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播音主持高考攻略
3290400000027

第27章 攻略四走近播音主持学长(1)

用自信的微笑敲开梦想的大门

冯琛

大家好,我叫冯琛,2006年以文化第一名(622分)的成绩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班。四年后的今天来回忆2006年的艺考,往事如烟却不云淡风轻。那一年,我参加的是浙广的编导专业,中传的文编、电编(播音因“新苗杯”免试)以及北师大的影视艺术学大众传媒方向的面试。考试是残酷的,一路过关斩将,我幸运地获得了所有专业的资格证,而且排名都比较靠前。

我想感谢我的专业老师曾致老师。曾老师的言传身教不仅仅是在帮助我提高和调整自己的专业技巧、沟通应变能力以及考前的心态和准备,更重要的是教会我如何去思考问题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很想感谢我高中的班主任李老师。在我刚进入高三时她送给我一句话,这里我也送给大家。她对我说:“我从来没有把你当做艺术特长生来看待,希望不管对待专业还是学习,你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正是因为李老师的这句话,艺考对于高三的我不再是学习偷懒的借口,而更多的是学习的动力和减压的方式。因为两位老师无私的引导和帮助才让我在艺考和高考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今天写下这篇艺考体会,一是用文字表达对两位老师和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的感激,二来也希望能给正在努力的你一些启发。

四年过去了,艺考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艺术考试始终考查的是我们在专业上的潜力和在文化知识上的积累。这里不妨让我进行一个分类,从专业素质、文化素质、个性创意和应试心态四个方面做一些简单的经验总结。

首先是专业素质。其实在进入考场的前30秒,评委老师就能基本判断你的专业素质。四年前的我也不相信,但是经过大学里的专业学习,我可以肯定地说老师绝对有这个能力。像我这样作为一名还未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也能通过简单的交谈进行专业判断,更何况评委老师多年练就的火眼金睛了!那么所谓的专业素质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通过考试来判断你在专业学习上的基本能力。比如播音,语音标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语感和综合气质。四年的时间,完全可以完善语音的问题,但是对语言的感悟力、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气质美感却不是那么容易培养的。再比如说编导,镜头的运用、画面的处理等等,对这些专业知识进行基础的掌握就行了,大学里有的是时间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反而对于影片的个性分析、对生活的细微感受却不是在大学里能够批量化生产的。当然,如果你能对某一专业领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研究,那是一定能引起老师的兴趣的,但是前提在于如何在考场上化被动为主动,把握有限的时间和老师进行高效的沟通,这就需要在个性创意上进行整体设计了。

所以对于专业素质的培养,我的个人心得是,与其把时间放在反复地记背专业知识上,不如多读名家所写的热门影评(比如罗杰伊伯特——美国最受尊敬的影评人对《阿凡达》的影评)、多背诵经典的朗诵(《乌骓别霸王》、《嘎达梅林》),对不懂的专业概念进行知识储备,同时优秀的影评和朗诵文章又可以作为语文作文、即兴评述、考官提问等等环节的素材积累;把MP3里的流行歌曲换成朗诵音频,用零碎时间耳濡目染,还可以改正语音问题、加强语感、缓解压力!如果有整块时间的话,最好自己动手写几篇影视评论或者即兴评述。如果你觉得没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试着把作文当做即兴评述来写吧!区别只在于作文里要用到起码三个以上事例证明三个分论点,开头结尾多用赋比兴来增添文采、避免字数不足;而即兴评述则是快进快出,往往用一个事例证明观点就够了。你可以尝试在一片文章中用三种不同方式写三篇相关联的即兴评述,再用排比句把这三篇即兴评述连成一篇完整的大作文。

然后是文化素质。高三很紧张,没有时间去大量阅读名著名篇,所以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时间。其实联考文化课的题目80%都是高考文化课的内容,平时不用专门花时间学习。高考复习到哪里,就记背好那一部分的知识,再把这些知识编成排比句用于作文。这在节省精力、增加分数的同时还能加强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如果实在文采不好,那就多背诵优秀的作文选段,这样也是对文学知识、即兴评述、考官提问的素材积累,还能弥补写作文采的不足!当然在考前还是需要好好记背下艺考文学知识大纲的。最好能对一部文学著作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我就特别喜欢《红楼梦》,百家讲坛关于红学的节目我统统都看过,通过对比分析各个红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我得出了自己对《红楼梦》的独特的理解。当然我对《红楼梦》的理解基础是小学看了不下百遍的连环画和电视剧,初中又看了不下十遍的白话版,再加上学唱《枉凝眉》、《葬花吟》等歌曲,对于《红楼梦》还真能算得上是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这样的好处是作文没有素材可用时,我就写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十次;古诗词背诵不出来时我就用“寒潭度鹤影,冷月葬花魂”来争取时间;特长展示当然是清唱《葬花吟》;而且因为读了十多遍白话文的《红楼梦》,我的古文阅读一直是满分。这也算是一种方法吧。现在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都能帮助我们迅速解读经典作品,不妨试一试吧。

接着说到个性创意。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也是不容易把握的一点,可以说是见仁见智吧。我的理解是扬长避短,谦虚地炫耀自己。考试的主观性强、随机性大,运气好,考官的第一个问题就能契合你的兴趣点;运气不好,十个问题你都了解不深,这可如何是好呢?我有一个妹妹在联考的时候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考官说请你背一首唐诗。她说她当时脑子里突然一片空白,死活记不得哪些是唐诗了,但是脑子当中却想到了李白——唐代最有名的诗人之一。然后她就跟老师说道:“我最欣赏的唐代诗人是李白,他是浪漫派的代表人物,诗风飘逸、用词精妙,比如他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将杨贵妃的美态表现得出尘脱俗。但是我最喜欢的是李白的《将进酒》,不如我给老师背诵《将进酒》吧。”这位妹妹很巧妙地为自己赢得了思考的时间,同时又展现了自己对唐代诗歌更深入的理解。接着老师果然就顺着她的话,跟她聊了一下《将进酒》以及对其他诗词的理解,她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她的特长展示则是演唱了《明月几时有》(歌词是苏轼的词)。这样,她的几个环节就连接起来,突出表现了她在古诗词方面的兴趣和研究。

最后说到考试心态。我想只要是认真地准备了,便能以不变应万变。遇到简单的题目,能说得更深刻;遇到难的题目,不也是一个更加体现能力、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机会吗?一切皆有可能,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不要把精力浪费在猜题的兴奋或者失望上,深呼吸,将紧张调整成潜力,给自己足够的准备和信心,用最好的状态去迎接这个Show自己的大Party吧!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我们化苦为乐,用自信的微笑敲开梦想的大门吧!

(冯琛,2006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

感知与探究

杨铱

书桌前,曾老师和“新苗杯”选手在长城的合影中冲我微笑着。仔细聆听,那笑声还那么爽朗,那么鲜活。

不记得是什么力量给予我报名参加“新苗杯”的信心,也许是对朗诵的热爱,也许是常在学校担任主持的经历。当时正处高二的我,从报名参加初赛起就异常的平静,看着由父母陪同的来来往往的参赛选手,听着他们上过多少堂专业小课的经历,我自知不如许多选手专业,但我有着与他们相同的自信,仅此足矣。但从来没想过要拿什么名次的我,居然取得了湖南赛区第一名的成绩。毋庸置疑,首届“新苗杯”的湖南选手实力非常强大,能在台风和才艺均尚佳的选手中脱颖而出,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凭借从网上看到的一则一人分饰多角的小笑话、对《实话实说》的即兴评述和一首清唱的英文歌,我得到了参加全国总决赛的资格。

不可否认,决赛前我很紧张。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水平相当,而又各具特色,北方选手相较南方选手仿佛更加大气,更有语言方面的优势,这些大家都有目共睹。但在上场的前一刻,所有压力忽然不见了踪影,我的自信心如同舞台上的灯光一般逐渐明朗、清晰起来。我知道自己为最后的比赛做足了准备。比赛前两天,我为了模拟主持环节的改写,三次去网吧上网查询并手抄资料,最后确定选用自创话题“中学生出国热”,并且一再对主持稿进行结构重组使其逻辑清晰——我相信这一点非常重要,然后再加入恰当的主持语言;在自备材料朗诵环节,我已将选自《读者》的一篇短文《骆驼市集》烂熟于心,需要注意的是语气和速度还要更加沉稳;至于最后的英语对话环节,从小对英语的热爱更是让我信心十足。带着这份自信和顺其自然的心态,所有环节我都轻松地应对下来了。不曾想,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在我与美国留学生芮小岚女士的英语对话完毕后,两位英语评审为我同时打出了8.4分的全场最高分。但不久之后,主持人张政忽然遗憾地宣布,这一环节的满分为8.3分,也就是说最高分不能超过8.3分。这时的我在观众的掌声中再次走上舞台,接受了评委重新给我的英语对话环节中的得分——满分8.3分。

最后,我在全国总决赛中拿到了全国第六的成绩,获得了北京广播学院的破格录取资格。因为“新苗杯”,我第一次坚定了自己要报考播音主持专业的信念;也因为“新苗杯”,一直觉得比赛过程比结果重要多倍的我,第一次感觉到虚荣心膨胀。比赛结束回到长沙后,当地各大报纸和电视媒体对我进行了采访和报道。高二获奖的那一个学期里,我都沉浸在无限的骄傲和自满当中。

转眼到了高三。当“新苗杯”的光环还未从我周围褪去时,“黑色”高三和提前一个月高考的压力猛然出现。这时,我碰巧从朋友口中得知了中央戏剧学院将开办一个主持本科班的消息。也许是想再一次证明自己,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再次来到北京,报名参加了中戏主持班的专业考试。还记得第一次踏入中戏校园时,我分明看到了高一语文课本中《胡同文化》里描写的情景,这仿佛忽然唤醒了我内心的课本情结。

参加专业考试时,我完全不紧张。初试中,我选择了一首情绪多变的小诗《眼睛》作为自备朗诵,因为诗歌篇幅较短,我尽量做到演绎详细,转折干脆,但语速放慢。果然,老师因为这首风格独特的诗歌很快注意到了我,他们选择了一份较为复杂的资料,让我根据它进行模拟主持。那是一份有关网络的新闻报道。在3分钟准备时间中,我首先对它进行信息提取,大胆地删除了大量内容,再对复杂的统计数据转换成通俗易懂的概念,然后根据内容,结构出一个小栏目,加上主持开头和结尾。这个环节过关后,我顺利地进入了复试。

复试中增加了艺术知识问答和回答老师提问的环节。这个时候,我需要的是沉着和诚实,在不清楚的知识面前绝不能不懂装懂。接下来,老师向我提问:“湖南的XX和XX考生听说是你的同学,请你评价一下他们。”我给予了客观而褒扬的评价后,老师又问,如果我们三个人之间只有一个入校名额,我会如何选择。我思考片刻后,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将放弃这个名额。我想事在人为,但好的机会应该留给更加需要它的我的那两位同学。畅谈甚久之后,我顺利进入了最后一个环节,分组辩论。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把我们将近20个考生分为两组,辩题为“网络拉近/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被分到“疏远”一组。20个人一起辩论,可想而知,每一个渴望被录取的考生都竭尽全力地表现、突出自己。而整场辩论下来,我发言并不多。之后老师选派我们组另一考生做总结陈词,在他做准备时,我走过去给了他一个创新而大胆的提议。最后,整场辩论结束于我的这个提议当中——我们组总结陈词的同学,走过去拥抱了对方辩友,然后说:“对方辩友是觉得,人与人这样之间没有距离地接触温暖,还是在屏幕前敲击键盘温暖呢?我想你也认为是,前者!”

面试完后,我淡定地离开了校园,离开了北京。我想也许是“新苗杯”给予我的沉着和自信,让我在考试时能正常发挥。不久之后,我接到了中央戏剧学院老师的电话,他告诉我我的专业已过,并且极力推荐我选择中央戏剧学院。又过了一个多月,我收到了中戏的文考通知书。最后,我在第一志愿的申报栏里,填上了中央戏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