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电视采访
3284200000046

第46章 现代电视媒体几种特殊的采访方式(1)

第一节体验式采访

一、体验式采访界定

电视记者的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以参与者或目击者的身份,亲身参与到事件中,体验被访人的感受与情绪,并通过视听语言符号传达。体验式采访要求记者投入相当的时间与精力参与到被访对象的事态中,感同身受。这种采访方式在纪录片中尤其突出。

戏剧表演艺术中有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inslavski.K.C)为代表的体验派,主张演员应该“主动感受角色的情绪,生活于角色的生活之中,以使观众也有所感受”;“通过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达到下意识的创作”;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地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

体验式采访在媒介发展历史中早已有之,汉代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已有许多亲历性和体验性的内容。西方新闻界早在19世纪即有体验式的采访。在体验式采访中,比较有名的例子是1959年,白人社会学家约翰·霍华德·格里芬(John Howard Griffin)为了了解美国南方种族歧视问题,乔装打扮成黑人,他用服药、照射紫外线等方法改变使自己的皮肤变黑,并剃光头发。在南方,他仿佛就是一个黑人,在人行道上摆摊擦皮鞋,到穷苦人家中去借宿,了解他们的生活,乘公共汽车到处旅行,通过这种亲身感受和调查的办法,了解黑人生活的万千状态。1960年,他在《瑟匹亚》杂志上发表了一部分《像我一样黑》(Black Like Me)的内容。1961年,出版该书。但是,由于书中的内容牵涉到一些敏感问题,曾经一度遭到查禁。

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实行的“嵌入式报道”也属于战争中的体验式采访报道。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军方实施了所谓的“嵌入式报道”(embedded press)方式,按照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Douald Henry Rumsfeld)的说法,要让记者到战壕里去报道战事。这种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把记者编入军队的作战单位中,让他们与部队同吃同住,就地发稿。在全球范围内,一共有600多位记者有幸进入了“嵌入式报道”记者圈内,美国甚至给曾经被他们指斥为“偏向性过于明显”的卡塔尔半岛电视台预留了四个名额。在这次“嵌入式报道”中,凤凰卫视肖燕和隗静也被嵌入伊战前线,而其另外两位记者莫乃倩、赵宏也随美国海军的杜鲁门和罗斯福号航空母舰前往海湾,通过他们的视角发回大量美军前线的电视报道。在理论界与实践界,对“嵌入式报道”更多的是从美国战时新闻管控的角度来探讨,对此,本文不作赘述。而对记者来说,这也是一次特殊的战地体验式采访报道。

现代电视媒体促进了体验式采访的形态与功能的发展。从电视媒介特性来看,体验式采访更能发挥电视媒介“过程感”这一特点,通过电视的随机记录和综合的视听语言,体验式采访能够给观众更真实、生动的信息。

体验式目击采访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记者身份参与目击式体验报道,一种是隐瞒记者身份,以被访对象的身份参与其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隐性采访。

二、体验式采访特点及技巧

1.体验式采访能更全面、真实地抓取到被访者特点

记者以亲历者、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到采访中,能够抓取到被访对象自然、真实、生动的细节。比如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大动迁》,创作者为客观地反映动迁户的喜怒哀乐的心态感受,摄制组历时五个月,跟着动迁户陈佩芬体验乘车的滋味——等车、挤车、换车。仅有一次,摄制组在车里被挤得前胸贴后背,连摄像机都无法扛起来,才不得不下车。由于电视媒介直观形象的特点,这种方式更能让记者呈现出现场的细节。因此,体验式采访要求记者更应该抓取现场细节,否则,体验式采访就没有意义。

体验式采访能够通过出镜记者或主持人的亲历感受,立体而人性化地向观众传达事件信息。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能把自身的感受传达出来。比如《岩松看香港》中谈到香港高效的运输系统,白岩松带领观众体验了香港的地铁、电车、轮渡、出租车、室外电梯等,记者在采访中抓细节、谈感受。比如在乘坐香港的有轨电车“叮当车”时,记者谈到:“坐在里头还有一个特别的感触,让我们的镜头跟我们一起看看这个汽车本身的构造。有点古香古色的,顶上都是木头的感觉。跟其他的那种完全钢铁动物的机动车不太一样。让你坐在里头,有一种浪漫的感觉,还有一种怀旧的感觉。”在这里,记者通过自己的主观感受揭示了香港人的“电车情结”。

2.体验式采访有助于记者对被访对象的性质有更深地了解

感同身受,体验式采访使记者更能抓取、提炼到事件的主题和性质,从而能够形成独特的报道角度。在2008年两会报道中,中央电视台记者撒贝宁以体验者的身份去感受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他和建筑工人一起爬到几十米高的脚手架,在招聘现场感受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从而使他对这些热点问题有了更直观深切地认识。

3.体验式报道能充分发挥电视媒介的过程感

前文提到的《北京市二环路修建竣工》报道,即是记者通过开车亲自绕二环路跑一圈,把点式的静态报道变成动态的报道。

体验式采访的另外一类是隐性采访,关于隐性采访,我们将在下一节中进一步探讨。

第二节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是一把双刃剑,从它诞生起就受到争议。

电视采访通常的方法是明察,在现场敏锐地边观察边分析边调查。只有当明确地感到若以记者身份采访不可能得到真实情况,且对方会竭力掩盖事实时,方可以用隐性采访、隐蔽摄影的方法做暗访。

电视新闻《“罚”要依法》是曝光山西省长治市境内部分公路交警利用职权在309国道上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节目中最精彩、最令人气愤的是记者使用隐性采访方式所得到的取证材料。这个生动而典型的细节,是由摄像记者一个人完成的。记者装扮成搭车人,坐在驾驶室里与驾驶室外的交警讨价还价,设法拖延交警要的20元钱。一个强作笑脸、苦苦哀求,一个蛮横粗暴、强取豪夺,记者用偷拍设备把这一幕展现得淋漓尽致,摄取到了违法警察的“凶狠状态”,为另一幕中司机谈警变色、闻罚丧胆做了很好的铺垫。而在其他的采访中,记者基本都是采用显性采访,问话直抵要害,抓住破绽后穷追不舍,直到把对方追得无话可辩。

隐性采访由于采访对象处于不设防状态,一般都有很好的戏剧效果,但要慎用,只能在必要的情况下才可使用。

一、隐性采访的类型

具体而论,隐性采访按采访目的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揭露事件真相的舆论监督报道

这一类是揭露某个个人或利益集团为了掩盖真相而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在采访中,记者主要抓取假象背后的真实状态。

2.考验式的隐性采访

通过记者的策划设计,考验被访对象在某种情境下的反应、行为或状态。比如浙江电视台记者假扮患者,用普通茶水代替尿液送给多家医院进行化验,以此检验这些医院的医疗条件和医生素质,结果半数以上的医院给记者开了消炎药。但是这种方式普遍存在争议,因为记者策划事件与诱导行为使媒体呈现出一种不公正、不真诚的状态。

3.揭示自然状态的隐形采访

为了不让摄像机对被访者形成干扰,防碍被访者的自然状态,记者采用隐性采访以获得被访对象自然的状态。但是,这种方式在采访完毕后要向被访人说明情况。

如果从隐性采访的工作方式来看,梁建增把隐性采访分为三种方式:旁观式——记者所扮演的是旁观者,见证者,不用提问,只是记录;侦探式——采取的是象侦探一样的调查方式,而不是使用其身份和角色;体验式——记者装扮成当事人参与到事件中。

二、隐性采访的技巧与方法

隐性采访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隐瞒记者的真实身份;二是被访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采访;三是未征得被访人同意。因此,隐性采访要经过精密策划和周密安排,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1.隐性采访的技巧

(1)选择好采访设备

隐性采访采用特殊的技术设备,在摄录设备方面采用微型摄像机,包括手持微型摄像机、笔式摄像机、眼镜式摄像机等。在一般情况下,记者是把微型摄像机放在手提包里,摄像机打到广角位置,在摄像头上蒙上丝袜类的防反光的材料。除此之外还有无线话筒等设备。

(2)善于发展“线人”

合理找到报道领域的“眼线”,取得其信任,以便为采访提供帮助。但是,记者要善于分析“线人”的动机并与其要保持适度理性的距离,维护新闻从业者的理性形象,既能完成采访任务,又不能被其利用。正如《焦点访谈》记者周学刚在《“线人”——舆论监督节目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文中提及:“‘线人’的成分是复杂的,所以他们给我们提供线索的动机和目的也不相同,有的‘线人’是出于公心,出于正义,尽管事件和自己无关,还是提供给我们去曝光;有的‘线人’本身就是事件的受害人,也叫‘苦主’,他们提供线索,既希望能曝光也希望自己的冤屈与不公正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而有的‘线人’提供线索,则是掺杂着个人目的,通常是被批评对象的对立面。”

同时,记者要给揭露的“线人”提供有效的保密和保护。

(3)取得相关公安、工商等执法部门的支持

记者为了公共利益去获得采访信息,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与相关公安、工商执法部门共同合作以获得这些部门在政策、信息和人身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当然,前提是记者调查的领域没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否则还是独立调查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