也开始有著作出现。电视文化学方面的著作,有赵凤翔的《电视艺术文化学》、郑征予的《电视文化传播导论》,还有赵化勇主编的《跨文化传播探讨与研究》、陈旭光的《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隋岩的《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格局》等,都是针对电视文化的探讨与研究。电视社会学最有代表性的是吴辉、张志君的《电视社会学》,将社会学的方法引入电视的研究领域,拓展了研究的视野。胡智锋的《电视传播艺术学》,探讨的是电视的传播艺术。苗棣、赵长军的《论通俗文化:美国电视剧类型分析》,将电视艺术研究的视线投到国外。

此外,张颂的《朗读美学》、《广播电视语言艺术——中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是对广播电视语言艺术的研究。

纪录片的研究,有朱景和的《纪录片创作》、林旭东的《影视纪录片创作》、吕新雨的《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等。

广播电视艺术史论研究,有徐光春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这是包括艺术史在内的简史,还有张振华主编的《中国广播艺术概要》、赵玉明主编的《中国广播电视通史》,都是这一时期重要的史著。其他还出现了一些专门史,如高鑫、吴秋雅编著的《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张慧临的《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等。

电视批评理论的建设与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李道新的《影视批评学》,孙宜君的《影视艺术鉴赏学》,张亚斌的《影视艺术鉴赏通论》,陈犀禾、吴小丽编著的《影视批评:理论与实践》,欧阳宏生的《电视批评论》,时统宇的《电视批评理论研究》,刘炘的《生态电视论》与《电视重构论》等。

新世纪陆续有广播影视艺术方面的一些丛书出版,其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实用影视艺术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师大影视艺术学科基础教程系列”、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影视新视野学术丛书”等有较大影响。

在北京广播学院校庆50周年的时候,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北广学者文库”,是北京广播学院二十多位专家学者的自选集,有近十位学者的自选集的主体内容是有关广播电视艺术的论述。这些著作是:《广播影视艺术论——张凤铸自选集》、《情声和谐启蒙录——张颂自选集》、《影视艺术之道——宋家玲自选集》、《荧屏艺谭——高鑫自选集》、《思想的审美化——王伟国自选集》、《我的电视剧观——曾庆瑞自选集》、《艺苑问道——仲呈祥自选集》、《电视的观念——胡智锋自选集》、《解读电视——苗棣自选集》、《日落月上——周华斌自选集》。这些著作是这些学者多年来在广播影视艺术研究领域进行辛勤耕耘的成果汇聚,是颇有意义的学术论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高鑫的《电视艺术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蓝凡的《电视艺术通论》(学林出版社)出版,分别从现代美学、艺术学层面上对于电视的艺术本性及形态类型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和总结,廓清了一些电视艺术的美学范畴,构建起某种电视艺术研究的学科框架,因而,对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术规范及学理提升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

(四)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的建立

北京广播学院1979年开始培养研究生,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批准语言学为硕士点。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次审定学位授予单位时,新闻学增列为硕士点。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次审定学位授予单位时,戏剧电影文学增列为硕士点。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次审定学位授予单位时,北京广播学院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增列新闻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为博士点。至此,广播电视正规教育中有了博士教育层次,实现了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点零的突破,开创了广播电视艺术学最高层教育的新阶段。北京广播学院有权授予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随后,上海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等几十所大学也陆续开设了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其中一些院校建立了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硕士点与博士点。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起改名中国传媒大学)则在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点的基础上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专业以培养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高等学校师资和高级研究人才为目标;硕士专业则以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相关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至此,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研究及教育教学日臻成熟,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并饶有特色,屹立于众多学科群中。如今的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层次丰富,涉及相关的本科、专科、硕士、博士、双学位、专升本等多个层次的教育教学。尤其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点的师资力量雄厚,一大批有影响的专家学者荟萃其中。该学科点专业种类齐全,拥有20多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如编、导、演、摄、录、美、服、化、道及制作、管理、评论、动画、多媒体、照明、剪辑、音乐编辑、网络艺术、影视剧作、影视美学等。而且,该学科点拥有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的广播电视艺术研究所;同时,该学科点还拥有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播电视艺术研究基地。该学科点“九五”期间已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8项,出版专著和教材76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推出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影视艺术作品,此外,还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54项。

至今,广播电视艺术教育蓬勃发展。除了中国传媒大学作为广播电视艺术教育的专业院校外,不少综合大学和文科院校也都在开设与广播电视有关的学科和专业。这些大学院校在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建设、理论建设上也分别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的广播电视艺术学方兴未艾、前景广阔。由于该学科具有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原创性,具有新兴的广播电视事业的较大优势和学科特色,其发展势头是令人欢欣鼓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