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海外新闻出版实录2010
3277800000014

第14章 中德少儿出版之比较

众所周知,在中国,每当“六一”儿童节前后,总会出现少儿出版的“黄金期”。

出版社忙着出书,家长们忙着付账,孩子们忙着选书买书,购销两旺,几乎年年如此。然而,虽然中国儿童文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阅读市场——近4亿儿童,但如今热销的儿童文学图书中,明显存在“翻译多于创作”的现象。在最近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外国儿童文学译著占到儿童类畅销书榜前10位中的一半以上。为什么外版书能在儿童图书市场唱主角?中国到底有没有好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中国能否每年出版质高量大的原创儿童图书?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中国儿童文学缺少原创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不过百余年历史,茅盾曾说过,“‘儿童文学’这个名称,始于五四时代”。在那之前,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大多是朗朗上口、易读易记的《三字经》、《幼学琼林》等。中国最早的儿童报纸是1903年出版的《童子世界》,最早的儿童文学丛书是1909年出版的《童话》,而中国第一个翻译外国儿童文学的热潮,出现在五四运动之后。

虽然起步较晚,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却比较快。20世纪30年代有《大林和小林》,40年代有《木偶戏》,50年代有《宝葫芦的秘密》,70年代有《飞向人马座》,80年代有《皮皮鲁全传》,90年代有《男生贾里》……进入新千年之后,儿童文学市场开始出现大繁荣,作品数量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几乎全国所有出版社都在出版儿童图书,但是,真正的原创精品却数量有限。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波及儿童阅读领域,使得出版界讲究“拿来主义”,用引进版权的方式尽快制造畅销书;作者追求“速食主义”,快速生产作品,快速赚取稿费;家长主张实用主义,希望孩子看书后就向天才更进一步。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也看到了这种现象,他说:“《鼠小弟》系列文字,作者大概一两天写一句。我估计中国作家写《鼠小弟》差不多一个系列一个星期就写完了。还有一本很有名的书《打瞌睡的房子》,文字写了3个月,修改了100次;其图画用了一年时间,成了一本杰作。

这就是速度与一个国家图画书和儿童文学发展的状态之间的关系。”

社会环境如此,再加上中国儿童文学本身存在的问题,致使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面临一条长征之路,“路漫漫而其修远兮”。在德国歌德学院组织的“德国当代童书插画展”系列活动上,资深的童书策划人敖德谈到,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写的故事不好玩,很多作者不会讲故事,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第二,并不真正了解孩子,所以作品就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第三,作品缺少幽默感。

德国儿童文学面面观

德国不仅涌现了像席勒、歌德、托马斯·曼和君特·格拉斯这样的重量级作家,如今以柯奈莉亚·冯克(Cornelia Funke)、凯伊·迈尔等为代表的德国儿童文学作家也深受国内外欢迎。据德国书商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儿童文学占了德国每年出版书目的15%。近年来,儿童文学每年增长20%左右。其中,冒险类和幻想类的儿童文学最受欢迎。像柯奈莉亚·冯克的《墨水之心》(Iukheart)、《墨水之血》(Iukspell)、《墨水之死》(Iukdeath)三部曲,仅德语版的销量已达到近700万册。这些图书被译成40多种语言,《墨水之心》还被搬上银幕。2007年度德国儿童书奖评委会首席评委Dirgit Dankert教授介绍说,每年德国有8000种新图画书面世,占德国图书出版总量的8.8%,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这些图画书在出版之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现在国际市场上,而德国市场上的引进版图画书大概占30%。

德国出版社向来十分重视儿童文学图书的质量,以及与作者、读者的联系。出版社拒绝接收只讲求短期效应、只注重利润的图书,而多出版高质量的、能激励思考的儿童读物。近年来,德国出版社还出版多媒体儿童文学作品,如有声图书等吸引少年儿童。

德国布隆姆斯布利出版社负责人鲁克表示,他们试图以类似于成人读物的标准来衡量儿童文学,不赞成让儿童们阅读只经简单加工的作品。他认为,儿童比许多人所想象的还要有趣,应让儿童们读一些较为复杂的、能够对他们构成挑战的读物。拉文斯堡出版社少儿读物计划部的负责人曼茨格尔则说,出版社致力于在轻松的娱乐作品和严肃文学之间保持平衡。

德国出版的这些高质量儿童读物,还拥有不少成年读者。家住柏林的克劳迪娅对采访者说,她给两个孩子挑选儿童读物时,也很看重图书意义和趣味性的结合。她和丈夫也喜欢这些书,这样可以更好地跟孩子交流。

最近几年,德语儿童文学成为国际图书市场的新贵。德国书商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德国每年儿童文学出口海外版权达2000种左右,而成人文学文艺读物仅有500种左右。像儿童连环画《劳拉的星星》在海外已经售出150万册。

出版人库特说,外国人印象中的德国作家不再是一副教训人的样子,而被认为能写出很多生动有趣、动人心弦的儿童故事。实际上,这与歌德学院在国外的推广工作以及世界最大的书展——法兰克福书展的努力密不可分。

但更重要的是,德国具有广泛的儿童文学基础。如源于1956年的一年一度的德国青少年文学奖,是联邦家庭部为优秀儿童和青少年读物颁发的奖项,奖金为8000欧元;德国很多城市设有文学节,儿童文学活动是其中主角;在德国的学校,儿童文学听书活动也是必修课,此外还有儿童图书馆、文学夏令营;一大批儿童文学作家受到国家资助等。

儿童文学非应用之学

在儿童画家熊亮看来,中国现在的儿童文学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因为缺少让孩子们感到有兴趣的作品。

如何定义一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哈利·波特”系列书的作者J.K.罗琳说过:“儿童读物不是教科书,其目的不是要教会孩子们什么东西,这不是文学的特性。当然,孩子们肯定能从“哈利·波特”系列书里学到一些东西,但我害怕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们看了两三章就掩卷沉思,‘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东西呀。’”

所以,儿童文学不能是应用之学,而是要让孩子们从中得到快乐,或受到触动。

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儿童阅读推广人阿甲建议不要太着急:“市场应该慢慢成长,不要打入强心剂。而且回顾十年前,市场上根本没有那么多图画书,如今已经好得太多了。实际上,生活在这样一个成长的环境中,是很幸福的。”梅子涵则说,“阅读是要动员的,除了要会写儿童文学、出版儿童文学,我们尤其要学会动员,动员我们的成年人和孩子们,来挑选他们喜欢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岳月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