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电视采访
3284200000049

第49章 后记

2004年,我作为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工作组成员,承担了为大会主席、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章新胜做新闻宣传策划的工作。在一次席间,章部长问我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电视采访是什么,我当时无言以对,因为,单从学理上去阐释电视采访显然不是最佳答案。现在,当我这本教材完成以后,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人”,电视采访是人性探求的形象艺术。本书一再提及电视采访的核心是“人”,“人”是新闻的理由,“人”是贯穿本书写作思想的核心概念。所有采访与讲故事的技巧都不过是为了更真实地展现事件,为了更真实地展现事件背后的人。因此,在电视采访课程的学习、实践创作乃至以后的工作中,对人的理解、对人性的揣摩都应该成为采访准备与实施的重点。

本书是根据作者在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授课教案整理而成,在撰写过程中,作者尽量从电视媒介的传播特点出发来结构全书的体例、具体的采访理论和采访方法。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一以贯之的是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电视媒介优势,掌握电视媒介采访与传播规律。因此,在撰写过程中省略了较多一般性的采访理论和采访技巧,而着重论及电视采访的特有方式和技巧。在写作过程中,作者着重选用近五年来中国电视媒体名牌栏目的案例,但同时也保留了一些经典获奖节目案例。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老师叶凤英教授、赵淑萍教授。她们对中国“电视采访”的教学体系和课程架构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本书在撰写过程中也参考和借鉴了她们已有的成果。同时,特别感谢中央电视台陆幽女士,她与我分享了许多大型体育赛事出镜报道的经验;感谢中央电视台刘文先生,他为本书提供了许多一线创作的经验和照片资料;感谢中央电视台王猛先生、武卿先生,他们为本教材提供了一线操作的策划案。

感谢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60分钟》原主持人迈克·华莱士,他在88岁高龄、在百忙之中还接受我的采访,对我是莫大的鼓励;感谢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洛杉矶分台李若先生,他为本书提供了部分照片资料;感谢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60分钟》原制作人斯蒂芬·谢帕德先生,在与他连续两次合作举办“中美深度报道高级讲习班”期间,他所带来的许多节目创作理念令我受益匪浅。

感谢本书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刘大年先生,在他的督促之下,本书才得以按时完成。

特别感谢我的母亲谢佐惠女士、她的坚韧和乐观深深影响了我。

电视采访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在从书本中体会电视工作者的工作经验总结和理论归纳的基础上,多进行电视实际采访拍摄以及优秀作品观摩。实践和理论密切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每一个进入电视传媒这个行业的同学都渴望有一天振臂高呼,众声百应;都渴望用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美国CNN的形象片有一句广告语说得好:用新闻影响你的世界(Use the News to Impact Your World)。然而,实际的电视采访却并非只见光环与荣耀,其间的艰苦、磨难、困惑、危险难以道尽。这时候,所有已有的电视技巧和经验仿佛毫无用处,但这恰恰是一个分水岭,只有在这时候,才能考验出一个优秀电视记者的素质。而优秀的电视报道的产生恰恰要经历这些磨难,报道者的责任、坚持、正义闪现期间。文学中说,与其说作家在写人,不如说在写自己。电视记者何尝不是这样,与其说记者在报道事件,不如说在报道自己。

因此,在电视采访中,记者应该有万千险境中力拔千钧的豪气、有万物俱寂中振聋发聩的猛呼,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持,在荆棘之后呈现世间的光明。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结尾说:“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记者的坚持即在于此,是为后记。

作者2009年9月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