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新闻报道
3288200000006

第6章 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历史与现状(4)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创刊于1981年的《中国日报》,它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全国性英文日报,也是在国外发行量最大的、被国外媒体转载最多的中国报纸。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日报社已形成了包括两大报系、三大语种、九个网站、三大手机传播平台为核心的现代传播体系。

作为传统媒体的《中国日报》,是中国目前唯一进入西方主流社会和被国外媒体转载最多的报纸。《中国日报》发行至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纽约、雅加达设有印点,并正在筹备恢复欧洲印点;日均发行量57余万份,1/3在海外。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日报》月平均被转载500余篇次。此外,《中国日报》主办的《中国专稿》,随《华盛顿邮报全国周报》在美国印刷发行,拥有近10万读者。

中国日报网是中国最大的英文资讯门户,也是亚洲最大的英语新闻网站,日均访问量达2000万次。自1994年成立以来,中国日报网整合资源、创新超越,实现了从单一报纸电子版向综合性新媒体和跨媒体机构的跨越。目前,中国日报网拥有“英文版”、“中文版”和“法文版”三大板块,同时还包括经济中国、文化中国、英语点津、新漫网、手机报、图片网、博客、论坛、电子杂志、城市生活、网络电视等50多个子网站或频道。其中,英文资讯网依托中国日报媒体资源,为读者提供大量的新闻资讯和深度报道,是海内外读者了解中国的窗口。“手机报—China Daily”是《中国日报》和中国移动于2007年底联合推出的手机报纸,是《中国日报》媒体布局中重要的第五媒体。《中国日报》手机报日均发行量60万份;另外,《中国日报》电邮报每天送达105个国家的20多万高端人士。在无线增值服务领域方面,《中国日报》是中国第一家利用多种国际主流品牌手机进行国际传播的媒体。目前,遍布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受众均可通过iPhone、诺基亚、三星和摩托罗拉等国际主流品牌手机,阅读《中国日报》报系提供的24小时不间断新闻、文化、财经、旅游、娱乐等英文资讯。

4.新华社和中新社的多维经营

新华社目前的新闻信息传递方式已形成多维经营,新闻发布体系包括:24小时以中、英、法、俄、西、日、阿拉伯、葡萄牙文八种文字,向全世界发送文字、图片、影音、网络、手机短讯等各类新闻及财经讯息。每日文字稿超过1万则,图片近千张,影音新闻20余则。新华社同时编辑出版20余种报刊,包括《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现代快报》、《瞭望周刊》、《半月谈》、《中国记者》、《中国年鉴》(中英文版)等。

1999年1月1日,中新社北京总社开办了中国新闻网。目前,中新社已开办有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图片网、中国侨网等大型网站,面向广大网民和网络媒体快速、准确地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资讯服务,开通视频新闻专线和英语电视新闻线路,开办手机电视台,成立多媒体中心,加快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此外,中新社还用多种外文向国外报刊和网站提供中国新闻特稿。目前,中新社对外新闻编辑部还开设了中英文视频专题,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多维化经营的新华社于2009年7月1日成立英语电视频道,与十多家欧洲广播公司合作,正式涉足电视经营,并同步进行当地媒体环境调查研究,以迅速完成自身的本土化转变。

新华社进行对外报道的新媒体主要是新华网,有英语、繁体中文、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七个语言网站。2010年1月18日,新华网推出英文新版,大量增加文字稿件,着重加强图片和视频报道,综合运用多媒体报道手段,向海内外网民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事件。在移动媒体领域,2010年7月,新华社手机电视台正式在苹果手机(iPhone)系统上线,全球的苹果手机用户均可从苹果手机应用商店(App Store)下载“新华社电视”客户端收看新华社的电视新闻节目。

5.并购及创立海外媒体

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媒体业,许多外国媒体陷入资金不足的困境,这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了介入的良机。2009年7月,中国温州企业“西京集团”全资收购英国卫星电视台“螺旋桨电视台”(Propeller)。“螺旋桨电视台”于2006年成立,为卫星频道,节目覆盖率几乎遍布欧洲,2008年11月曾荣获“全欧洲最佳卫视电影频道”奖项。

收购后的“螺旋桨电视台”发展计划将大幅调整,“西京集团”已对外宣称,将以该频道为载体,大力传播中华文化、礼仪、历史、风土人情、经济发展以及产品品牌、精英人物等,激发欧洲人对中国的关注,对中文的热衷。

并购海外媒体,“螺旋桨电视台”并非首例。早在2006年,另一名温州人王伟胜买下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一家国有电视台,并于当年8月1日正式开播。

此外,创立电台也是一种途径,欧洲华语广播电台由三名旅法温州商人及一位柬埔寨籍侨领共同筹办,已于2009年6月获得法国政府开办许可,并在2010年春开播。该电台24小时以中法文广播对大巴黎地区播送,用中文播出国际新闻、中国新闻,用温州话、闽南话播出社会新闻,以法语播出中国文化节目。该电台属非赢利公益事业,不具有政治倾向和宗教色彩。

中国媒体海外落地也是我国对外传播采取的新举措,以美国“今日电视”和“五洲电视”为代表。“今日电视”(美国今日世界商业电视公司)是由华侨出资创立、与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网Comcast合作推出的中文频道,24小时向华盛顿地区的600万户用户播出节目。节目主要来源于中国中央电视台。“今日电视”每日上午播出中央台英语频道制播的英语新闻及文化节目,其他中文节目则包括戏剧、综艺及知识性节目。该电台在北京设有营运站,负责整合中国国内的影视资源,用于节目播出。

“今日电视”是一家商业性电视台,也对外销售广告。它除了极少时段播出自行制播的有关华盛顿地区的新闻,其余节目全部来自中国大陆。

“五洲电视”总部设于洛杉矶,2008年5月1日正式开播,24小时播出有关中国经济、民生和文化等内容的节目,以纪录片为主,并以英文字幕的形式进行播出,为海外首家用英文介绍中国的电视台。开播之初的节目运用中国五洲传播中心(国务院所属)提供的各类素材。

自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19号文件”后,中央外宣办陆续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意见和工作方案,制定了“十一五”外宣重大项目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外宣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形成了包括对外新闻报道工作协调机制、中外媒体交流工作机制、文化外宣联席会议机制、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机制等十几个行之有效的外宣工作机制,构建了我国独特的对外报道机制及体系。

第二节 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现状

全球化使发达国家进一步垄断了世界信息流。中国作为一个综合国力逐渐提高、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发展中大国,在国际舆论上仍然处于劣势,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发展依然存在许多偏见和误读,从而在世界舆论中形成对中国不利的“舆论场”。因此,中国需要花更大的力气通过对外报道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

一、世界对华舆情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有了整体提升。我国的对外报道作为对外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经历了许多变化。与此同时,我国的国际舆论环境也相应的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我国国际舆论环境发生的积极变化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也发生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例如,国外对华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而且所涉及的议题也涵盖了除政治、经济以外的更多方面。此外,在报道方式上,虽然负面报道仍占据相当比例,但数量已经有所减少,等等。总体来看,我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已经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

1.报道数量的提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世界媒体对中国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国际媒体对华报道的数量逐渐增多。1979年中美建交之前,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与西方国家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由于中西方体制等方面的不同,封闭的中国因此成为了国外媒体神秘化和妖魔化的对象。

中美建交以后,随着我国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的逐渐改善,以及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使得国际社会有了更多了解我国的窗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也因此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更多关注。

从20世纪90年代至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涉华问题的报道不断增加。根据对20世纪90年代美国四家报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和《基督教科学篇言报》)涉华报道所做的调查数据,1990~1995年间,这四家媒体的涉华报道基本保持在600篇上下,最多没有超过700篇,相当于平均每三天就有五篇涉华问题的报道。而在1995~2000年的这五年时间里,这四家媒体的涉华报道数量均有所增加,并且突破700篇,甚至在1997年和1998年都超过了1000篇,这相当于平均每天就有三篇关于中国问题的报道。到了1999年,这些媒体的涉华报道数量在一年之内几乎翻了一番,这已经相当于平均每天有将近6篇关于中国的报道。

此外,一项对西方13家英文媒体的分析表明(包括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三大西方通讯社,美国《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及英国《经济学家》三大较有影响力的期刊,以及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英国《卫报》、《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和加拿大《环球邮报》七家主流大报),2001~2005年,这13家媒体上半年涉华报道的总量从16095条增加到21354条。其中分别为:三大通讯社从13374条增加到16470条;三大期刊则有增有减,最低年份为69篇,最高年份为189篇;七大主流报纸则从2550条增加到4695条。

2.关注议题广度增加

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模式经历了80年代乌托邦式的改革开放的“浪漫化”,到1989年之后大量负面报道催生的“妖魔化”,再到新世纪对中国报道的多元化的演进轨迹。有数据显示,国外媒体报道我国的主要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十几个方面,不仅针对这些领域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而且还会对各个领域的细节进行报道,有时候,其关注的细微之处不得不让人感到惊叹。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越来越多元化的议题,首先是因为中国自身可以报道的议题越来越丰富,社会的进步性以及在进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复杂性,都为国外媒体报道中国提供了素材。其次是驻华外媒正日趋多元化,从原来的只有一些主要的欧美国家的媒体到现在的多数国家都在我国设有驻华媒体机构。媒体的多元化产生的直接影响是对我国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对我国关注角度的多元化以及对问题理解的多元化,因此就催生了比原来更多的可以报道的议题。最后,由于国外驻华媒体性质和定位的不同,也导致了议题的多元化。比如,美国公共电视台和商业电视台由于在观念、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差异,从而会导致他们对议题的不同选择。

多元化的议题选择和报道,使得我国在国际上呈现出来的形象更加丰富,也为国外受众提供了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国的可能性。

3.报道更有深度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外媒体开始对中国现象和中国问题进行专题性系列报道,而且许多报道都成为当期刊物的封面文章。特别是2009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的《财富》杂志、英国的《金融时报》和《卫报》以及加拿大的《环球邮报》等世界主流媒体都派采访团到中国,史无前例地推出了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系列专题报道。2010年我国“两会”期间,诸如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日本《朝日新闻》、德国《商报》以及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主流报刊,纷纷聚焦我国的“两会”议题,对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专题性报道。此外,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也开始成为国外主流媒体的封面人物,如韩寒、李宇春、林妙可等,甚至英国的BBC、美国的CNN更是推出了中国专题周。2010年3月7日,BBC推出的“中国周”报道活动拉开序幕,不断将国外媒体“中国报道热”推向新的高潮。

国外媒体这种高度一致的关注、聚焦中国,并对中国的报道逐渐深入化的趋势,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增强。这种报道深度的增加,主要采取的方式有增大中国报道版面,推出中国报道特刊,借助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报道和连续报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