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海外新闻出版实录2010
3277800000001

第1章 美国康泰纳仕在中国杂志市场稳步前行(1)

2009年10月9日,以“中国新绅士”为封面主题的《智族GQ》创刊号出现在全国各大城市的书报刊亭。这是美国康泰纳仕国际集团继《服饰与美容VOGUE》、《悦己SELF》之后,进一步抢滩中国男性时尚杂志市场的主力军。

正如Vogue杂志美国版主编安娜·温图尔(Anna Wintour)在给《智族GQ》中文版编辑总监王锋的一封信中写道:这样的情况下,GQ中文版能够成功启动简直不可思议。就在《智族GQ》登陆中国的4天之前,康泰纳仕宣布停办旗下4本刊物,分别是享有60余年声誉的《美食家》(Gourmet)、颇受摩登母亲青睐的母婴杂志《小甜饼》(Cookie),以及两本新娘杂志《优雅新娘》(Elegant Bride)和《现代新娘》(Modern Bride)。此前康泰纳仕从麦肯锡咨询公司得到的建议是:取消那些“不合时宜”的奢侈派对,让所有杂志的预算均削减25%。

而在此前,康泰纳仕于2009年4月关闭了曾寄予厚望的商业杂志Portfolio。

经过两年连续投资,康泰纳仕已为该杂志花费上亿美元。康泰纳仕通常能够容许新创刊的杂志亏损5年,其对杂志投入期、亏损期持有的足够耐心也为业内所称道。可以说,美国经济下滑的大背景是这些杂志被迫停刊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康泰纳仕一向以出版图文制作精美、品位高雅的“闪光杂志”闻名。其旗下的名牌杂志,如《名利场》(Vanity Fair)、Vogue、《纽约客》(New Yorker)、《魅力》(Glamour)、《旅行者》(Conde Nast Traveller)等,主要面向美国中产阶级以上的读者,为其提供生活信息和文化享受。这些杂志最主要的共同点便是对高端消费者或奢侈品消费者的重视,因此其目标广告客户多为奢侈品牌制造商。然而近年来由于网络媒体的冲击和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报纸和杂志赖以生存的广告收入出现大幅下滑。先期是综合新闻类杂志首当其冲,随后,这种危机又逐渐蔓延到商业新闻类杂志,而从2009年开始生活时尚类杂志也深受影响,特别是依赖奢侈品消费广告的杂志,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据统计,2009年前8个月,康泰纳仕美国公司的广告收入为15亿美元,而2008年同期为21亿美元。其中《建筑文摘》(Architectural Digest)的广告收入从1.02亿美元减为5400万美元,下降了近一半;《康泰纳仕旅行者》的广告收入从1.06亿美元下降至6210万美元,减少了42%;《连线》(The Wire)的广告收入从5180万美元下降至3340万美元,减少了35%;而《名利场》的广告收入也从1.38亿美元减为1.01亿美元。据初步统计,康泰纳仕美国公司2009年的广告收入比2008年减少10亿美元。

“2008年,在美国,我们的业务有些变化,因为危机造成了一些影响。但在国际市场上,我们关闭了两三家杂志,新开了8家,所以,我们的国际业务反而是上升了。”从康泰纳仕国际集团主席乔纳森·纽浩斯(Jonathan Newhouse)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采访中,不难窥测一贯以低调务实而出名的康泰纳仕应对危机的发展战略。

近10年来,康泰纳仕几乎每一年都会开辟新的市场。乔纳森·纽浩斯曾表示,2010年年内将创办土耳其版Vogue。而在中文版GQ创办前的2008年10月,GQ印度版也率先创刊。不同于在中国采取版权合作的方式,康泰纳仕在印度根本没有考虑过合资经营或特许经营的方式,而是强调康泰纳仕对印度版杂志的全权掌控。

据了解,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始,康泰纳仕国际集团就将中国市场作为重点目标,由该国际集团亚太区副总裁詹姆斯·伍浩斯(James Woolhouse)负责调研。经过4年的合作调研及筹备,2005年9月,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与人民画报社进行版权合作,出版了《服饰与美容VOGUE》杂志;2007年,又与中国妇女杂志社开展版权合作,创办了《悦己SELF》杂志。虽然康泰纳仕进入中国市场仅有5年时间,但乔纳森·纽浩斯表示,中国是康泰纳仕海外发行量前五名的国家之一。此外,在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奢侈品市场。根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一份报告,2009年到201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已创办杂志打下的坚实基础,加上光明的市场前景,正是康泰纳仕青睐中国的真正原因。

康泰纳仕进军中国男性杂志的时机选择,也颇显抢占先机的意图。相较于中国女性杂志市场较高的细分化程度,男性杂志的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时装L'OFFICIEL HOMMES》、《芭莎男士》、《服饰与美容VOGUE》等男士特刊纷纷锁定高端男性服装杂志市场,可以说男性时尚杂志市场从2008年开始展开了一轮针对高端市场的竞争。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土化”,《智族GQ》有保留地调整了自己的高端定位。虽然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逐渐被定义为社会公众的成功榜样,但并未形成如发达国家那样自觉的“中产阶级”。《智族GQ》开始接近年轻消费群体,在做到此定位的同时保持品位。

康泰纳仕在中国的发展思路,体现了其谨慎长远和稳健扩张的战略风格。康泰纳仕通常借势第一品牌Vogue来打开国外市场。这本被公认为全世界最领先的时尚杂志,拥有全球1500万最具影响力的忠实读者。其次是GQ和Glamour。而作为长远规划的一部分,从2008年起,康泰纳仕与新闻出版总署及中国期刊协会开展了为期5年的合作计划,设立“出国期刊研修奖学金”,资助中国出版经营管理骨干前往国外院校或企业,学习与期刊相关的企业管理、内容编辑、市场营销等内容。但可以明确的是,康泰纳仕在中国发展的最终考核目标是赢利能力,而创造文化、引领风尚或者培养人才也是为其最终考核目标服务的。因此有专家指出,康泰纳仕不可能在中国创办类似于《纽约客》这样的杂志,《纽约客》连续十几年未能赢利,却在美国文化圈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甚至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尽管康泰纳仕已经对中国的发展合作表现出巨大的诚意,但这场“跑马圈地”,还须淘到“真金白银”。

(李葚撰写)

相关链接

美国《新闻周刊》仅值1美元

2010年8月初,美国《新闻周刊》出售事宜尘埃落定。《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将旗下的《新闻周刊》卖给了91岁的音响富翁西德尼·哈曼。虽然《华盛顿邮报》没有透露具体交易细节,但《纽约时报》和英国《卫报》都引述不具名消息源称,西德尼·哈曼只掏了1美元现金买下《新闻周刊》,但将同时承担《新闻周刊》约7000万美元的债务。《纽约时报》评论说,依靠富翁未必就能改变数字时代周刊杂志的命运。

《华盛顿邮报》公司董事长唐纳德·格拉厄姆是出售《新闻周刊》的拍板人。他发表声明说,“为了寻找《新闻周刊》的买家,我们需要一个和我们一样,对高质量新闻的重要性有强烈感受的人。我们发现这个人就是西德尼·哈曼。”西德尼·哈曼曾赞扬《新闻周刊》是美国的“国家财富”。英国《卫报》说,哈曼集团打动唐纳德·格拉厄姆的条件实际上是,西德尼·哈曼同意留用现今325名《新闻周刊》雇员中的250名,同时承接7000万美元的债务。杂志首席执行官汤姆·阿舍姆将留任,但总编辑乔恩·米彻姆已决定在交易完成后离开。据另外一位知情人士称,对于不被新雇主保留的人员,其部分离职补偿也将由哈曼集团承担。

据报道,同时竞标《新闻周刊》的还有多家公司,但都被《华盛顿邮报》一口回绝:右翼出版集团News max Media意识形态太浓厚,《华盛顿邮报》不想放弃《新闻周刊》的自由主义立场;投资公司“道路资本”和《国家问询报》走得很近,而这家报纸被《新闻周刊》认为是一家“市井小报”;《纽约日报新闻》出版商裁员太多。《华盛顿邮报》公司高层表示,把《新闻周刊》交给一个小报类型的集团会“感到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