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
3286400000003

第3章 电视谈话节目(1)

在电视诞生之初,人们仅仅在电视机前获取其中的信息。时至今日,我们除了从电视中获取信息,倾听电视的“言说”,还可以在电视中展现“我们在说”。从“你说我听”到“你说我也说”再到“你听我在说”,这对于电视传播而言,毋庸置疑,是相当大的质的飞跃。电视的“言说”,告诉我们身外的世界,信息无远弗及,世界正变成一个“地球村”,分布在不同角落的人们彼此参照,相互借鉴,交流思想,体验分享着他人的经历。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人的延伸”,电视的“言说”不仅在告诉我们身外的世界,延伸和拓展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在影响甚至改变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电视作为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传播介质,这个神奇的“声画小盒子”传递着人类流动的声音和影像,构建了一个可供大众话语交流的“公共空间”。电视,实现并成就了人际交流,私人话语空间向大众话语、公共话语空间渗透、转换。电视谈话节目为广大电视观众提供了在电视上说话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它还原了电视人际交流的意义,一种本原的说话意识从中将以彰显。

电视谈话节目是现代电视独有的一种节目样式,因其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求知欲、生存欲,乃至窥视欲而兴盛,如今已成为众多电视节目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主打品种。正如美国学者吉妮·格拉汉姆·斯克特在她的专著《脱口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威力和影响》中所说:“电视谈话节目已经成为影响我们思想和行为方式的一种新权威。它们像是城镇议事厅或社会集会场所,在这个日益数字化和原子化的地球村中,把我们集合在一起。我们可能不认识隔壁的邻居,我们也可能根本不想认识他们,我们也许害怕街上的陌生人,怕他们是潜在的罪犯。但广播和电视中的谈话节目却是受欢迎的家人,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知道这个越来越危险,越来越难以沟通的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应该怎样行事。”这段话充分说明了谈话节目在当代电视媒体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被我国电视节目的发展所证实。

谈话节目近几年走红中国屏幕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已经达到了200多个。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不鼓励自由奔放的意见表达,具体到现代电视传播事业当中便表现为:在媒体性质和功能上突出强调“喉舌”意识和“阵地”意识,在传播内容上突出强调“一个声音”,在传播方式上往往局限于单向宣传。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行讲话后,举国上下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东方时空》特别节目一“神州看神州”

1992年7月,四川电视台率先推出文化类栏目《文化多棱镜》。1993年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中国第一档早间新闻节目《东方时空》。四川电视台《文化多棱镜》、央视《东方时空》等众多栏目的开办,意味着电视媒体开始由阵地变为平台,开始走下高地走向百姓,开始由俯视变成平视,开始更多地把镜头对准平民、把话筒伸向百姓,让平民百姓的身影和声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从前高不可攀的电视荧屏中。中国社会的变迁带来信息观念和收视观念的巨大变革,这为谈话节目的兴起提供了契机,这种节目样式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它将担负起独特的话语功能。

谈话类节目有其独有的传播特性:第一,直接的人际互动。谈话是人们相互交流最有力的方式,它能调动人的整体感知,人们能在其中获得超越于语言之上的亲密感觉,是最为人性化的交往方式之一。第二,电视谈话节目是完整的现场传播,电视谈话节目能保留谈话的完整性和动态性。第三,电视谈话节目能够促使嘉宾个性的自然流露,电视谈话节目为传播者和接收者个性的自然流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第四,动态的情感碰撞,人的谈话具有动态性和偶发性,电视谈话节目以现场的特定空间最大限度地刺激了人的交往欲望,人的智慧、情感都会在语言中展现,谈话节目中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和主持人的适当引导,引发了现场嘉宾及现场观众的临场对答,加速了谈话中动态的情感碰撞。

电视谈话节目看似简单,实则繁复。

所谓简单,是指录制而言。其一,场景少,成本低,大都在演播现场完成;其二,对录制条件的要求相对不高;其三,场面调度比较单一。早在1992年四川电视台开办的《文化多棱镜》栏目中就特意设置了一个谈话类板块《谈天说地》,其初衷就是想达到投入小、见效快的目的。

所谓繁复,是指看似简单的谈话节目,同样需要好的策划、好的选题、好的编导、好的主持、好的嘉宾,这些都是做好谈话节目的先决条件。要记住:任何一类节目,它都不可能是“全民的”。“全民”只是一种奢望,无论节目收视率有多高,它的观众只是“全民”中的一部分,或者某一个层面。因此,我们在进行节目策划时,首先应该定位准确,考虑到节目的受众群,换句话说就是节目是做给谁看的,是普通老百姓中的市民、农民、工人,还是知识分子、企业家、商人、文化人、军人、大学生、青年人、老人、妇女等。只有了解和确定了节目的受众面,才可能确保节目的基本受众,进而影响其他人群。

第一节 电视谈话节目的基本类型

一、电视谈话节目的特征

“谈话节目”(Talk Show),其英文原指美国广播电视中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在谈话现场一起谈论各种社会、政治、情感、生活类的话题,一般不事先备稿,脱口而出,因而被港台的翻译家们形象地译作“脱口秀”。在美国,谈话节目成为一股潮流并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今它已经成为国内外电视媒体中一种重要的节目形态。

人们在谈话中倾听不同的声音,调适自己的经验世界,调整自我“在场”的姿态,重建自我外部世界的感觉。谈话不仅是语言馈赠、思想碰撞、感觉交换,同时也包含了人类生存方式的相互参照。不同样态的生命个体,在敞开自我、走进他人的对话中,相互追问,相互聆听,共同寻找生命的意义,体现最高层次的生命关怀。

电视谈话节目,是把人们的谈话搬到电视这个大众媒介上,借助人际传播来实现大众传播的一种传播方式,它是一种一般由主持人、嘉宾和(或)现场观众就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或辩论的电视节目形式。

电视谈话节目不是人们私下谈论的完全照搬。首先,电视谈话节目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电视谈话节目现场一般是半小时至一小时,而一般的谈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其次,每次电视谈话节目一般有一个主题,参与者都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谈话,陈述事实或表达自己的见解,电视谈话节目常常有主持人把握谈话的进展,私下的谈话则一般随心所欲一些,没有一定的谈话轨道;第三,电视谈话节目与一般的电视节目也有所不同,不是任何一种含有谈话成分在内的电视节目都可称为电视谈话节目,而只有那些以谈话为主要形式的电视节目才称得上是电视谈话节目,它应该是一场谈话表演,人们在对话中达到信息交换和思想碰撞的目的。

作为一种新兴的节目样式,我国电视谈话节目逐渐形成一些特色,主要有三个方面。

1.即兴感与现场感的融合

谈话节目首先是即兴的。从本质上讲,即兴是人情绪的表达,而且是情绪的即时表达,其表达方式主要包括口头语言,以及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谈话节目的即兴表达特性,对节目的参与者——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也是为什么每一个电视谈话节目不但重视选择主持人,而且在每次节目开始前都仔细甄选嘉宾和现场观众的原因。谈话节目并不排斥文本操作,但主要是“半文本操作”,即在既定的思路基础上即兴发挥。这种在既定思路上的即兴发挥,有助于主持人更好地引导话题的深入和进展,而不至于成为一场漫无边际的瞎聊。谈话节目中往往呈现出前言引动后语,一个思想火花引燃另一个思想火花,一个形象激活另一个形象的场面,对观众来说,具有极大的魅力。谈话节目不仅有口头语言的即兴表达,而且还有身体语言的即兴表达。谈话参与者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等,这些丰富而细微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是对口头语言的最好补充,它丰富了谈话节目中人际交流的气息,同时也增强了谈话节目的现场感。

2.个性化与多元化的融合

个性的展示和碰撞是谈话节目的一个特点。谈话节目的信息是由个人发布的,观点不论偏颇与否,是“我”的声音而不是长期以来的“我们”的声音。这种个人话语作为一种个体的文化观,与社会价值观的联系相对松散,较多地在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社会行为上体现着自我意志的特征,是个人化的表现。谈话节目在展现个性的同时,也凸显了它的多元特征。作为个性展示的舞台,谈话节目邀请各色人等直接进入演播室,围绕某个问题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话节目直接反映着这个变化的社会和其变化的话语,节目中出现的多样见解几乎透视出全社会的不同看法。这种多元性是符合电视传播的本性的。

谈话节目进行到最后往往并无结论,各种观点之间的碰撞并不会肯定地改变其中一方的观点。电视谈话节目容纳了各种意见,由此也体现出多元性的特点。

谈话节目的多元性还体现在其传播符号的多样性。它除了以声音符号为主要传播符号外,还辅以其他传播符号。譬如电视谈话节目中常常利用录像、影片、图片资料等图像符号,作为“话题”安排在谈话节目的开头或节目中间,对谈话进行补充。图像符号的运用在新闻信息谈话节目中更为常见,这种谈话节目的开头往往是对近来重大新闻事件的总体回顾,电视谈话节目的图像资料会越来越丰富多彩,以弥补略显枯燥的侃谈画面。谈话节目的多元性,还在于它不仅是谈话这一种样式,而且在谈话的同时还融合了其他电视节目的样式,如娱乐节目、纪实节目、新闻节目等。

3.平民化与精英化的融合

电视谈话节目是在“平民化”的过程中诞生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电视开始从“贵族”向“平民”身份过渡,抛弃了以往那种视点单调,没有交流的权威说教,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于是,一批以反映普通受众为内容的栏目相继出现了。它们不仅在取材上贴近普通群众,而且在形式上也体现出平民化特色——

(1)主持人的平民化

看过《实话实说》的人,都对原主持人崔永元留有深刻的印象。他没有衣着入时的外表,没有一本正经的说教,他就像一位正在和朋友随意交谈的普通人。他的主持风格亲切、轻松和自然,确立了自己平民化的主持形象。

(2)嘉宾和现场观众的平民化

组成谈话现场的嘉宾和观众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不仅有各界名人,也有农民、下岗工人、小学教师、学生和打工者等,这充分体现了当今谈话节目的平民化特色。

(3)鲜活朴实的口头(平民)语言

由于参与者基本上是普通人,他们的身份也决定了谈话节目的语言趋向于直白、朴实。

平民化并不会使电视谈话节目平白无味。相反,由于它一般从普通百姓的生活视角来观察生活,并以白话式的叙事展开,遵循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形态,以原生态材料稍加组合构成节目,真实有趣,从而使节目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但是,一味强调平民化并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社会分工的存在,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从而使人群也呈现多层次状态。

于是,在平民化电视谈话节目风行的今天,另一类电视谈话节目——精英型的谈话节目诞生了,如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它的内容主要是对新经济的思考和追问,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深度,以一群受过良好教育,专业素质较高,“关注经济改革动态并具有决策能力的社会精英人士”为其定位观众。

二、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

按节目类型划分,主要有六种形式。

1.新闻性谈话节目(或称时事类谈话节目)

主持人、嘉宾或观众共同对某新闻事件进行讨论,以帮助人们了解新闻事件和公众舆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不同参与者之间出现的不同意见是这类谈话节目的亮点,注重思想性而非参与者是这类谈话节目得以流行的原因。

一般来说,此类谈话节目选取一定时间内有影响的、有典型性的焦点事件,从起因、过程、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采访,并剪辑成几个片断,层层深入。在演播室内通过“抖包袱”的方法,由嘉宾对每一阶段予以评说,并对事件背后所寓含的意义予以揭示,从而构成对整个事件全方位的深度报道。其话题涵盖社会、经济、文化、娱乐、法制等众多领域。这类谈话节目对新闻事件的选取一般是那些具有广泛的社会关注度,或具有某一方面的典型性,为广大新闻观众所欲知,而已有的报道又未深入分析和详尽展示的事件。另外,由于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是分不开的,所以这类谈话节目也常常邀请新闻人物到演播室做客,与之访谈,如《对话》节目中的《感受吴敬琏》、《跨世纪的柳传志》、《约会王家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