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创意与责任:中国电视的本土化生存
3283600000066

第66章 后记

本书收录了本人近三四年来关于中国电视若干问题思考的部分文字,之所以以“创意与责任——中国电视的本土化生存”为题,是基于如下几个背景的考虑:一是全球化浪潮带来的世界传媒新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方式的挑战;二是来自于政治、市场、文化、社会及艺术和技术等多种外部因素带来的制约;三是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新的需求;四是以网络、手机等为标志的新媒体的快速成长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些都使得中国电视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激情澎湃,90年代的高歌猛进,步入到21世纪充满竞争、博弈的新阶段。在这些挑战、制约、需求和冲击之下,中国电视亟须寻求新的突破和突围。

如何实现突破和突围?在我看来,坚定地走本土化的道路应当是不二的选择。所谓“本土化”,相对于全球视野,意味着民族和国家;相对于全国视野,意味着区域和本地。而在本土化的道路选择中,“创意与责任”无疑是两个至为关键的核心元素。

为什么要强调“创意”?这是因为中国电视近几年发展最大的瓶颈,除去共性化的外部要素,最大的难题就是创新乏力。不论是哪一层级的媒体都面临着创意缺失的普遍困惑,而那些依托独特而有力的创意杀出重围的媒体、频道、栏目、节目,不断地引发业界和社会的叫座或叫好,获得了应有的价值。为什么要强调“责任”?这是因为在市场化、产业化的浪潮中,在“娱乐至死”的环境下,电视媒体出现了为社会诟病的诸多问题,如恶性竞争、低俗化、收视率至上等等,这些都严重损伤了中国电视的口碑和形象,如要保持中国电视的主流媒体地位,必须保持应有的理性,必须担当应有的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

创意和责任表面上看起来指向两个不同的维度,创意指向专业层面,责任指向社会层面,但这二者不应简单地予以割裂和对立,只有将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中国电视才能在本土化道路上找到最准确而正确的历史与现实方位。简而言之,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一个中心,两个支点”:一个中心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本土化道路,两个支点就是将专业层面的创意和社会层面的责任有机结合起来。

基于此,本书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对话与访谈,收录了2006~2009年刊发于《现代传播》的相关对话及访谈,就中国电视年度行业发展的态势与业界领军人物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阐发了本人对中国电视理论与实践的若干思考;二是责任与角色,围绕电视媒体所应担当的社会与文化责任,以及所担当的角色进行了集中的探讨;三是潮流与趋势,主要对中国电视内容生产以及新闻、文艺、技术等各个方面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现实轨迹,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四是品牌与策略,则围绕着对中国电视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媒体、频道、栏目、节目以及生产与传播的形态与方式,进行了有面有点的剖析。

本书力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既有自上而下的演绎,又有自下而上的概括,从而为中国电视发展、创新的历史轨迹作一阶段性的梳理与描述,为中国电视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其品质与境界提供一些思考与探索。

感谢对话与访谈中的张长明、高峰、梁晓涛、王甫、吴涛、夏骏、刘春、靳智伟、徐舫州诸位业界、学界领导、专家和朋友,感谢杨乘虎、张国涛、顾亚奇、周建新、孔令顺、李德刚等所有合作者。

周建新老师从本书的框架设计、内容整理,到文字校对都做了大量工作,责任编辑李水仙老师从本书的选题、文本构成、版式设计等各环节都反复斟酌,精心安排,蔡翔社长和闵惠泉总编为本书的出版予以了大力支持和关照,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2009年7月30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