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家传播战略
3287300000013

第13章 国家传播战略(2)

(二)国家传播战略是国家外交战略的组成部分

一个国家的外交战略是其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家对外传播战略则是国家外交战略的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外交可以分为传统外交和公共外交(或公众外交)两部分,国家对外传播战略更多关注的是公共外交领域。

“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一词是由美国塔夫斯大学(Tufts University)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院长埃德蒙·A.格利恩(Edmund A.Gullion)在1965年首次提出并使用的。但此后人们对它的定义和内涵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确定的表述。总的看来,西方学者是通过与“传统外交”(Traditional Diplomacy)或“常规外交”(Standard Diplomacy)的对照来界定“公共外交”的。传统外交或常规外交指的是政府间的接触,是政府领导人之间的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交流,而公共外交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像联合国这样的多边组织),通过其官方机构或其代理机构和组织,直接与其他社会的民众进行的交流,它应对的是一个社会中各种非政府要素(包括个人和组织)。英国著名外交政策思想家马克·伦纳德(Mark Leonard)认为,“公共外交与传统外交的不同在于,公共外交涉及到双方更广泛的人民,涉及到的利益也比政府的那些更为广泛。”

1987年,美国国务院《国际关系术语词典》把公共外交定义为:“由政府发起交流项目,利用电台等信息传播手段,了解、获悉和影响其他国家的舆论,减少其他国家政府和民众对美国产生错误观念,避免引起关系复杂化,提高美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影响力,进而增加美国国家利益的活动”。公共外交的活动手段包括文化交流项目、出版、电影、文化交流、国际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等,其主要表达形式是信息和语言。

从公共外交的定义及内涵可以看出,国家对外传播战略很重要的特点之一是指导国家的公共外交。

(三)国家对外传播战略具有动态性

由于一个国家面对的国内国际形势总是处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这就决定了其制定的对内对外传播策略需要与时俱进,根据国家的内政方针及外交政策进行调整。比较明显的例子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全球“冷战”时期,世界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尖锐对立,除了军备竞赛、经济相互制约外,双方也实施了针锋相对的国家传播战略。“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原来的“两极”对立世界格局不复存在,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面对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及多极化格局发展趋势,美国的国家战略重点有所调整,相应地,其对外传播策略也做出了调整。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由于国内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国家的传播战略也随之而变。此外,随着信息传播技术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新的传播手段的涌现,特别是以国际互联网为基础和核心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全球传播秩序的大调整,因而也不得不制定新的对外传播战略加以应对。

第二节 国家传播战略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关切。国家传播战略作为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与国家安全密不可分。

一、国家传播战略事关国家安全与和平

国家安全可以分为“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两个方面。所谓传统安全,一般指以政权、领土和军事安全为中心的安全。确保国家安全主要凭借军事力量。非传统安全是指区别于传统政治军事安全,又能对国家安全造成实质影响的更加广泛意义上的安全,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传统的政治和军事领域扩大到经济、文化、科技、社会、信息和舆论环境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安全,由此引出文化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舆论安全等多种概念。

可以说,从国家产生以来直至“冷战”结束,传统安全吸引了各国政府的主要精力。在此期间,国家之间的矛盾与纠纷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军事手段来解决,比如增强本国的军事实力、与别的国家结盟、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等。军事因素直接决定了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的存亡绝续。与此同时,经济、文化问题相对军事而言离国家安全较远,在国家安全战略制定中不占主导地位。“冷战”结束后,这一形势发生了改变。一方面,随着世界两极对立格局的终结,国家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被弱化。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人类面对的共同威胁的加剧,使得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相应增多,合作空间也相应加大。因此,尽管除了意识形态外,民族、领土、宗教、资源和文化的矛盾依然存在,有些地区甚至还一度激化,但是矛盾的解决方式以及决定国家在竞争中处于何等地位的因素却越来越远离单纯的坦克、导弹数量。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文化、信息控制能力等非军事因素在国家的安全战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国家传播的目标之一是制造和影响舆论。与军事、政治、经济等力量对国家安全产生直接影响相比,舆论对国家安全的作用是间接的,是通过作用于其他客体实现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莫斯科广播电台在宣传苏维埃国家的建设成就和对外政策、特别在卫国战争期间的反***宣传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毛泽东也曾经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对外传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舆论愈发彰显出前所未有的独特作用和巨大能量,也愈发成为影响国家利益、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成为一种战略资源。谁掌握了信息传播源和信息传播载体,谁控制了国际广播、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络,谁就有能力影响整个世界,谁就能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中抢夺并占领制高点,掌握主动权。在这些非军事领域,国家传播战略的意义可以说举足轻重。

二、国家传播战略事关国家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国家传播战略对创造和维护良好的国际环境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不仅从未放弃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而且凭借其在经济科技上占据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利用其在信息技术上的垄断地位,不断通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他们或是通过互联网诋毁和损害我国形象,挑动分裂,干涉我国内政,散布谣言,制造混乱;或是利用互联网向我国散发反动资料,进行反动宣传,煽动反政府情绪,并进行远距离联络,遥控进行反国家反社会的活动,严重干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此同时,西方大众传媒源源不断、经年累月地从负面角度报道中国,炒作所谓中国军事威胁,炒作中国商品质量问题,宣扬所谓中国抢了别国的就业机会,炒作所谓中国碳排放量全球第一,批评所谓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只考虑自己狭隘的国家利益等,这种报道多了,时间长了,影响非常恶劣。例如,中国在非洲开发资源,投入了巨大资金、人力,有效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增加了当地就业,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但西方媒体却说中国搞“新殖民主义”,是“掠夺非洲资源”,把中国的功劳全部抹杀了。中国由于缺乏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中国在国际上的种种行为不能得到及时、充分、有效的解释,对国际社会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中国的言论、情绪,不能及时回应、化解,结果导致中国的国家意图、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往往处在一种“任西方媒体评说”的被动局面,影响了国家的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舆论与国内舆论的边界日渐模糊,舆论斗争更加激烈,舆论对外交决策的影响也更为明显。除了为外交政策制定者提供大量的、具体的、重要的信息之外,舆论本身已经成为外交决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表现在舆论通过对局部的、个体的事件进行追踪、聚焦、放大,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推动事件迅速上升至外交层面。舆论的介入,使外交事件有关各方的力量对比和道义均衡发生着或微妙或显著的变化。就有利的一方而言,舆论是决策者可资倚重的筹码;对另一方而言,舆论则是决策者难以摆脱的重负。由于舆论处于不断发展变动之中,没有哪一方能够保证自己一直处于舆论的有利地位,因此,制定国际传播战略时必须把舆论的演进纳入到决策程序当中,否则就会错失良机甚至饱尝苦果。

思考题:

1.什么是国家传播战略?

2.国家传播战略有哪些特点?

3.国家传播战略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