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创意与责任:中国电视的本土化生存
3283600000023

第23章 责任与角色(6)

四、此次特别直播报道存在的问题

此次大地震的特别直播报道尽管取得了成功,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对重大突发性事件进行电视直播的组织和展开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尽如人意的问题,这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电视应急信息传播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电视应急信息传播体系,是政府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电视应急信息传播体系的完善,离不开政府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完善,理应与其内容相呼应,在沟通政府各相关主管部门等方面应具有相应的预案设计。同时电视应急信息传播体系又应当体现电视媒体的特点,在人员调派、后勤保障、技术支持、节目协调等各个方面形成富有电视特色的独特内容。在此次特别直播的组织展开过程中,尽管我们也看到节目中心和频道为单位的应急相当迅疾且富于效率,但是跨部门、跨频道,集结全台的力量,进行资源调配方面尚有一些差距,全台的资源调配还不够充分,有待今后进一步完善。

2.记者新闻伦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此次特别直播报道中,大多记者以其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不畏艰险,不辞劳苦,爱岗敬业,忘我工作。如刚刚从珠峰完成奥运火炬圣火点燃直播工作未及休整就直接赶赴灾区现场的记者们,以他们高质量的报道令亿万观众信服而感动。许多记者与受灾群众同甘共苦,既参与报道,又参与救灾,为广大百姓交相称赞。但我们也看到,个别记者在大灾面前有违职业道德,没能坚守赈灾报道现场;少数记者为了抢拍新闻现场而干扰了救援队的紧急救援行动;也有的记者对采访对象缺乏足够的尊重与关怀,“逼迫”失去亲人的采访对象“畅谈”所谓感受;还有的记者面对刚刚被救出亟须医治的重病伤员纠缠不休,接连采访,等等。这些都令观众感到不解,甚至不满。上述种种现象尽管是此次特别直播报道的极少数,但却使我们看到当代记者面对此类灾难时的新闻伦理问题:在抢新闻与救灾之间,在满足观众知情权与保护被采访者隐私权之间,在纪实需求与被采访者情感需求之间应该有怎样的底线?应该把握怎样的尺度?这些都值得我们予以反思。

3.记者报道的专业水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此次特别直播,记者大多都能够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向观众发出及时、准确而富有信息含量的报道。但我们也看到,有的记者面对现场,面对被采访者存在着若干水准不高的报道,如有的报道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有的报道重复描述电视画面上已有的信息内容,缺乏足够的深度挖掘;有的报道只顾记者的自我表现,缺乏对观众所亟须了解问题的回答;有的报道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对未知的、新的资讯的挖掘;有的报道语词陈旧、提问平平,缺乏基本的信息量。而在前方报道与演播室的互动之间,在不同的采访对象的设计方面,以及在相关专家和专业人士的调度方面,也都存在着一些令人不满足、不解渴的问题。

出现上述问题,在如此大规模的特别直播报道中不可避免。从整体上看,央视的特别直播报道瑕不掩瑜,不会影响全局的成功。尽管如此,提出这些问题并予以反思也相当必要,只有正视问题,研究问题,并逐渐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我们的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不断达到新的更高的水平。

五、此次特别直播报道给我们的启示

此次特别直播报道第一阶段的任务已圆满完成。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深入,这一特别直播报道必然会转入新的阶段。总结第一阶段的直播报道,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1.坚定不移地加大开放度

此次特别直播报道,最为国内外观众叫好的就是信息的及时、公开、透明。前一阶段报道的成功充分证明:信息越开放越会获得安全。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进入第一现场,并完整全面地予以报道,既可以保证事实的准确,有利于决策的正确,有利于救灾的顺利进行,有利于获得国内外观众的信任和信服,又可以有效地防止流言、谣言的散布,有效地阻止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的猜测,有效地回击恶意、敌意的诋毁。尽管常言道:流言止于智者,但毕竟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并不见得让所有国家都表示欢迎,来自于国家利益的冲突,来自于意识形态的冲突,来自于文化的冲突,都使我们面临着并不乐观的国际舆论环境。面对重大突发性事件,如何组织有效的信息传播,对我们将是一个长期的考验。此次央视特别直播报道以极其开放的姿态,向全世界报道了四川大地震的真相,不回避,不躲避,不封闭,全面开放,全方位报道,这不仅没有使我们陷于尴尬,反而使我们赢得了主动,掌握了话语的主导权,极大地提高了媒体的公信力,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因此,坚定不移地加大开放度,尤其是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能够及时、透明、公开地予以报道,必将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2.自觉地增强媒体主体性

此次特别直播报道面对的对象是一致的,但各大媒体在报道内容、形式、视角等方面,如百舸争流,风格各异。中央电视台的稳健、持重、大气,彰显了国家级电视台的大台风范;凤凰卫视则秉持其面向全球海外华人的一贯追求,呈现出国际化的特点;上海东方卫视则以其地方大台的气度,呈现出前沿性和敏锐性的特点;四川卫视则因其身在灾区,而呈现出贴近性、亲切性的特点。电视媒体的主体性呈现,使电视观众可以多视角、多层面地观察、参与赈灾过程,同时也可以发挥不同媒体独特的功能与作用。而每一家媒体所拥有的不同特质的节目、栏目,不同特点的记者、主持人,也同样可以发挥各自的主体性,围绕其特长、特点与特质,进行有特色的组织报道。主体性的增强,可以使媒体面对同样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呈现出鲜明的个性,从而满足观众不同层面和视角的关注与需求。

3.不断地提高传播艺术水平

电视传播艺术意味着电视传播主体对内容的创造性处理。要达到创造性的境地,一方面需要每个媒体的开放,另一方面也需要电视人的智慧。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效率和提高品格。提高效率,意味着电视媒体面对重大突发性事件,更应做到组织、运作快速、有效、有力;提高品格,则意味着电视媒体面对重大突发性事件,应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如何实现提高效率,这需要电视人克服重重困难,善于化解危机,变被动为主动,尤其要在人财物的调配、节目的调配、时间的安排、报道时机的捕捉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如何提高品格,则需要电视人拥有高超的专业素养,真诚质朴的情怀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在此次特别直播中,不少记者、主持人眼含热泪进行报道和评说,令观众深深感动,他们真诚的情感流露,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传达出电视媒体高贵的人文主义品格,极大地提高了电视报道的感染力。

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这场大地震,已夺走了我们数万个同胞的生命,成为空前的大灾难,以此载入史册。而几乎同步地关于此次地震的电视特别直播报道,也将因其空前的及时、公开,空前的规模和影响载入中国电视史册。大灾难令我们无比悲痛,但也激发了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热情,而此次电视特别直播报道令我们赞叹,令我们骄傲,也激发了我们对中国特色本土电视未来新的发展空间的探索与思考。在此次特别直播报道中,中国电视人以空前的责任感和激情,为尊严而战,为中国电视50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我们相信也期待着他们必将在中国电视崛起的未来的岁月里,为我们再创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新的辉煌!

(本文发表于《现代传播》2008年第3期)

奥运报道中的中国传媒角色

奥运终于到来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即将化为现实。在这一世界性的大狂欢之中,曾经拥有过五千年文明,曾经傲然于世,又曾经沧桑历尽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再一次傲然于世的历史性时机。为了这一天,海内外中华儿女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办一届历史上最成功的、展现中华民族威仪和风采的奥运会,已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待。面对即将在自己的国土上举办一届全球瞩目的盛典,中国媒体也将获得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在全世界众多传媒云集北京的时候,中国传媒将从中获得怎样的学习机遇呢?

首先,中国传媒可以吸纳与借鉴国外同行的宝贵经验。在现代奥运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已有几十个国家成功地申办并报道了奥运会,积累了奥运报道的丰富经验。此次北京奥运会,中国传媒将有机会与这些同行一起工作,从而可以直接地借鉴与学习他们曾经的成功的经验。

其次,中国传媒可以吸纳与借鉴国外同行先进的技术与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们从欧美引进了不少先进的技术设备,也曾经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手段,做了大量的报道,但是在家门口,面对面地观摩乃至一起合作进行报道,依然是我们难得的学习机会。

再次,中国传媒可以吸纳与借鉴国外同行的国际化意识与眼光。以往,我们尽管有过在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奥运报道的经验,但由于我们的报道更多地是面对国内的观众,我们的信息与信号也主要是面对国内观众,或许国际化的视角与方式并不见得如此紧要,但当我们作为主办国,当我们的信息以及信号可以直接发送到全世界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以更加国际化的眼光与方式,进行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发送。在这点上,国际同行应该是我们最直接的老师。

以上所说的经验、技术与国际化三个层面,都将是中国传媒在此次奥运报道中可以直接从国际同行那里取得收获的重要内容。而这样直接的学习机会必然会使中国传媒快速成长起来,成为有国际声誉和国际影响的重要媒体,进而为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作出突出的贡献。

当然,奥运报道对中国传媒来说,既意味着上述的机遇,也意味着相当的挑战。在全球关注的特定时刻,中国传媒应该有怎样的角色定位?应该注意和规避怎样的问题和风险呢?

首先,在报道的导向上,应注意处理民族主义价值与人类主义价值的关系。作为东道主,中国赢得奥运奖牌并取得突出成绩当然值得欢呼雀跃,传媒在报道时体现出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无可厚非。但毕竟奥运是全世界的奥运、全人类的奥运,当我们为自己的成绩而欢呼的时候,也不要忽略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健儿叫好。应当注意寻求对本国本民族的报道和对世界其他各国报道之间的平衡,尤其要注意防止褊狭的民族主义倾向,唯我独尊、自我夸大的倾向。

其次,在报道的内容上,应注意比赛现场与非比赛现场的关系。当我们的媒体聚焦于比赛现场的时候,聚焦于运动场上的竞技比赛的时候,也不能忽略对赛场之外的中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报道,因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国际传播机遇。圆满地完成各项比赛的赛事报道自不必说,而比赛之外的中国社会生活的景观、形象、状态,也应借此时机予以关注,因为借此可以更为全面地展示中国真实的社会生活状态和景观。能否恰当地安排、设计比赛现场与非比赛现场的报道内容,对中国传媒来说同样是一种考验。

最后,在报道的方式上,应注意处理好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奥运本身的内容是报道的客体,但如何报道奥运则体现出传媒的主体性。同样的奥运报道内容考验着不同的媒体,面对相似的报道内容,不同的传媒能否依据自己媒体的特点,呈现出自己不同的视角、方式与特点,不可替代的风采和价值,对于奥运报道各媒体来说当然是一种挑战。

奥运对中国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中国传媒来说,同样是机遇与挑战同在。中国传媒不仅仅承担着传播比赛信息及信号的职责,也承担着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的重任。我们不排除那些戴着有色眼镜,企图妖魔化中国的西方传媒的不齿行为,但我们更相信,借助这次奥运,中国传媒将以友好、客观、真诚、质朴、自信的形象,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起自己的重任,为提高中国传媒的公信力、影响力,交出一份圆满的答卷。

(本文发表于《中国广播影视》2008年第7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