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播音主持艺术论
3291900000069

第69章 前沿编(9)

毋庸讳言,广播电视的吸引力、亲和力,不是唾手可得的,也不能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只有深入钻研、不懈努力,高瞻远瞩、特立独行,才可能深入浅出、厚积薄发、凸显特色、独树一帜。

但是,当内容贫乏又懒于开掘的时候,形式便跳出来诱惑你了。不管什么内容,也许陈旧,也许粗俗,只要在形式上玩出花样来,也会叫你心跳。这是捷径吗?否,这是一种浮躁心态下无能的表现。

当前,打着改革旗号投机取巧、欺上瞒下的现象并不少见,节目制作过程也会偷工减料,自诩时尚,要不,为什么真正的精品如此之少呢?新闻节目似乎更难于出精品。原因是: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不做切实的采访搜寻,只凭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地走马看花,或等待请柬,或选看来稿,对形势、对事实一片茫然,对政策、对行业一知半解,怎么会有精深、精湛、精良的新闻报道呢?

天下新闻一大抄,早已不是新闻了。独家新闻确实不易,出色新闻更是难得。因为那要求相当苛刻,于是就在形式上做文章吧。先是对现有新闻传播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扣上呆板、单调、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等帽子;然后,又推崇港台的模式,赞颂他们如何亲切自然,如何个性鲜明。不知道这是改革呢还是倒退?

首先,新闻播报的基本样式在全世界都大同小异,把新闻事实推前,使播报者隐退,让受众直接感受新闻本体,让事实显现自身价值。任何一档新闻节目如果播报者自己一味表演个性、显示自我,甚至掩盖了新闻价值、抹平了新闻形态,那么,这档新闻节目就是失败的。

其次,有声语言的传播过程,对于新闻节目有特殊的要求,例如: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等等,从而保证了新闻的明晰、规整、流畅、迅捷,也为自如平实、由己达人的播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打破这种播报样式,企图借助别样的播法去吸引受众,虽然远离了播报,却也远离了新闻。

再次,新闻必须概括叙述,言简意赅、词约义丰。而在事实的话语中夹入个人的见解,在叙述的情境中叠加自己的认识,不但是画蛇添足,而且是自我膨胀,确实可以满足张扬个性的愿望,却也低估了受众的水平。不是让受众自己去领会报道的内容么?怎么又忍不住指点迷津了?其实,越是重要的新闻,才越应该发表议论呢,不过,那议论是需要点真才实学的,掌握不好分寸、把持不住身份是要出丑的。至于那些不重要的新闻,大概就不需要什么议论了,啰唆几句倒也无妨,可是那又何必呢。有人认为,只有发表一定的议论,才算是进步,才算是改革。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观点,是误入歧途了。有谁希望某个个人发表什么议论,完全悉听尊便;广大受众可是要了解形势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并且自有主张、自有倾向,如果没有极大的启发和重要的价值,只是传者一点浮皮潦草的看法,就更不想耽误工夫欣赏个性表演了。

最后,殖民地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它的仰附性。要充分表白自己的忠诚和驯服,就一定把最时髦、最前卫的东西奉献给殖民者,以乞求施舍和封赏。为此,不惜数典忘祖,不惜背井离乡,不惜哗众取宠,不惜阿谀奉承。我们的港台文化中就有这样的印记,至今仍然红颜不老、声色不衰,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悲哀,感到羞耻。可是,作为泱泱大国的子孙后代,有些人反而津津乐道、照猫画虎,并且大力推行、乐此不疲。君不见:有气无力者有之,站立指画者有之,旁设电脑者有之,慢条斯理者有之,眉飞色舞者有之,胡说乱侃者有之,啰里啰唆者有之,怪腔怪调者有之,鹦鹉学舌者有之……哪里还有一点中华民族的作风和气派?哪里还有一点新闻传播的氛围和味道?从中我们不是感觉到了某种酸涩和凄凉吗?

任何存在都有其现实合理性,不过我们还是应该坚持主流文化的历史走向,还是应该高扬民族传统的旌旗大纛,以真正的传播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发挥我们的优势,不辱我们的使命。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进入新闻传播的前沿阵地呢?现在的新闻播报,样式比较单一,缺乏共性基础上的个性风貌,甚至存在某种固定腔调。这在内容不够丰富、稿件不够鲜活的条件下,尤其需要改变现状,充分发挥播报者的主观能动性,以较强的语言功力、较高的驾驭本领,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审美性、亲和力、竞争力。新闻传播即将走向国际互联网,在那里,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真实、准确、密集、迅捷、高超、美感,将成为竞争的焦点,稍有不慎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或被遗忘,或被淘汰,很难“东山再起”,重振雄风。

不要被眼前的既得利益所迷惑,不要被浅薄的狭隘认识所束缚,坚持新闻的严肃性,抛弃新闻的娱乐性,尽力放开目光,加快步伐,遵循新闻的规律,敞开鲲鹏的胸怀,朝着科学的峰巅勇敢地、坚定地向前走去,把那些陈芝麻、烂谷子都扔进太平洋里去!

电视节目主持人不该演艺化!

目前,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一行业,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很多年轻人向往它,想走上这个岗位;广大观众也喜欢主持人节目。节目主持人们大多比较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希望成为“名主持人”。有些节目主持人确实主持得不错,名气很大,身价倍增,拥有一大批观众。但是,也有一些节目主持人,自我感觉良好,却并不受欢迎。那原因很多,而走上了演艺化的道路,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为什么电视节目主持人不该“演艺化”呢?

大家都知道,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舆论阵地”。其中,新闻性节目是她的“主体”、“龙头”和“骨干”,必须真实、准确、迅捷、密集地传播有价值的有效信息。因此,她要具有权威性、可信性。新闻播音员(包括主播、主持人)只能是“党的宣传员”、“人民的知心朋友”。他们一定要以真实的身份、真诚的态度、真挚的语言,进行有的放矢、有感而发、有动于衷的传达和交流。任何一点儿虚假做作、张扬卖弄,都会使传播失真、失效。

改革开放以后,广播电视的功能扩大了,加深了,知识性、服务性、欣赏性、娱乐性节目越来越多。播音员、主持人的队伍迅速壮大。在这些节目特别是电视节目里,是不是可以“表演”呢?再强调“喉舌”,是不是过时了呢?

广播电视的性质和任务仍然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任何节目,都担负着提高广大听众和观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审美素质的社会责任。我们绝对不应该以“满足受众需要”为名,传播那些文化垃圾,这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综艺娱乐节目,更不应该“迎合”、“媚俗”,一味追求商业利润和官能刺激。

为了吸引广告和提高收听率、收视率,往往会使主持人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一心想“搞笑”、“玩闹”。这就很容易滑向“插科打诨”、“招欢买笑”的泥淖。当下,节目主持人“演艺化”的主要表现有:

扭捏作态:打扮得怪里怪气,发型奇特,服饰“另类”,表情眉飞色舞,眼神飘忽,体态轻浮,举手投足十分随意;

嗲声嗲气:声音干细喑哑,吐字含混,话语拿腔拿调,模仿港台腔,内容没有主次,轻重格式倒置,语速很快,语意不清,还经常夹杂一些洋话、土话,什么“Bye-bye”“Ok”,有时,甚至伸出胳膊,竖起两个指头喊“呀”;

信口开河:不讲分寸,不注意导向;不顾语句通顺,废话太多,冗余信息、无效信息不绝于耳,眼里没有嘉宾和受众,甚至搞庸俗调侃;

突出自我:一心想显示自己的“个性”,忘记了节目的要求,千方百计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有时故作天真,有时故作深沉,虚情假意,装腔作势,以显得有特点、有“风格”,很“个性化”。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我想大概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是忽视了电视传播中节目主持人的社会责任、道德责任、文化责任、引导责任、服务责任,以为要“走进千家万户”,要“亲切”、“自然”,就得“个性化”,就得“有观众缘”,就得给人们带来笑声。于是,便认为越“时尚”越好,越“前卫”越好;

二是缺乏一定的鉴赏力,低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以为港台、国外的有些节目主持人,会作秀,会出彩,人们看着新鲜有趣,编导和主持人在眼花缭乱中失去了辨别力,良莠不分,又懒于自己开动脑筋创新、别具一格,于是就“东施效颦”,一味模仿,急于“克隆”,好像如此就一定会提高收视率;

三是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除了用一知半解做些装点,只能随波逐流,把“流行”当成标准,至于什么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节目格调和节目品位,胸中无数,这样,就无法把民族文化底蕴、世界文化精华融入节目中,节目的肤浅、主持人的浅薄,又怎能避免?

四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健全完善的过程中,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思想造成的社会浮躁风气,或浓或淡地弥漫在电视节目主持人队伍里,满足现状,急功近利,私欲膨胀,唯我独尊,便也顽强地渗入到、显露在主持节目时的言谈话语中、神情举止里;

五是志存高远、虚怀若谷、勤学苦练、自强不息的进取心和坚韧力似乎显得犹豫和脆弱了。人生的远大理想,事业的历史使命,似乎已经被“适者生存”的人生况味、“临渴掘井”的应变方式所吞噬。谁要是再坚持“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谁就是“傻瓜”;

六是电视节目质量的评价体系,仍然众说纷纭,并未形成一个合目的、合规律的共识标准。一个单位、一个栏目,都可以各行其是,没有刚性的行规,受众调查也还停留在表层阶段,很难据以准确定性,节目主持人主持得不好,仍然可以继续主持下去,无人排除干扰,督促其提高,或者请他(她)下岗。

事实上,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不论谁来充当这个社会角色),实质上只能是新闻工作者,而不能是演员。他们必须是以真实的身份出声露面,根本不是扮演另外一个角色。他们要以有声语言为主干或主线,辅之以副语言(眼神、表情、体态、服饰等),驾驭节目进程。为了同节目产生“鱼水效应”,他们应该善于调整自己,强化和美化节目所需要的那部分自我,弱化和淡化节目所不需要的那部分自我,使自己完全融入节目之中,如鱼得水。

事实上,演员也可以主持节目,有的主持得还很精彩。例如《戏曲人生》的主持人、相声演员姜昆,《夫妻剧场》的主持人、影视剧演员英达,他们主持节目确实很优秀。但是,他们只要进入电视节目,同样必须遵守电视传播的规律和纪律。如果硬要不顾一切地表演一番,肯定和主持人的身份格格不入,让观众产生反感。

电视节目主持人不该“演艺化”,绝非贬低演员的价值,而是希望我们的主持人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可以吸收优秀演员的镜头前状态松弛、语言轻松幽默、举止准确自然、烘托气氛火候到位等优点。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公众形象,他们要体现国家形象、群体形象,他们的话语权力是神圣的,怎可等闲视之?

事业的发展,媒体的竞争,都需要更多、更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期待着。

2003年1月6日于北京广播学院

电视综艺节目的审美走向及媒体责任

电视综艺节目在发挥媒体多重功能、活跃荧屏传播样态、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促进大众身心愉悦等方面,是有目共睹的,她的有益的社会效果和正当的市场回馈,也是应当给予肯定的。但是,社会群体组成人员的复杂性和大众对于传播媒介需求的多样性,有时,使得传播媒介的决策犹疑不定以至日趋物化。这其间是有主客观原因的,我们不能不加以重视。

电视综艺节目从改革开放以后,就逐渐显示出她那热闹、活跃的强劲势头,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她给人们带来轻松和欢乐,使人们在欣赏文艺节目、观看各类表演当中,获得身心愉悦,解除工作疲劳,增添生活乐趣,缓解社会压力。特别是能够把不同的文艺形式和广泛的生活情趣结合在一起,撷英集萃、巧妙连缀、波澜起伏、相映成趣,更是让人耳目一新。传统的专项表演,便显得不够丰富和多样了。如中央电视台的《综艺大观》、《曲苑杂坛》,北京电视台的《说演谈唱》,湖南电视台的《快乐大本营》等等,都曾经是红极一时的综艺节目。后来,随着综艺晚会的兴盛,电视综艺走向了场面更为宏大、内容更为驳杂的形态。

但是,电视综艺节目一直存在着先天的缺陷,那就是她对世态炎凉的当下关怀和对寓教于乐的仓促表达。

任何综艺节目的创意,都离不开具体人物和细节的描写,也离不开具体语言与形体的表现。不管创作者还是表演者,他们只能借助当下的人物关系和生活状态来引发人们的喜怒哀乐,尤其是诙谐、幽默的演出,更来不及进行人生意义的深刻阐释。因此,可以把当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却顾及不到当下存在着的深层心理活动。所以,她就天然地带上了“瞬时快乐”的局限性。