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公关传播案例评析
3289900000014

第14章 新闻事件策划(6)

新加坡还是亚洲领先的教育中心,正朝着“环球校园”的方向发展。目前在新加坡求学的66 000名国际学生中,其中三分之一来自中国。新加坡旅游局的“便捷多次往返观光签证”非常具有人情味,大大方便了子女在新加坡求学的中国家庭的团聚。无论是五一、十一、春节、元旦,还是一年中的任何时候,中国父母都可以非常方便地去新加坡看望在新留学的子女,共享天伦之乐。

新加坡还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是一个美食天堂和购物乐园。新加坡是一个充满新奇和对比的城市。这里东西交汇,古今相融;这里传统与新潮相映成趣,时尚与怀旧和谐共存。新加坡旅游局不断推出新的游乐项目和新的旅游套餐,不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便捷多次往返观光签证”对中国的城市居民来说也是同样具有非凡魅力。休闲客人可以多次前往新加坡度假购物,享受奇妙的新加坡之旅。

(资料来源:新加坡旅游网)

案例评析:

新加坡进一步向中国公民开放观光签证,方便中国游客出行,造就了一个多赢的局面。

在处理这样的国际公共关系的过程中,新加坡的有关部门充分考虑到了中新两国在民族、文化、经济交往等方面的习惯和特点,不同种类的观光签证极大地方便了商家、游客、留学生等的往返,树立了新加坡旅游局一切为了顾客方便的良好形象。

案例十七大寨集团树立新形象的媒介策划

大寨,山西省一个小小的地方,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就家喻户晓了。曾在20世纪6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大寨人创造了“三保田”、“海绵田”、“人造平原”等更适合谷物生长的新的环境,应该说在农业上取得了一系列不小的成就,1964年,毛泽东提出了“农业学大寨”口号,从而使大寨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一时间,大寨这个名字就被叫响了。

改革开放后,大寨借助这两个字的无形资产,也开始在市场经济中活跃起来。一方面,大寨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如当年农业领头人陈永贵的故居、陈永贵墓园、大寨展览馆、周总理纪念亭、叶帅吟诗处、郭老诗魂碑、大寨民居楼、名人遗跡展、大寨森林公园等等,然后又配置许多流传的逸闻趣事,比如毛泽东关爱陈永贵,周总理大寨情,邓小平眼里的大寨,新时期中央领导的大寨等等,使大寨开发为旅游风景区,吸引了来自国内外大量的游客。应该说旅游业的发展,给大寨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另一方面,大寨又积极宣传它的人文文化,包括源远流长的晋商文化。还有,大寨积极开发其农副产品,包括刚打出的核桃产品。

2001年4月间,北京申奥时,提出了“新北京、新奥运”的理念,并提出了“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三大奥运主题。那么能否抓住奥运这个契机,在奥运上做文章,把大寨与奥运合理捆绑呢?如果可行,那么亿万人民关注奥运的同时,也会将视线停留在大寨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品牌上,这会唤醒众多人心中一份浓浓的大寨情怀,同时,使大寨的旅游、人文、产品与品牌传遍华夏大地,借以把全新的大寨形象展现在全国乃至世界人民面前。让大寨品牌重放异彩,从而让大寨的产品和大寨举办了一次“大寨核桃露绿色申奥万里行:北京——莫斯科支持申奥大远征”活动。该活动5月21日从居庸关长城拉开帷幕,历经一个多月,途经秦皇岛、大连、青岛、大寨、西安、兰州等地,一路做了大量奥运宣传活动,沿途车队受到各地政府、群众的热烈欢迎。该活动得到了主流媒体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山西卫视等多家国内一流电视台及海外如俄罗斯电视台等支持。在“申奥”主题和这些电视台的号召下,近百位体育、影视明星也参与了活动。

(资料来源:何春辉《中外公关案例宝典》,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案例评析:

大寨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地方。但改革开放以后,大寨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大寨集团为了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做了一系列的公关工作。成效很大。主要成功之处是:

1.充分挖掘历史遗产,把大寨打造成了一个历史文化旅游景点。

2.利用申报奥运会这个历史性的契机而组织的“大寨核桃露绿色申奥万里行”活动,这个很有创新意味的活动和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主题相吻合,加上各大媒体的连续报道,既扩大了产品核桃露的知名度,又树立了大寨的新形象——与时俱进的新大寨。

案例十八让你猜猜我是谁

——《我悄悄蒙上你的眼睛》公关策划2001年中秋节前夕,北京100多位企业老板在短短数日之内,忽然陆续收到“快递公司”送来的玫瑰、美酒、月饼,且每份精美的礼品中都捎带一张造型新颖别致的小纸封,纸封上留的“墨宝”依次为:

玫瑰:我真的很感谢你!美酒:请让我敬您一杯!月饼:恭祝月圆梦更圆!

在最后这张纸封的另一面透出一丝“亮光”:欲知我是谁,请留意9月20日《计算机世界》要闻版小四封封四。

这浪漫的礼品,温馨的话语,宛如石落静湖,在这群老板中激起“轩然大波”,在京城演绎出一连串耐人寻味的“大故事”。

中秋节这天,记者造访了这个被誉为“我悄悄蒙上你的眼睛”策划活动的“设计师”。他不让记录,不让采写,只让听。于是,记者听到一阵又一阵爽朗的笑声。

一家公司的女老板,将“快递公司”送玫瑰的小生堵在办公室门口,“你今天不如实告诉我送花者是谁,我绝不收这朵红玫瑰!”“尊敬的老板,为客户保密是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准则,如果您实在拒收,客户允许我再给您一张纸条。”说着,那小生毕恭毕敬地呈上纸条。女经理展开一看,更加困惑:“打死我也不说!”是谁呢?客户,友人,亲人……万般无奈之下,她终于收下玫瑰,将小纸封掖进口袋。

夫妻同在一家公司的一位男性老板,自收到第一件礼品——红玫瑰后,简直是白日搜肠刮肚,夜晚辗转反侧。太太充满火药味的话不时在耳边炸响:“员工夸你不‘花’是拍你马屁讨好我,你说你不‘花’是做贼心虚蒙哄我。你自己说说看,这含情的玫瑰、撩人的话语,是你第几个情人的杰作?”他不‘花’,他“哑巴吃汤圆——心里有数”,可送花人是谁呢?他翻出发黄的公司员工花名册,像看一部绝妙的电影一样,细细地过了一遍又一遍,也没找到“感觉”。

京城百余位公司老板:男老板、女老板、大老板、小老板、花老板、纯老板、热恋中的老板、金婚银婚的老板……面对这半空飘来的一件件“礼品”,几乎人人心底静湖泛起阵阵涟漪。有甜甜的回味,有淡淡的忧伤,有深深的自责,有丝丝的迷茫。每个人的情感世界都在骚动。

焦灼的人们,煎熬的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痛下一个决心:等!等到9月20日,等到第一个买来带有墨香的《计算机世界》,看看你是谁。

这一天终于来了。有的老板事先吩咐得力的“心腹”早早上路,一定要第一个买到这张报纸;有的老板亲自驾车,冲破秋日清晨的薄雾,早早伫立在街头报摊前,静候报贩的到来。

捧读着带有印刷机“体温”的报纸,再依次见到熟悉的玫瑰、美酒、月饼,人们终于知道了这个“故事”的制造者。他们欣喜若狂,他们如释重负,他们深受启迪,他们奔走相告,他们惊呼着他的名字。

这一位广告业内的公司老板,虽然他至今不让透露他的姓名。这已不太重要,更重要的是,这次精心策划、精彩实施、令人击掌叫绝的公关策划活动——我悄悄蒙上你的眼睛。

这次公关策划活动的“设计师”承认,令他始料未及的是:活动的回报,竟是意外地丰厚;活动的收获,竟是出奇的多。活动的总投资10万元左右,居然赢得数以千万元计的经济效应和看不见的巨大社会效应。

一家颇有实力的广告客户,原计划在新的一年另谋广告人,易主更张,只因受惠于这次活动,改变了初衷,决定继续与“设计师”的广告公司紧密合作。客户老板放出话来:“能策划实施这般精彩活动的广告人,我们与之合作信心倍增,继续签约。”

一家广告公司的老板,召集公司全体员工会议,向员工隆重推荐这个“成功策划”,并要求每位员工畅谈由此引发的感想和启示,希望类似策划在本公司开花、结果。

活动掀起“盖头”后,如拨云见日,温馨和煦的阳光洒满人们的心田,一切愤怒、狐疑、猜忌旋即烟消云散。许多老板的家庭关系、恋爱关系的“亲和度”大大增加,相互信任度、理解度、认知度大大加深。不少老板如释重负,平素日理万机,迫不得已频繁出入交际圈内应酬周旋,每每得不到太太或恋人的理解,时常引发幽怨和矛盾,徒生许多无奈和重负。通过这次活动后,疲惫的身心受到一次难得的清洗和抚慰,顿生悠然轻松之快感。

(资料来源:何春辉《中外公关案例宝典》,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案例评析:

这个案例的最大亮点就是它的悬念,也就是戏剧性,它的出乎大家意料的结果。

送花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新闻价值,但带有戏剧性就能引起媒介和公众的兴趣。特别是那些礼品上温馨的话语更能激起人们的无限想象,所有收到礼品的人都被吊起了胃口,期待9.20那一天的到来。当大家都在等的时候,活动策划者的目的就达到了——为广告公司做了一次充满诗情画意和人文关怀的营销。

新闻事件的策划一定要“新、奇、特”,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相应的社会关注,影响公众,宣传组织的产品服务或观念,进而树立组织良好的社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