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电视采访
3284200000024

第24章 结构电视新闻节目的技巧与方法(5)

3.中心人物的“借势”

总的说来,电视节目中的中心人物取决于记者的发现、判断与选取,这要求记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筛选与判断。但是新闻是与时间赛跑的,通常的情况下,我们没大量的时间去占有资料、筛选人物。因此,中心人物的选择常常会捉襟见肘。其实,在这个问题的具体处理上,我们既要坚持事件与生活中的寻找与发现,同时也应该打开思维,借势而为。

我们在前文中着重谈到了事件当事人、亲历者、见证者等等作为中心人物的作用。除此之外,我们不要忘记,在某些情况下,记者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讲述故事的中心人物,节目本身就是通过记者的调查与寻访为观众带出事件背后的信息,通过记者的出镜报道为观众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的。美国CBS的《60分钟》、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等调查性节目无不是以记者作为节目中亲自揭开事件真相的中心人物。认识到记者能够成为节目的中心人物,更加增强我们对事件采访与报道的主动性。比如,在有些纪录片中,当纯粹、冷静的记录无法在短时间内去集中表现缓慢的生活状态时,记者的实时交流与挑动就成为必要,需要借记者与对方的交流把散漫的生活状态集中呈现出来。

除记者自身之外,我们还可以引入第三方,比如专家、研究者,甚至是一些物件等等。把这些人物引入到事件中,借其力推动故事的叙述。比如上文提到的《走近科学》中“牛下的蛋”这期节目中,为了弄清“牛下蛋”的事实真相,作者请到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孟庆祥参与到节目中,通过孟庆祥的研究团队的考察过程,为观众层层揭开牛下蛋的谜团。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频道、探索发现频道的节目经常借专家、研究者之力,通过记者与专家、研究者的合作,使节目讲述专业,细节丰富。

《新闻会客厅》“伊朗救援归来”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2004年1月5日播出。这期节目中,主持人对从伊朗参加救援归来的中国国际支援队领队徐德诗、队长马庆军做了专访。在专访现场演播室中,还有两个特殊的嘉宾——一条叫贝利的搜救犬以及他的训犬队长艾广涛。这条搜救犬为节目增添了许多效果。比如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开始便提问:“这一次,它的临门一脚踢得怎么样?”在节目结尾的互动环节中,观众提出了许多针对贝利的问题。正是这条搜救犬使本来不是特别有故事性的话题变得生动而富有人情味。

《新闻调查》“杨柳坪七日”那只象征着希望的小猫、“俺爹俺娘”中焦波的那台照相机都是托物言志的典型。

第三节电视新闻节目的动力机制

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吸引人?如何才能持续抓住观众的眼球而不让他换频道?如何给节目一个持续的动力?

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是一种流动的状态,要不断往前推进,而不是停滞不前的。因此,节目同样也存在着有吸引力的开头、丰满的发展、推向极端的高潮以及响亮的结尾这样的基本的叙述方式。这就涉及到节目的动力机制问题。

一、为节目设置动力

如同汽车、飞机一样,电视新闻节目也需要点燃一个推动其叙事前行的发动机。如何设置这个动力?总的说来,这个动力可以是一个探索的问题、一个待解的矛盾,或者是一个戏剧化的冲突。

1.呈现问题

作为记者来说在采访中应该具有问题意识、求知意识。在节目中以一个问题开始,记者带领观众以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去展开采访,结构节目。下面请看这样一些节目的问题设置:主持人:最近有观众反映,长安街某小区的东边靠北边的马路边,那怎么了?说那是出租汽车司机的露天厕所,以致于隔着百十来米远就能闻见味儿。附近的居民意见很大。

北京电视台《第7日》新闻报道“露天公厕”节目导视:曾经,我们为电影中的这样一幕而赞叹,今天,我们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舞者所震撼。她是一位执着的舞者,有着令人心碎的坎坷经历。告别不堪回首的往事,她又将迎来怎样的新生?轮椅上的舞者为你讲述一个女孩心灵蜕变的人生。

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轮椅上的舞者”节目导视:一双高跟鞋的踩踏导致一只小猫的死亡,她是谁?一次空前的网络通缉把她从茫茫人海中搜出,她为什么要这么做?一场关乎心灵的调查,一次关于人性的讨论。谁了解她?以及她背后的她?一只猫的非常死亡对所有人的内心拷问。《新闻调查》独家专访虐猫事件当事人。

主持人:两个月前,当一个穿着高跟鞋的女子踩死猫的全过程在网络上以图片和视频出现的时候,引起了数万网民强烈的义愤和声讨。因为受害的是一只猫,目前没有任何法律可以援以保护。所以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通过搜索引擎的方式在网络上展开了空前的寻找。在六天时间中,他们从茫茫人海里锁定了踩猫者、光碟的拍摄人和被怀疑的幕后策划者。但是,两个月过去了,这三位当事人始终没有在媒体上公开路面过。一只猫死去了,但是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究竟是什么?是仇恨?是利益?是欲望?所有的猜测远没有停止。四月初,我们前往虐猫事件的发生地并且见到了三位当事者,我们试图通过采访来接近虐猫事件的真相。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主持人:医生看病讲求的是对症治疗,对商业贿赂这个顽症也需要找准病根,那么商业贿赂的病根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有人突破道德底线见利忘义?为什么有人能够逃避监管,行贿受贿?为什么不法厂商不惜血本疯狂行贿?接下来呢,让我们像解剖病理标本一样解剖两起案例,从中或许能够探寻到顽症久治难愈的病根。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病根何在——根除医药商业贿赂毒瘤(二)”这些案例都是以问题意识带领观众去展示事件、揭示事件背后的新闻。采访是记者代表观众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记者带领观众去探究问题的过程。同时,当记者以这种问题意识去结构节目的时候,记者就是以一种求知、探究的视角去发现问题、展示问题。节目就会呈现出一种逐渐发展和延伸的状态,观众才会被问题牵扯进去关注报道的深入。过去的报道中,记者往往作为一个全知者、先知者去做采访报道,这种先知先觉的状态极易陷入先入为主的窠臼中,使节目平淡无趣,缺乏往前发展的动力。(关于采访中的问题意识我们将在第八章“调查性采访”中做进一步探讨)。

2.结构矛盾和冲突推动事件发展

富有戏剧性的矛盾和冲突可以构成推动节目的动力。赫利尔德认为,“故事中要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性……强调冲突的紧迫性”,“要时刻保持故事的现场感和紧张感”,“提供给观众任何可能得到的细节”。

这个矛盾和冲突可以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也可以是集团和集团之间的,还可以是个人的内心矛盾。

在这里,美国迪斯尼1941年的卖座动画片《小飞象》(Dumbo)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小象丹波出生在马戏团里,一生下来他就与众不同,他有一只大耳朵,一双蓝眼睛。为此,丹波受到了许多人的嘲笑。面对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内心的矛盾,丹波开始了想法设法让自己的耳朵变小的历程。丹波唯一的朋友——老鼠蒂莫西(Timothy)鼓励丹波,把自己的耳朵想象成飞翔的翅膀。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丹波掉进了盛着香槟酒的水桶,被灌得酩酊大醉,但他却意外地发现他可以利用自己的耳朵飞翔。丹波一夜之间成为众人喜爱的小飞象。影片最后,丹波没有把自己的耳朵变小,但他却把自己的内心变大,他释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同时也解决了他与社会的矛盾。这是典型的好莱坞励志影片,其矛盾结构简洁集中,贯穿始终。

有人说,“新闻是最好的戏剧”。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可以利用事件戏剧性的矛盾与冲突形成节目的动力。比如,《再说长江》“告别家园”中矗立在山上的一个“135”米的水位牌——这是促使村民搬迁、远走他乡的重要标志,也是村民面临抉择的主要冲突点;《共同关注》栏目“轮椅上的舞者”中陈思的内心冲突;中央电视台体育新闻《丢了三连冠,伊辛巴耶娃在柏林留下三个“叉”》中独孤求败终有败的俄罗斯撑杆名将伊辛巴耶娃(Yelena Isinbayeva)自我挑战中的冲突;《新闻调查》与《焦点访谈》节目中许多利益集团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冲突……这些节目或栏目都是以遍识矛盾与冲突形成节目的动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