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策略研究
3280200000023

第23章 南京国际形象的媒体建构(3)

南京最具代表性的六朝文化和民国文化,非常契合这种以儒雅人文为价值导向,兼具精神开放、包容、多元的特质。2008年11月南京主办的名城会和世界城市论坛期间,由鼓楼区委宣传部主办“古都神韵———华夏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从古琴、云锦和昆曲三大主题,展示南京独特的雅致的内涵。2004年10月,21位海外华文报纸的记者走进南京大学校园时,顿觉进入别样的洞天。桂花香飘,书香浮动,新加坡《联合早报》霍月伟记者边采访边感慨:“真想再回大学读书。”加拿大《明报》记者杨智良评价南京大学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面镜子。

南京大学由明代洪武年间设立的国子监起步,清朝末期为三江师范学堂,然后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中央大学,1952年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合并为今天的南京大学,一路走来都回荡着中国历史的足音。蜗居在钢筋水泥办公大楼的现代人,内心世界由于过多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而失去了平和。人们渴望一种平和宽松的环境,而南京的博爱、温和、平实的城市儒雅风格,散发着大学的书香与古朴,延续着历史上的“魏晋风度”,恰是现代人灵魂放松的港湾。

(五)绿都牌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南京开始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在城市的规划上更注重环保。南京市第12次党代会将南京定位为“人文绿都”,这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导张京祥认为“绿都”的定位体现了生态城市的发展方向:尊重自然,建立一种循环型的经济体系。他进一步指出,未来城市竞争,文化生态将是第一竞争力。结合北欧一些高福利、生活环境优越的国家提出的“零增长”的概念,他强调经历了工业大生产的时代后,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体现对人的尊重。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鸿雁教授认为,南京提出建设“人文绿都”,这不仅在中国666个城市中,乃至在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找到了独有的差异化定位。“人文绿都”的灵魂是和谐,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愿望,是南京对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理解。

二、国际传播方法与途径

(一)国外主流媒体

近几年,随着中国热的升温,国外媒体加大了对中国的关注力度,而随着中国报道热的升温,国外媒体对南京的报道也屡见于国外各大媒体。

以2007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竣工事件为例。

2007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竣工,引起国际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根据江苏省外办统计,报名参加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采访的外国媒体有三十多家,分别来自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和西班牙等国家。

其中日本媒体对这次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开馆尤其关注,日本经济新闻社、朝日新闻社、读卖新闻社、共同社、产经新闻社、NHK、名古屋电视台、每日新闻社、东京新闻社及赤旗报社等16家主要媒体的55名记者来到南京,并就日本国内关心的有关南京大屠杀事件的问题展开了采访,在南京市的新闻发布会上也显得特别活跃。

此外,来自欧美的媒体,如美国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社、美联社、洛杉矶报社,英国的路透社、BBC,法国的法新社,德国广播协会、《欧洲新闻》,西班牙的《世界报》,以及半岛电视台的七十多名记者也都加入到这场新闻大战。

(二)影视作品

以南京大屠杀为内容的纪录片不仅屡屡震撼国人,而且在国外也影响巨大。特别是媒体从业人员对南京大屠杀的高度关注,有利于南京未来的宣传。《时代》、《好莱坞报道》、《波士顿环球报》、《纽约时报》、《纽约邮报》及《芝加哥先驱报》等多家媒体的人员都在网上积极评价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比尔·古登泰格(BillGultentag)和丹·史度曼(Dan Sturman)执导的《南京》(Nanking,2007)在美国产生较大的影响,不仅网络电影库IMDb(The InternetMovie Database)、雅虎电影等多个网站可以在线或者下载观看。

YouTube网站发布由美国人制作的纪实片《南京梦魇———南京大屠杀》(Rape of Nanking:Nightmare in Nanking),也有很多的讨论帖跟进。由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于2009年1月上映,此片引起了日本媒体很高的关注。《产经新闻》、《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都先后对其进行了报道。

(三)书籍报刊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杂志刊登了《南京噩梦》(Nightmare in Nanjing)一文,报道了美籍华人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60周年纪念前出版《南京大屠杀———忘却的二战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TheForgotten Holocoust of World War II)一书的缘由经过。Faber andFaber出版了叶兆言写的《南京1937》(Nanjing 1937)一书。《时代杂志》在南京大屠杀70周年的纪念日后不久,于2008年1月4日刊出《南京噩梦》(The Nanking Nightmare)的文章。《国际先驱论坛报》2007年6月19日刊登了一则日本法律制定人士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新闻。而在google图书搜索敲入“nanking”,可以搜到599种关于南京的图书。

(四)互联网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人们对一个城市的了解已不局限于书籍、影视作品等大众媒体的介绍。网络上也出现了对南京的介绍。

如在维基百科(wikipedia)上,只要轻轻点击nanjing(南京),关于南京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交通、艺术、教育等信息一应俱全。不仅如此,在维基百科还能找到关于南京大屠杀翔实的英文介绍。

网上经典百科全书(Classic Encyclopedia)有关于南京的详细介绍,类似南京的简史介绍。在联合人权委员会(United HumanRights Council)网站上也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信息。

一些国外高校的电子图书馆里也可以看到关于南京的专题介绍,如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网上专题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内容,这个电子档案中的文件和照片来自当年亲历这场劫难的美国人。

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一位艺术研究生就南京大屠杀的课题,在网上建立了一个在线南京大屠杀的档案,其中列举了其在其他大学或者报刊获得参考文献的出处,由此可以判断南京借助历史教育的途径进行宣传具有可行性。

此外,在目前国外最受欢迎的视频网站YouTube上,可以找到标题为“China National Games 2005,Nanjing”这样一类视频,而在历史地带(The History Place)这个非营利网站上也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介绍。

传统报纸杂志也借助新媒体的平台,推出电子报纸和电子杂志,像新加坡《联合早报》和英国《金融时报》都推出中文版网站,可以非常便利地搜集到有关南京的最新报道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