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3278500000021

第21章 迷群实践活动中的自我认同建构(5)

第四节维度之二:意向与情感投射和自我认同建构

自我认同的实现需在与他者互动的过程中产生,这里所谓的“互动”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实现,而在美剧网上迷群中美剧迷之间的互动基本是通过大家在论坛中发帖分享信息和感受等的方式完成的;另外,自我认同的实现也是在反思性活动过程中完成的,也就是所谓思考我与“自我”的身心关系,网上迷群的反思性活动也是以生产网络社区文化产品的方式进行的。通过观察与分析,本研究发现在上述两个过程中,美剧迷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了一种“投射”,并以此实现了两个层面即反思性和与他者参照互动的自我认同建构。

一、“投射”的心理学、哲学原理简述

“投射”(Projection)的字面意思是向外或者向前抛出,指人的思想、形象与欲望诉诸外部环境的一种过程或技术。投射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心理学,而后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狭义的心理投射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即某人将自己不称心的想法、愿望、动机或情感投射到别人身上,有时也可能是动物或非生命的物体身上。而广义的心理投射还包括个人积极的情感,即将个人喜好、情感、亲密和友爱投射到客体身上。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在心理分析学说的基础上把心理投射解释为:把一种存在于自身中的品质或态度潜意识地归咎于另一个人。弗兰茨在研究荣格时,对荣格的“投射”进行重新归纳:“投射是一种在他人身上所看到的行为的独特性和行为方式的倾向性,我们自己同样表现出这些独特性和行为方式,但我们却没有意识到……它是把我们自身的某些潜意识的东西不自觉地转移到一个外部物体上去”精神的追求神秘的。精神分析的目的在于使人意识到潜意识中封藏的东西,所以投射作为潜意识的三个有效机制之一,在压抑与认同之间起着动力桥的作用。投射可能是一种典型的“假设”机制,试图将所受的压抑锚定于外在的现实中。正是通过投射,主体可以建立一种自我统一相关性,使得客体被认同,也就是被内在化、混合化和内心化。精神分析学认为,“有压抑才有投射,有投射才有认同,有认同才有自我认同”,由此便构成了主客体之间的基本关系模式。

其实“投射”作为一种心理分析术语,指的是将自己的态度、感情或猜想归因到别人身上;也可以理解为“通过这种操作,主体摆脱自我而在他人(人或物)那里看到不了解的或拒绝的品质、感情、愿望、甚至‘对象’”。它是一个将自己内在的心理内容转移到别人身上或转移到某种客观存在物的心理过程。投射具有无意识的性质,投射效应往往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心理学家们认为,投射不仅仅是一种临床心理现象,更是一种现实生活的事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程度不一地生活在由自己的投射所形成的感觉和想象世界中。“心理投射”这个过程是人们将自己内心的愿望、欲求、理想、情感和信念向外投射和放大的一个过程,其本质是一种深层自我的现实化和理想化。

虽然“投射”一词的使用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所谓投射涉及的实际上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客体理论向我们显示,社会认知系统中的主体和客体呈现为一种特殊的自我涉及和自我相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指出,“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属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化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里面丧失自身。……因此,一方面,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属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而这等于说,对象成为他自身。……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哲学视角切入,“投射”都与认同、自我认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将人潜意识中的情感、思维等个人化的所属透过“投射”行为付诸到另一个人或物体之上,让原本封藏在潜意识中的东西在客体上呈现出来,从而使主体建立一种自我统一相关性,实现自我认同的建构;而哲学视角下的“心理投射”强调的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就是说只有将人所属投射到对象身上,人才能意识到自己在对象里的现实存在,从而产生在对象世界中的自我肯定和认同。

二、迷的意向投射和自我认同建构

“投射”是将个性主体所属付诸于对象客体的一个行为过程,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投射”可以分为很多种,在美剧网上迷群的实践活动中,迷们主要通过“意向投射”和“情感投射”来进行自我认同的建构,这两种方式的投射将在接下来的部分里被放入具体的网上迷群实践活动中来考察。

意向投射是人把自己的意识倾向投射到相应外部对象上去的内容型投射,意向是人们心理上期求的具有特定方向和目标的观念,包括需要、目的、理想、价值观等。人们把自己的意向投射到外部对象上去,使相应的外部对象“具有了”符合人的意向的“特性”。因此,意向投射包括需要投射、目的投射、理想投射、价值观投射等。

《越狱》第四季在美国拍摄期间,也就是在广大越狱迷焦急等待新季回归的时刻,“伊甸园美剧论坛美剧交流区之越狱分版区”上有一条名为“写给越狱season 4”的帖子:听说season4已经在拍了,组织上派我来跟你谈个话:

关于麦扣:一句话,继续帅下去吧……

关于林肯:带上你的儿子,去夏威夷度个假,然后再到拉斯维加斯拉几下老虎机,弥补下失去的岁月,别再去给你弟弟添麻烦了……二头肌发达不代表你能打……

关于sara:听说你获得编剧赦免,重生了,可惜你已经不再是我心中的女神。我只是想看看编剧怎么把你写回去,因为S3里那纸箱里的东东让我太震撼了,希望编剧不要把罢工的怨气发泄到你身上,为你祈祷,完美重生……

关于小苏:痴情的男人,上天会宠惜你的。希望巴拿马监狱的伙食还不错,也希望你背心还没磨破……总搞不懂,你的背心咋怎么弄都不破捏?继续痴情吧……这玩意真害人非浅。这是越狱迷“nannan0357”写给《越狱》第四季中几位主人公的话,某种程度上说可以看做是对第四季剧情发展的期望。但从“投射”的角度来看,他是把自己的“意向”转移到这个帖子关于新季剧情的预测和希望中,用文字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写给“林肯“林肯”是《越狱》中男主人公Mike的哥哥,Mike所有关于越狱的计划和行动都是缘于要救他哥哥“林肯”及其儿子。”的话表达了“nannan0357”对生活的态度、需求和理想,因为从帖子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林肯”的做法是不太赞同的,因为前三季中“林肯”始终处于颠沛流离、与家人生离死别、牵连自己的弟弟入狱越狱的状态中,而最终又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让弟弟Mike再次入狱,上演了又一场的“惊天大越狱”。

而在“nannan0357”看来,“林肯”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带上自己的家人去度假和旅游,尽情享受生活,而不是处处给亲人添麻烦,逞一时的匹夫之勇;而对于“小苏《越狱》中另一位主要男配角苏格雷,一个为了爱情而三番几次协助主人公Mike越狱的痴情男人。”,“nannan0357”则在对他的希望中投射出了自己对爱情和所谓痴情的价值观:“痴情害人不浅,但会有好报,上天会疼惜你的”。之前也许连“nannan0357”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对待爱情和痴情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取向,或许是没有时间好好地仔细想想,但《越狱》中的这个典型人物的故事让他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对电视文本的解读使得他面对自己潜意识中的某些价值观,并且通过投射到所发帖子上的方式让自己认识到了自我,也通过对这个电视文本的解读而巩固了自己的价值观。

三、迷的情感投射和自我认同建构

美剧迷在看电视剧的过程中阶段性地存在着移情环节。所谓“移情”,艾森伯格和法贝斯认为,移情是一种与他人的感受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性反应,这种情绪性的反应来自对他人的情绪状态或情境的认知;哥瑞斯费德和劳瑞尔也指出,移情是对他人情感的感受和对情感所发生的经历和行为的认知。同上。在我国的移情研究中,心理学家也多把移情界定为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是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是由个体内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的情绪体验,这是“移情”一个层面的含义。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美学移情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斯提出:“这种向我们周围的现实灌注生命的一切活动之所以发生而且能以独特的方式发生,都因为我们把亲身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量感觉,我们的努力,意志,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移置到在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事件里去。这种内向移置的活动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因而显得更易理解。”在这里,里普斯不只是指出移情活动是主体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客体中去,而且还可以使得客体对于主体“更易理解”。在这层含义上,移情已不仅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情感灌注,更主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正是移情的目的,即移情是主体为了认识客体。

而“情感投射”的最终目的并非主体认识客体,所以移情并不完全等同于情感投射,它只是情感投射中的一部分,只能表示在此过程中情感的确在流动和转移。“情感投射”虽然也是在转移人的某些情感,但不是以主体认识客体为目的的,这只是中间过渡阶段,它是通过主体认识客体,再由主体做出对客体的评价,将主体的情感投射到对客体的评价上,以此希望最终在对客体的评价上认识主体自身,显示出主体的本来面貌,从而让主体实现自我认同建构。将此“情感投射”运用到美剧网上迷群的实践活动中,主要呈现为美剧迷通过移情认识和感受到了剧集中人物或者情感的内涵,再通过发帖写剧评来表达对美剧内容及内涵的感受和评价,而这份感受与评价便是该美剧迷情感投射的客体,它让发帖人认识到了自我,同时也让其他迷认识到了他,从而也跟帖表示对发帖人的认可。至此,发帖的美剧迷通过反观自身和他人对自身的认可完成了自我认同的建构。

一位在“伊甸园美剧论坛”中非常受欢迎的剧评作者“davidtea(大卫茶)”在关于《迷失》(Lost)的剧评中这样写道:每个人都在舔舐着孤独的伤口!

Jack是孤独的,这份孤独来自于执着。医人者,意味着不弃。领导者,意味着不舍。生活造就了执着,执着演化为承诺,而承诺掩盖了浓浓的爱恋之火。Jack对kate的爱,浓郁而醇厚,但执着的重负必然难以摆脱。

Sawyer是孤独的,这份孤独来自于善变。偷窃者,意味着不恭。善变者,包含着洒脱。不幸的生活会造就两种结局,走向极端、学会协妥。他用谎言行走于世,只不过是在逃避命运捉弄的漩涡。他永远不会许下承诺,只因为他无法执着。Sawyer对kate的爱,激情而洒脱,但爱情终有理智的一面,让人无法捉摸。

Kate是孤独的,这份孤独来自爱!对母亲的爱,使她对生父痛下杀手。对继父的爱,使她走上逃之路不能回头。对朋友之爱,让她抢劫银行只因匪夷所思的理由。对jack和sawyer之爱,使她前后两难,最终依然身边冷清无人面熟。而对Aaron之爱,再次逼其发出情感的怒吼。爱者自伤,孤独依旧。

Locke是孤独的,这份孤独来自命运。人常说,上帝关上一扇门,自会打开一扇窗。但对于locke,没有门,也没有窗。生活就是婊子,只给你留下遍布身体和心灵的创伤。终你一生,没有爱恋,只有彷徨。就连你的葬礼,都无人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