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体管理概论
3282500000032

第32章 媒体运营管理(5)

做好信息管理工作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稳定的信息工作队伍

信息工作要有专职的队伍,包括统计人员,资料管理人员,技术管理人员,技术情报人员,计算机程序设计、操作和维护人员以及信息工作的系统分析人员等。同时还要对这些信息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存储、传输利用等熟练掌握,提高信息管理的能力。

(2)快速、准确、广泛地收集信息

由于信息具有时效性、有效性的特征,事物变化越快,信息的时效性、有效性就越强。这就要求信息的搜集、整理、传递都要迅速,以保证对信息的及时、有效的利用。同时,信息又具有真实性的特征。信息的真实性是指尊重事物特征的客观性和反映事物变化的真实性。要求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现状和变化,以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保证信息的严肃性、准确性、完整性和统一性。信息要有充分根据,如果信息不准确,后果是严重的。

要广泛地组织与动员各方面来搞好信息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如索取、交换、调机、改机、鉴定会、订购、复制、归档、现场收集、参观学习、测试、学术会议等)大量收集国内外、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有价值的资料。

(3)做好信息处理(组织分类和编码)工作

按管理信息的性质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固定信息,如技术档案、技术标准、技术情报、设备档案、技术规程、技术管理制度与条例等;另一类是流动信息,如内容制作计划、内容播出计划、受众调查统计、工作量统计报表、工程设计安装进程、技术维护质量统计等。

对信息要进行编码,以便用计算机检索统计、查询以及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4)对信息的利用

在对信息充分利用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科学的决策。在媒体领域,信息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只有掌握并利用这些信息,才能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总之,技术管理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技术资料,有一套完整准确的数据,有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使管理方法走向科学化、现代化、高效化。

7.加强技术管理的硬件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媒体领域,也要加强硬件设备的建设,包括:尽快建立计算机网络,利用网络为媒体内容传播和管理服务;采用音频工作站和视频工作站,实现内容的无带化自动播出控制;建立自动化办公系统,高效、快捷,节约资源;建立视频会议系统;建立高效监测系统,保证监测工作的及时、准确。

五、技术、组织与管理的互动关系

管理组织包括管理制度、组织形式、机构设置、权力范围、调节机制、反馈系统、监督方法等。管理组织是连接技术与管理的纽带。要根据管理系统的具体情况,从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率出发,按照职责分工明确,责、权、利对等,指挥统一,信息畅通准确,反馈监督严密和精兵简政等要求,合理设置组织机构、设备人员,并建立健全以责任制为中心的科学的、严格的规章制度,以保证生产经营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

1.技术管理组织设计的要求

建立技术管理组织的原则是:目标原则、统一指挥原则、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层次原则、高效和相对稳定原则、权责对等和才职相称原则以及适时、合理地选择有效组织形式等。

(1)目标性原则:每一个组织机构,都是为了完成某一项目标而设立的,所以组织设计一定要明确目标。

(2)统一指挥原则:组织内必须统一指挥,不能多种声音,上下形成指挥链。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3)专业化分工原则: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有很多环节,多个岗位,人员配备要专业化,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4)管理的跨度原则: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有效管理(影响、控制)下属的人数叫做管理跨度。跨度要合适,既不使主管领导的负担过轻或过重,也不要人浮于事。

(5)管理层次原则:管理要分层次进行,层次数与机构规模、性质、人员素质和管理环境有关。层次太多,管理效率和质量就会下降,信息传递容易失真;层次太少,则主管领导负担太重,效率下降。

(6)责权利相一致原则:权力、责任、利益要“匹配”。

(7)集权与分权相宜的原则:集什么权、分什么权要适宜。权力高度集中,容易使组织“僵硬”,不便于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权太多,容易失控。

(8)相对稳定的原则:机构和部门设置后应该相对稳定,不可频繁变动。

(9)均衡性原则:每个部门的任务和人员的工作量要均衡。

(10)精干高效原则:组织成员不宜太多,要精干,一专多能。

(11)环境适应性原则:组织机构要和外部环境相适应。

2.技术和管理的矩阵式组织形式

媒体技术部门有多个技术和技术管理岗位,包括总工程师、机房主任、工程师、技术人员、技术管理办公室(中心)等,这些岗位设置要科学,应符合媒体技术的特点,职责和任务要明确。同时,每个岗位都是动态变化的,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变动。

技术和管理的结合可采用矩阵机构的管理组织形式。矩阵机构既有传统的按职能划分的垂直关系,又有按技术划分的平行联系,形成一个矩阵。如图7-1所示。

图7-1矩阵式组织示意图

在技术管理组织中,要明确划分职责权力范围,同等的岗位职务赋予同等的权力,做到责任和权力相一致,即技术权责制。从组织结构的规律来看,每一个技术人员总是在一定的岗位上担任一定的职务,这样就产生了与岗位职务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只有做到有职、有权、有责才能使系统得以正常运行。因此,管理组织的权、责是相对于一定岗位职务来说的,不同的岗位职务应有不同的权责。

熟练的技术是技术权责制的基础,事业责任心是执行技术权责制的保证。我们可以按照整分合原理,制定出技术权责条例,明确规定每个技术人员在自己岗位上应该完成的任务和所负的责任及相应的权力。根据媒体内容生产的类型、数量、组织形式,以及技术工作的特点,明确划分各级技术管理的职责和权限,使其按照各自的责任、职权范围,有秩序地、协调地完成共同的目标。

六、技术服务是媒体业务发展的关键要素

1.技术服务与媒体业务的关系

各种媒体传播手段一经创造出来,很自然地就存在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一是不断丰富内容;二是不断改进传播的技术手段。我们把解决内容问题的工作称为媒体业务,把解决传播技术手段问题的工作称为技术服务。这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必须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媒体技术服务工作必须努力为搞好宣传工作提供条件,保证传播内容的质量,努力为媒体业务发展服务。而媒体业务发展需要紧紧地依靠媒体技术服务。技术是媒体传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手段,它提供了媒体内容传播的技术通道和载体,是它们得以存在的基础和物化的手段。媒体的传播过程是依靠技术通道进行的。脱离了技术通道,脱离了信息载体,根本不可能实现内容的传播。所以,各类媒体的传播,应该说是媒体业务和技术服务高度结合的产物。

例如,广播电视技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节目制作系统、节目播出系统、节目传送系统、节目发射系统、节目接收系统及监控系统等一系列重要环节,为使广播电视技术系统正常运转,必须进行科学的技术管理。

2.技术发展是媒体业务发展的动力

纵观媒体发展的历史,技术发展始终是业务发展的核心动力。15世纪中期,德国一个叫古腾堡的人依靠最早在中国发明的纸和墨把一些相当普通的材料凑到一起,使用印刷机和金属活字技术,成功地印刷出了第一批油印的《圣经》,标志着印刷媒体的出现。而纵观广播电视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史。其母体科学是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这一理论的基础是两项著名的实验:一是1819年奥斯特从实验中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二是1831年法拉第从实验中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95年5月7日,波波夫在俄国物理化学学会物理分会上公开表演无线电传送实验,接收机首次使用天线。同年9月,马克尼在意大利保罗格兰庄园和附近小山上实验无线电信号传送。1897年布朗发明阴极射线管。1898年鲍尔森发明磁性钢丝录音。1904年弗莱明发明二极管。1906年德福雷斯特发明三极管。同年,费森登首次用调制无线电波发送音乐和讲话,这是第一次无线广播实验。1907年德福雷斯特以电子管制成屏级检波接收电路。同年,罗申克及坎普贝尔—史文顿提出了电子扫描原理,这是电视技术的理论基础。1911年,费森登和阿姆斯特朗发明了外差和超外差电路,给制造无线电接收机奠定了基础。1913年,麦斯南研制成功电子管高频振荡器。同年斯旺发明金属膜电阻。1915年,卡森证明能用单边带进行无线电通信,坎贝尔研制成功LC滤波器,哈特莱发明电感耦合三点式振荡电路,米兰尔研制成功高真空三极管,肖特基发明帘栅管。1918年,电子管广泛用于发射机和接收机等电子设备中,斯托勒发明电子稳压器,法国科学家发明了多谐振荡器。1919年,埃克尔斯、乔登发明双稳态触发电路。在上述种种技术要素的基础上,1920年10月27日世界上第一座有营业执照的美国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当然,随着彩色电视技术的出现,开始有了彩电业务;随着数字技术的出现,数字电视得以推广,而随之产生的种种新业务,例如视频点播、电子节目指南等等,也正是建立在技术服务的基础上的。

3.媒体技术服务以管理为基础

这里仅以广播电视与计算机网络的结合管理为例来说明。广播电视与计算机网络的结合对整个广播电视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能力远远大于其他行业。首先是广播电视网与IP网络、通信网的融合成为可能,从而促成了数字网络电视的出现。其次是计算机网络对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工作方式、生活和学习都产生了根本的影响,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传送、播出等无不产生根本性的变革,这是技术推动业务发展的又一个很好例证。

但众所周知,计算机网络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也变成了广播电视面临的突出问题,如安全问题、储存容量问题等等,广播电视的性质和任务决定在节目传播过程中不能出任何差错,二者的矛盾只能通过加强技术管理去解决。

例如,针对网络安全问题,必须建立一系列安全管理技术手段。双机热备份、硬磁盘阵列和光盘塔等信息储存技术、防病毒系统、防火墙系统和内外网的隔离技术用户、用户身份验证技术、入侵监测技术、反黑客技术等手段,都是在网络管理中有效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维系着广播电视业务的正常进行。

科学、技术和管理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其中技术本身只是工具,管理才是创新生产力。所以媒体技术一定是在管理的基础上才能推动媒体业务的不断发展。

七、如何有效提升技术服务质量

1.技术管理者的“守土有责”意识

媒体技术贯穿于媒体传播的各个环节,是媒体内容传播的物质通道和重要的保障体系,是社会的客观需要。所以各级技术管理工作者应当“守土有责”,树立服务意识,以大局为重;树立隐患意识,居安思危;树立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依靠科学的管理和严密的防范措施,把好技术环节,确保媒体业务的正常开展,共同为我国的媒体事业作出贡献。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就目前来讲,媒体技术管理是行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这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认识方面的问题,和默默无闻的技术工作者相比,很多媒体工作者更愿意从事台前的工作,所以技术管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技术管理又是如此重要,所以媒体机构应当针对技术管理者,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他们的考核和评价应当根据其工作任务的特点来制定,并区别于媒体业务工作者。

设立全国性的大奖是推动技术工作的有效激励手段之一。在技术管理尤为突出的广播电视行业,为加强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提高广播电视技术维护水平,调动技术维护工作者搞好工作、钻研技术的积极性,促进广播电视播出质量的提高,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设立了“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奖”,为部级专业单项奖。设有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先进个人奖、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先进台(站)奖和全国广播电视技术维护评比竞赛优秀奖。此外,还设立了广播电视系统技术能手奖,奖项每年评选一次,主要是针对传输、监测等技术环节设置的。

此外,应当建立日常性的奖惩规则,与技术考核挂钩,奖励先进,批评后进。

3.合理采用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

媒体技术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科学管理。正如大科学、大工程、大企业这样的系统工程一样,需要建立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管理体系。在这个管理体系中,将会涉及大量的人员、设备、信息等,应该及时采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开展管理。例如借助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既大大提高效率、方便资料的保存,又能节约大量的人力和场地。

再如采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之后,为了减少广播电视播出事故的发生,应当及时建立安全可靠的节目自动播出系统,既可节约大量人力,又是最大限度减少播出事故的必要手段。

总之,为提高技术服务的质量,应当从上述内因、外因和管理手段三方面综合加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