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
3279000000016

第16章 时间:媒介地理系统的变化与流动(1)

如果说空间(space)是一颗颗的珍珠,那么时间(time)就是能将它们串联在一起的红线;如果说空间是一块块的碎片,那么时间就是能将它们拼凑在一起的黏合剂。宇宙是时空的整合。“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宇宙”)横无际涯、大不可方的空间(宇)与无尽无休、永无尽期的时间(宙),两者互动互助、紧密相连,共同“构成宇宙的基本物理维度”。“社会时间与社会空间作为‘时空’而永恒地联系在一起。”任何学术研究只要缺失或没有达到像理性地对待时间那样的深度,就会被人们认为是轻视时间维度或缺乏历史纵深感。

“人类回应历史、参与历史、创造历史的前提是对于历史的自觉,这种自觉首先表现为科学的时间意识。”在物理学研究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时间”是作为“空间”的第四维存在的,即线性时间也具有非线性的特点。在地理学研究中,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关于时间的观念也在发生着转变。正如美国社会学家戴维·哈维在《后现代的状况》一书中所言:“不同的社会培养不同的时间观念”。然而,在时间观念变迁的历史进程中,媒介的发展占据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大众传播媒介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信息社会背景下,以钟表为表现形式的时间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塑造新型时间观念的任务已经历史性地落在了以电子媒介为首的大众传播媒介身上。

第一节 时间的概念及性质

***曾这样赞美时间:“时间是伟大的发明者,真理是时间的产儿,不是权威的产儿。”“时是伟大的创造者,时亦是伟大的破坏者。历史的楼台,是他的创造的工程。历史的废墟,是他的破坏的遗迹。世界的生灭成毁,人间的成败兴衰,都是时的幻身游戏……时的问题,真是不可思议。”一、时间:概念及其性质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时间”有三种解释:一是“物质运动中的一种存在方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二是“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三是“时间里的某一点”。

这是人们对于时间比较普遍的认知。在人文地理学中,对时间有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将时间视为一种地理维度,是能够精确测量的东西;另一种是将时间视为社会变化,其重点在于“时间的内容”。利科认为,时间具有三个层次:一是“内时性”(within-time-ness),指的是日常生活的时间再现,事件于其间发生,在叙述上体现为编年体的形式;二是“历史性”(historicality),除了直接指涉一组事件,还喻指一种时间性的结构,它是生与死之间的延伸,强调过去的影响力;三是“深度时间性”(deep-temporality),被当作最可信的时间经验,将来、过去和现在都将融入这种非实体化的多元时间统一体中。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社会科学家对于时间的认知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美国社会学家约翰·厄里在《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社会学》一文中以不太确信的口吻提出“即时性时间”的看法:“据称钟点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正被所谓‘即时性时间’所取代”,这基本上接近了时间变化的本质;英国社会学家齐格丽特·鲍曼则在《流动的现代性》一书中提出了“软件时间”:“一旦人们能够以电子信号的速度跨越空间距离,时间再也不是‘获得某种东西的迂回曲折’,‘软件时间’的‘接近瞬时’预示着‘空间的贬值’”;美国休闲学家托马斯·古德尔则提到“计算机时间”:“计算机标志着一个新的时间定向,计算机的速度是十亿每秒,远远超出人的感知极限,在此之前,速度从未超出人的意识范围。”在媒介研究的历史中,时间作为一种变量被多次涉及过,伊尼斯的媒介偏向理论、麦克鲁汉的地球村学说、新闻中的叙事时间理论等等都体现了“媒介与时间”的内在脉络。

二、媒介研究中的时间

在媒介的研究历史中,时间(time)作为一种变量被许多学者多次提及。伊尼斯的媒介偏向理论、麦克鲁汉的地球村学说、新闻叙事实践理论等都体现了媒介与时间的内在脉络。

媒介作为一种物质实体,总是以某种形态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并显示出其独特的性质。书籍、报纸、杂志等媒介是占有空间的媒介;广播、电话、电报、手机等是占有时间的媒介;而电影、电视、电脑等是时空兼具的媒介。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帝国与传播》及《传播的偏向》等著作中指出,传播媒介具有偏向性。所谓偏向就是“传播的形式可能会对传播的内容产生影响”。伊尼斯认为,任何媒介都具有时间的偏向或空间的偏向。偏向时间的媒介是指“易于长期保存但却难于运输”的。在权力结构的关系中,偏向时间的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从而有利于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显然,伊尼斯所研究的“时间”是针对媒介的时间跨度而言的,根据他的观点,现代的电视、广播应该都属于“偏向时间”的媒介。

麦克鲁汉在他所著的《古登堡璀璨群星》一书中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新型电子条件下的相互依存性,把世界重新塑造成为一个地球村的形象”。之后,这一概念成为了一个广泛使用的名词,实际上麦克鲁汉认为媒介具有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在改变着人类信息接收方式的同时,也跨越了地域和时间的局限,使人类更加相互依赖和彼此了解。麦克鲁汉强调了电子媒介对于人类信息流通时间周期和地域限制的突破作用。

涉及新闻的叙事理论认为,叙事作品的功能之一就是将事件的时间扭曲后嵌入故事的时间,制造新的时间架构。换句话说,在新闻作品中,时间是重新安排并具有相对独立的叙事能力的,时间的多少可以体现时间的重要与否。在电视媒介中,节目内容是以时间计算的,因此电视文本最彻底地夸大了时间的叙述力量。

时间作为人类日常生活行为中最基本的参考量之一,正是由于时间的“无声无息”,传播学研究者们很少专门性地从媒介的角度审视时间。即便如此,在许多有关媒介的研究中,我们仍然能够或多或少看到一些有关时间的思想闪光点。

第二节 媒介:变革时间的观念及分配

在时间观念演变史上,人类曾经先后经历了四次时间革命,即自然时间的革命、钟表时间的革命、媒介时间的革命,现在也许正在面临受众时间的革命。当下,在信息主导的新型社会形态里,媒介重新建构了人类的时间观念。时间观念的媒介化导致人类对时间的分配也逐渐趋向媒介化,人们按照媒介时间来安排生活。

一、时间观念的变革

从农业社会到信息社会,人类经历了三次时间观念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记载时间的介质越来越先进,测量时间的精度越来越准确,但人也越来越为时间所捆绑,变得不再自由了。

1.自然时间和农业文明

自然时间是以天文规律(日月星辰的运转)、季节流转(春夏秋冬的交替)、植物生长(花草树木的枯荣)等自然现象为参照标准的时间体系。在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在长期的劳作实践中,这些规律性的自然现象作为传播媒介开始进入人们的观念世界,为人们时间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原始的基础,人们慢慢地体会到了自然时间的客观存在。因此,自然时间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带有农业社会缓慢变迁、稳定平衡的若干特征。

日晷、圭表是中国人最早创制出的利用阳光下影子移动的规律,测定二十四节气和回归年长度的天文仪器。作为农耕文明重要标识的农历二十四节气(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就是人类在自然时间革命中形成的重要成果。

农耕社会创造的日晷、圭表、沙漏和历法等简易计时工具和方法,成了当时人们对于时间最基础的理解方式。

2.钟表时间和工业文明

钟表时间是以事物运动(日晷、水钟和沙漏)和物体摆动(机械钟摆)的等时性规律为控制标准的时间体系,以抽象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定时。随着钟表在机械技术上获得突破,钟表从最初的奢侈品到大众消费品,从时间标准的混乱到19世纪末期标准时区的确立,钟表时间终于逐渐普及,并占据了社会系统的重要位置,成为推进工业文明的强大力量。

钟表时间既是人类对时间认识与把握的进步,也是工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当人类劳作进入集体化、规模化和流水作业的阶段,当工业生产越来越标准化、科学化和精细化,过去那种粗疏的自然节气与简陋的计时工具已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于是,比较准确的钟表计时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随着钟表在全社会的普及,它不再仅仅只是一项简单的机械技术,而是成为一种时间的符号甚至身份的象征。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形态和日常生活的深刻变化。

过去,人们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借由历法来安排生产生活。那时,时间只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个人具有较大的主动性和支配权。而在工业社会,作为人造时间的钟表时间,不但成为工业生产的组织者,还成为统治者,成为工业社会有条不紊的关键。人们已经不能像在自然时间时期那样根据天体规律、人体信号和个人兴趣喜好而自主地支配时间和分配时间,甚至也不能按照客观事物的情境和一帮人的需要而自由地安排时间和组织活动。标准时区和“首都时间”(如北京时间)的确立,一方面有效避免了时间管理中的无序和混乱,另一方面也彻底改变了自然时间的原有规律和秩序,让东西相距千里的人在相同时间和相同天象的情况下,得到的却是“同时不同天,同天不同时”的空间景观和时间感受。

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认为:“文明人制造了马车,但他的双脚却渐渐丧失了力量。”“他有了一块精致的瑞士表,但他失去了通过太阳准确地辨别出时间的技能。他有了格林尼治的天文手册,当他需要什么信息的时候,他能准确地从中查到,但生活在喧嚣城市中的人连天上的星星都认不出来了。本是极生动的日历,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张张纸罢了。”因此,发明可能成为某种阻碍,文明可能成为某种束缚。如何正确地使用越来越先进的计时工具,正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难题。

19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以及传播媒介的发展,如飞机汽车、广播电报等的出现使得社会的时空特征呈现出与以往时代不同的许多新特点。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与迅速普及,电视、手机、网络等新兴电子媒介得到广泛运用,不仅显示时间的钟表面临生存危机,而且同钟表时间有关的各种观念、体制和形态也都面临挑战和抉择。

(1)计时工具的媒介化

媒介化既指媒介与传播的物质实体,也指媒介与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现象,它甚至还可以将创新、科技、生产、讯息、消费等内容纳入媒介地理学研究的视野。媒介是地球运转过程中人类社会活动的印迹和记载,是人类对时间的记忆和想象,也是人类对自己的认识和反思的载体和工具。随着传播媒介与时间器物的融合加速,纯粹显示时间的钟表将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兼容了显时、媒介、通讯、娱乐等各种功能的科技器物,小到手机、电话、笔记本电脑、收音机,大到电视机、台式电脑等,几乎所有的电子媒介都具有了计时的辅助功能,有的甚至比钟表的功能更全。例如有些手机的秒表功能便可以精确到比秒更小的单位,还能显示日历表和不同时区的时间。此外,随着这些新兴媒介在生活中运用的普及,它们便逐步替代了钟表的角色。

(2)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时间的建构

电子媒介工业通过内容的组织、节目的编排和时间的提示等手段,不仅完成了时间参考标准的转化,塑造了以炫目性、瞬时性、碎片性、断裂性和当下性为特征的媒介时间,而且改变了人类的传统的时间感知方式,进入了无历史感、无未来感、无实体感的虚拟化的时间感知环境,并对人类的工作和生活进行了颠覆和重塑,实现了以媒介时间为参照系的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新节奏、新次序和新结构。

首先,某个节目会取代精确的钟表时间,成为人们的时间参考标准。也就是说,一个节目长期在固定时段播出能够培养观众的收视习惯,慢慢会形成人们日常生活的时间参照,而可以不用依赖钟表掌握时间。举个例子,对于很多家庭,洗澡时间被安排在《新闻联播》结束以后,而晚饭时间被确定为某电视剧播出之前。实际上,在这样的家庭中,电视时间表已经取代了时钟时间,成为家庭内其他活动的时间参考标准。

其次,电子媒介通过电视剧、天气预报、广告、新闻等节目碎片的连贯性、周期性组合,把一年以小时、天数和星期结构起来,并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连续性的时间坐标,这是一种更为长期、深刻的媒介影响。当我们透视一些人的日常生活时,从早上的新闻到中午的娱乐再到晚上的电视剧或者电影,电子媒介按照生活的规律为这些人安排好了每日的时间进程,并几乎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