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传媒观察:危机与转机
3284600000015

第15章 中国电视的“盛世危言”(1)

■刘春

以我的观察,这两年实际上是电视的低潮期,比起报纸、杂志的活跃,电视的改革相对滞后,理由如下:

1.最简单的硬指标是电视所占的广告份额在下降,而报纸、杂志广告节节上升,尤其是杂志,上升幅度最大。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报纸广告营业额较上年增长了30.39%,占广告营业总额的20.55%,比例较上年上升2.5个百分点。杂志的广告营业额也较上年增长27.13%,而电视的营业额只增长8.7%,所占比例也相对缩小。就单个媒体而言,除CCTV一枝独秀外,其他电视台并没有什么优势,相反,以广州日报集团为代表的平面媒体却显出咄咄逼人之势。不少地区的电视收入,还低于报纸。

2.报业大战(包括杂志大战)远较电视竞争激烈,换言之,平面媒体比电视更早体验到市场的残酷。早在9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报业大战就拉开阵势。我在CCTV《新闻调查》时,曾和中青报著名记者李大同一道,在广州做了半个月的调研,并访问了当时的广东报纸三杰黎元江、曹淳亮、李孟盂,可以说,当电视人还沉湎于制作层面的“精品意识”时,报业的精英分子已超越作品层次,而开始从市场、产业的角度思考问题。广州之后,南京、武汉、西南等地先后爆发报业大战,扩版大战、价格大战、新闻大战、发行大战等等,竞争在各层面展开,而所谓“一毛钱报纸”、“《体坛周报》百万高薪挖李响”等事件,可以看出竞争程度的激烈。我可以预言,一旦中国媒体市场完全放开,经历了市场考验的中国报纸将比中国电视更能经受境外媒体的挑战。

3.比起竞争,报纸杂志在产业层面的兼并重组多元经营更具有前瞻意义。在竞争基础上,报业已形成若干很有规模的集团,如广州日报集团、南方报业集团等等。如果说目前的广电集团是由于政府干预强行拼贴的结果,那么报业集团则主要是资本运作与资源整合的结果,它的化学反应基本形成。由于很多机构媒体与主管部门纷纷脱钩,他们被强行推入市场,因而加快了报业兼并组合的步伐。更为市场化的是,报纸杂志的资本结构多元化,业外资本大举进入,同行资本合作的也不乏其例,新出现的《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都有外部资金注入,分别为上海巴士与山东三联,再如Tom.com控股《三联生活周刊》,三九集团主办《新周刊》,资本的多元化使报纸杂志运营生机勃勃。而由于同行资本合作,也使得跨地区办报成为可能,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当数人民日报社与南方报业集团合办的《京华时报》,锋芒直指地主《北京晨报》。而这些变化,电视界只能望洋兴叹。

上述因素的推动,也使报纸杂志在传播业务上进步加速,初步具备与国际接轨的格局,比如印刷质量、版面设计、新闻报道等。以“7.13”北京成功申奥报道为例,《北京青年报》的内容、版面、照片方面,跟香港的《苹果日报》、《明报》不相上下。而在策划选题上,报纸杂志也超过电视。《财经》杂志对“基金黑幕”和“银广厦风波”的深入调查,就让整个电视界汗颜无比。反观电视,有人戏称《直播中国》无直播,《新闻调查》无调查,《焦点访谈》无焦点,《实话实说》的实话也越来越少。我在那里工作多年,当然知道有很多节目外因素使然,这几个栏目云集了多少电视精英,他们的敬业精神毫不输于其他,但扪心自问,我们在策划上在视野上有没有自己的局限性呢?而这种局限性又会不会与市场化程度较低有关系呢?我在《新闻调查》四年,总体感觉大家对内部认可更看重,而收视率不过是参考因素,每个季度的得奖作品都与收视率没有多大关系,一个超越于市场之上的所谓精英标准更为重要,因此大家的追求目标是所谓“精品”而不是畅销品。这就像80年代的报纸,记者的理想是成为作家,人们似乎更看重文采结构,而对信息本身不感兴趣。我们只要看看中国文坛的“怪胎”报告文学,就可以明白中国记者是如何把报道变为创作的。现在的报社,作家少了,真正的记者多了,所以报纸也更像报纸,而不再像文学副刊。而在电视台,艺术大师状和艺术青年状的人比比皆是,电视人的理想要么是艺术家(比如纪录片情结),要么就是做青天斗士(所谓批评报道),很少有人真正研究市场与信息,更不屑于做好中间地带的文章。因此,在电视报道中,要么会议典型官样文章,要么刺刀见红揭底曝光,大量中间性质的社会信息不被重视,使得自己被逼到非此即彼的尴尬死角。

我们当然不能忽视电视本身的变化,比如CCTV已经发展到11个频道,新的西部频道即将推出,而且若干频道改造动作很大,像CCTV-2在专业财经和益智游戏节目上领先全国,涌现出《对话》、《经济半小时》、《开心辞典》、《幸运52》等一批知名栏目,并在股市节目和分类服务节目上进步很快。除CCTV外,省级卫星台竞争激烈,湖南卫视全面出击,让我们领略了湘军的火辣与果断;安徽、黑龙江、湖北、重庆等异军突起,直逼北京、上海、山东、浙江等老牌大台。目前,随着各地有线台与无线台的合并,以及广电集团的纷纷成立,必将带来更大的变化。

但是,这些变化更多停留在栏目改造的层面上,还难以产生真正革命性的变化。

对此,我想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我把大陆市场上的电视机构分成五大集团。一是大哥大CCTV。其规模、资源及公信力,即使在世界范围也当数上乘,在某种意义上,它确实是世界一流大台;二是省级卫星台。近年来,一些台锐意改革,为中国电视带来一股生气;三是城市台。比起以城市为中心传播区域的报纸,城市台总体上乏善可陈,还没有加入中国电视竞争的大格局;四是广电总局特许在三星级以上酒店和特殊社区落地的33个境外电视频道。

其中以凤凰卫视、阳光卫视为代表,近来又加入刚获许进入华南有线网的“华娱台”(华纳集团)、“STAR中文台”(新闻集团)。这些媒体成为大陆电视改革开放的窗口,但对政策的依赖性和落地的有限性,将影响它们更长远的发展;五是各类制作公司,主要由民间制作公司和事业型文化音像公司组成。

但是,五大集团各有各的难题。

CCTV在90年代锐意改革,尤其在社会时事性节目上全面出击,从《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东方时空》等监督类节目,到《今日说法》、《社会经纬》等法制类节目,再到《经济半小时》、《财经》等经济类节目,形成一股强劲的旋风,横扫中国媒体。近年来,又在谈话节目、体育节目、音乐节目、证券节目、益智游戏节目、电视直播以及电视剧制作上屡屡使出大手笔。多少年的经营,为CCTV积累了大批人才,拥有无与伦比的技术力量,再加上特有的垄断优势(比如各台必须转播《新闻联播》、CCTV许多频道的落地被视为政治任务等),使CCTV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媒体帝国”,它在各个方面都占据了半壁江山。然而,强大的CCTV也存在不少问题:

1.CCTV发展的动力之一来自政府背景,某种情况下,它既是球员又是裁判员,体现在频道推广、新闻发布等方方面面。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CCTV最大的隐忧也与此有关。首先,政府背景使得它“一言九鼎”,时事的报道与评论均需要慎之又慎,90年代改革的急先锋是舆论监督,但是没有独立立场的监督肯定会行而不远。

而在突发新闻的发布上,“政府发言人”的角色会令它瞻前顾后左右为难,只能听命于上级的指示,典型的例子是“9·11”事件。此外,政府背景使它承担了大量的宣传任务,这多少影响了一些名牌栏目的品质,更挫伤了一些有追求的职业媒体人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